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解释翻译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这里讲到『君子不重,则不威』,「重」就是庄重的意思,「威」是威仪,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仪。换句话说,什么是威仪?庄重就是威仪,轻佻就没有威仪。『学则不固』,「学」就是前面所说的学而时习这个学,学习圣贤之道,而且要时时落实圣贤的教诲,这叫学而时习。「学则不固」,「固」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孔安国批注里讲的,孔安国是汉代的学者,他讲固当蔽字讲,蔽就是蔽塞,蔽塞不通,人能够求学就不会蔽塞。这是讲学则不固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这个「学则不固」是连着前面「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连着讲的,是讲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仪,即使是学也不坚固。后一种说法就是朱夫子的解释。因此庄重也是对学很重要的。

怎么样庄重?『主忠信』就庄重。如果没有忠信,当然就没有庄重。所以学以忠信为主,那你自然能庄重,你的学业也能坚固。有坚实的基础,你这个人就会有威仪,他有实学。「主忠信」,在郑康成的批注里面讲,主是当亲字讲,亲近,亲近忠信之人,就是以忠信之人为师。『无友不如己者』,在忠信这方面比不上自己的,你不要以他为师,不要跟他们交朋友,就是不要向他们学习。这样讲法也很好,两种说法不矛盾。你自己能够忠信,自然你就愿意亲近忠信之人,自然你就不会跟那些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所以忠信是孔老夫子之大道,一以贯之,贯穿了整个圣学之道。人如果不忠信,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实实在在,就很容易作恶,很难以为善。因此学以什么为主?以忠信为主。忠信前面我们已经有所解释,朱夫子讲的「尽己之谓忠」,做事尽心竭力,这是忠。信是什么?凡出言都有诚信,信实。

程子有一段解释说,「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这是讲人之道在哪里?在忠信而已。这里的人是真正有圣贤品格的人,如果没有忠信,严格意义上来讲就不是人了,与禽兽没两样。所以人之道就在于忠信,忠信是诚。《中庸》讲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所以这个忠信就是诚,「不诚则无物」。「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如果没有忠信,那还有什么物可谈?全都是虚的了。「无友不如己者」,这个无就是禁止的意思,不要,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去学习。为什么?因为古人讲的,「友所以辅仁」,你交友是辅助你成就仁德的。如果不如自己的,就是在德行上、忠信这上面不如自己,那你跟他学习没有益处,反而有损。所以学习必须要有师友,以忠信之人为师、为友,那些不讲求忠信的,我们不能跟他为友,志不同道不合。

底下讲『过则勿惮改』。「过」是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失没什么奇怪的,只要没有成为大圣、至圣,肯定有过失。有过失勿惮改,「惮」是畏难之意,就是害怕,不要害怕改过,这是勇敢的人。夫子讲的「知耻近乎勇」,知耻是知道自己的过失,有过失是可耻的,我们就要把它改,这就是勇,勇敢。改还要迅速的改,不能犹豫。了凡先生讲的,他在《了凡四训》中说,「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小的过失就好像一根刺扎在肉上,也是很痛,马上把它挑出来,那得要快速;大的过失像毒蛇咬到手指,要一刀把这个指头给斩断,不能让这个毒攻到心里,那就死定了。所以这是比喻改过之勇猛坚决,不可畏难,不可苟安。

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就是因循二字耽搁了一生。因循什么?就是放纵自己的过失,不肯改过,甚至不知道自己有过。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他的秘诀成功的关键就是改过而已。所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最大的善就是改过,最欢喜的事情就是闻过,知道自己过。当自己不知道自己过失的时候,有师友来帮助我们,告诉我们过失。告诉我们了,不要怕改。如果怕改,不肯改,甚至要掩藏,那就是《弟子规》上讲的,「倘揜饰,增一辜」。有过失,还要掩饰,又增了一条过失,那过失愈来愈多。能够把它改掉,过失就没有了,你就向圣贤迈进一步。

