作品介绍
这首《采桑子》,乃是苏轼的即兴之作,这首小令,倏忽来去,只用了只言片语,却达到了曲折含蓄,言尽而意隽的境界之美。
原文
采桑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①。尊酒相逢②,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③,细捻轻拢④。醉脸春融⑤,斜照江天一抹红。
注释
①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宋人所筑,北临大江,有天下殊景之誉。
②尊酒:杯酒。
③琵琶语:音乐能够表情达意,故称“语”。
④捻(niǎn)、拢(lǒng):两种弹奏指法,捻为揉弦,拢为叩弦。
⑤醉脸:醉后脸上泛起的红润。 春融:像春日一样暖和。
白话译文
我身在朝外,却依旧有着思国的情感和忧国的心痛,和友人在甘露寺的多景楼中,有幸杯酒相逢,回想起之前为国所做的一些快事,却一笑而去。听到悠远的琵琶声,不由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弹琵琶的女子技术娴熟的演奏着动人的音乐,脸上泛起像春日般的红晕,犹如江边写照下来的一抹夕阳,美丽动人。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1074)仲冬,东坡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途经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市),与孙洙、巨源、王存集会于该地风景奇胜的甘露寺多景楼。席问,京师官妓甚多,而—个名叫胡琴的,姿色技艺尤其美好。酒阑,孙巨源请求东坡说:“残霞晚照,非奇词不尽。”东坡于是填了这阕《采桑子》。
赏析
此词简介明了,起句有善“留”之妙,东坡不把自己的“情”、“感”和“病”之“多”的内容一一写出,只用此七字概括,戛然而止,迅疾道出“多景楼中”,为的是顾及全篇,不使这忧愁情绪的抒发过多而成为赘疣。紧接着的“尊酒相逢”,点明与孙巨源、王正仲等集会于多景楼之事,极其平实。像山脉之有起伏,浪潮之有高低,如此平实,为的是给下面抒情的“乐事回头一笑空”铺垫。“乐事回头一笑空”,与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语意相连,意谓这次集会多景楼而饮酒听歌,诚为“乐事”,可惜不能长久,“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留在心头。哀怨无穷,尽在言外。以上四句构成上片。它是虚与实的结合,言事与言情的结合,而以虚为主,以言情为主。惟其如此,所以既不浮泛,又颇空灵。四句之中,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亦错落有致。
“停杯且听琵琶语”,领起下片。“停杯”承上,与“尊酒相逢”相呼应。“且听琵琶语”启下,是“乐事”的补充。“琵琶语”,由白居易《琵琶行》的“今夜闻君琵琶语”句而来,指琵琶所弹奏的乐曲。“且”是姑且的意思。因为既“多情多感仍多病”,又认为“乐事回头一笑空”,就不能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音乐,以振奋的精神来欣赏音乐,东坡所以特地挑选了这个虚字“且”来着于“听”字之前,用以表现他当时无聊赖、不经意的心态。“细撩轻拢”句,亦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化出,赞美弹奏琵琶的技艺。他本无心欣赏,然而却被吸引,说明演奏得确实美妙。“撩”,指左手手指按弦在柱上左右搓转的手法。“拢”,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的手法。赞美之情除了通过“细”和“轻”两字来表达外,还借助于这四个从《琵琶行》诗句中化出的字来引起读者对《琵琶行》中那段脍炙人口的“轻拢慢燃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描写之联想来实现。赞罢弹奏琵琶的美妙,顺势描写弹奏者,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位叫做胡琴的姑娘。东坡惜墨如金,不去写其容貌、形体和服饰等,只用“醉脸春融”四字表现其神态。这四字,丽而不艳,媚中含庄,稍加想象,就不难看见一个喝了少许酒后,两颊泛红,嘴角含笑,充满了青春气息,怀抱琵琶的少女坐在你的面前。此词的结旬“斜照江天一抹红”,正是景语。这句景语,可视为当时“残霞晚照”的写实,也可视为是借以形容胡琴姑娘之“醉脸”的,妙在一语双关。它的色彩尽管明快,但其基调仍是感伤的,与上片完全一致。
名家点评
清 沈祥龙 《论词随笔》:“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数语曲折含蓄,有言外不尽之致。”东坡这阕《采桑子》,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精品,但却非常符合沈祥龙所总结的对小令的要求,当可为则。
近人 陈洵《海绡说词》:“词笔莫妙于留。盖能留则不尽而有余味,离合顺逆,皆可随意指挥,而深沉浑厚,皆由此得。”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相关文章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