程子说过,「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程子讲的学问之道是什么?没有别的,就是什么?知道自己有不善,就是有缺点、有过失,这是觉悟!觉悟之后要改过,改过是修行,速改以从善,速就是迅速的改掉自己过失,而从其善,断恶修善,这就是学问之道。成圣成贤不就是这样吗?把恶都改掉了,剩下都是善,那就回归本善,自性就现前了。

在《论语》里面就有一段话讲到,孔老夫子也曾经有过失。曾经有一个人叫陈司败,向夫子问到说:「鲁昭公懂不懂礼?」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孔子说:「懂礼。」其实是说错了。结果孔子出去以后,这个问话的人陈司败便向孔子的弟子叫巫马期作揖,然后就说到:我听说君子无所偏袒,难道孔子还有偏袒吗?鲁君(鲁国国君)曾经娶过吴国的女子做夫人。吴跟鲁是同姓的国家,诸侯国里面吴国和鲁国都姓姬,因为他们都是周公的后代,姓姬。周公是姬旦,姓姬,女字旁一个臣字,也不是臣字,女字旁的姬。《周礼》里头同姓是不能通婚的,所以鲁君娶吴国同姓的女子做夫人,这是不符合礼的。但是孔子说鲁昭公知道礼,那孔子错了。所以陈司败讲,鲁君若是知道礼,那谁不知道礼?换句话说,孔子讲错了,鲁君不知道礼。后来巫马期(孔子的弟子)就把这个话转告给孔子。孔子什么反应?一般人可能会编出一百个理由来解释,鲁君是知道礼的,在辩论。但是孔子马上承认错误,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丘是孔子自称,称自己的名字,说我真是幸运,幸运什么?我一旦有过失了,人家就知道,人家就来提醒。

你看这是闻过则喜,听到过失,他欢喜。为什么?如果不是别人指出我的过失,我可能就没有办法改过了。现在别人指出我的过失,非常感恩,非常庆幸,欢喜改过,这就是圣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想想善莫大焉,这是最大的善!有什么善能比这个善更大?所以能够过则勿惮改,他不怕改过,天天欢喜改过,那就是天天向圣人的境界迈步。所以这整段话教导我们学问之道、君子之道。我们来做个小结,我们以游酢,这是宋代的学者,他的话来做小结。他说:「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而学以成之」。不重则不威,威有威仪,要庄重,这是一个君子他的这种由内而发的一个本质,用学来成就。学之道是以忠信为主。而交友,不跟不如己的人交友,应该交胜过自己的人为友,友以辅仁,帮助自己提升德行。跟仁者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不能够怕改过,怕改过,那就没有办法入德了,你没有办法成就了。所以,以这段话「过则勿惮改」来做为小结、总结,最后一句概括了整个君子求学之道。

蕅益大师为这段话做批注的时候,他下点睛之笔,他的批注叫《论语点睛》,画龙点睛。在朱夫子解释的基础上,在前贤解释的基础上,他又进行升华,他讲:「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戒慎恐惧,名为威。始觉之功,有进无退,名为学固。」这是为我们解释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的意思,点清楚这个根源。君子如何能重,就是庄重?期心于大圣大贤,期心是立志,立志做圣贤,有这样的立志,这叫自重。为什么?人本来就可以做圣贤的。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本来可以做圣贤,大圣大贤。我们如果没有立志做大圣大贤,忍心把我们原本可以成圣贤的这个机会放弃掉,把跟圣贤相同的本善本性给埋没掉,这就是不自爱、不自重。所以立志做圣做贤,这叫做自重,自然他就庄重,人首先要自重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如何有威仪?戒慎恐惧,这叫有威仪。如果我们能知道,起心动念都会有果报,我们就有戒慎恐惧。

我们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新闻报导。这是几年前在美国新奥尔良,这个地方有一个白人中青年的男子,有一次到酒吧里面去饮酒。结果有两位年轻貌美的女子来跟他搭讪,这个男子起心动念了,就跟这两个女子乐呵起来,喝酒。后来没想到这个酒里面放了药,所以他最后就不省人事了。等他最后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在一家酒店的房间里头,躺在浴室的浴缸里面,全身盖着冰块。他觉得虚弱无力,幸亏旁边有手机,他打电话去求救。医护车把他送到医院一检查,发现他两个肾脏已经被切除掉。原来这是遭到美国黑社会里面的犯罪集团的暗算,她们是专门盗取健康人的肾脏。一个肾脏在黑市里面可以卖到十万美金以上,这个男子就成为牺牲品了。你看最初的时候,起了淫心,见色而起淫心,不是报在妻女,报在自身上了。一个念头都会有如此惨烈的果报,就会让我们掉入陷阱,怎能不戒慎恐惧!能戒慎恐惧,自然就有威仪,见到了女色,保持庄重,保持距离,保持礼度,不会上当。你看有戒慎恐惧,念头一起,马上要把它压住,不让这个念念相续。不正的念头是因,后头的果报是惨烈的,你知道有因果,怎么敢动那些邪念?所以你能够格物,格什么?把那个欲望的念头格掉,你的良知就现前,你的意就诚,你的心就正,你的身也就修了,你就是有威仪。修身就是有威仪。

「学则不固」,这是接着上面「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如果一个人他没有立志做大圣大贤,就不自重,他不能戒慎恐惧、不能慎独,他就没有威仪,那他的学(学业)也不会有坚固,没有根基,不是实学。所以「始觉之功,有进无退,名为学固」。始觉是念头刚起的时候,立即觉察,这叫始觉。不正的念头立即放下,这是始觉合本觉。本觉是自己本有的仁义礼智,这都是本觉,这是性德。但是要靠修德才显性德,所以始觉之功很重要。念念觉,念念都不迷,只有进步没有退步,你的学才坚固。

蕅益大师下面讲,「倘自待稍轻,便不能念念兢业惕厉,而暂觉还迷矣。此直以不重,为根本病也」。倘若自己对自己轻忽、放逸了,不能够念念觉悟,不能够克制自己烦恼习气,这个烦恼习气是属于我们的业力,没有战兢惕厉戒慎恐惧的心态,那可能一对事、境界一现前的时候,第一念觉察到好像不妥当,但是放纵了,因循放松自己,这又变成迷了。第一念虽然觉,第二念跟着迷。第一念觉那是什么?自己良知,本有的良知现前,但是却被物欲给蒙蔽住,不能格物,这个良知就不能保持,所以又迷了。这段话蕅益大师给我们解释得很深刻,从念头上去修行,直接指出君子病根在于哪里?不重,不庄重。这庄重里面就含有立志,人能立志就耻于做出禽兽之行,他就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情欲,放下烦恼,他就能够在私居独处当中慎独,戒慎恐惧。他戒慎恐惧不是说很害怕,怕鬼怕神,不是。当然他知道头上三尺有神明,曾子讲到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大学》里面讲的,人即使一个人在的时候,就好像十个眼睛盯着你,十只手指指着你,那怎么能放逸?是真的吗?真的。有鬼神在旁,怎么能够欺瞒天地鬼神?孔子说,「吾谁欺?欺天乎?」你在欺骗谁?你难道欺骗天吗?不要自欺欺人。这都属于自重的内容。你真能自重了,你的毛病、烦恼、习气就能够压伏住。所以蕅益大师揭示的病根在于不自重。所以重就有威仪,学业就能坚固。

底下讲「主忠信」,这个忠是什么意思?朱子解释忠是「尽己之谓忠」。蕅益大师解释更深刻,「直心正念真如」,这叫忠。你看心上一个中字,心不离中道,这叫忠。所以直心正念真如,直心是至诚心,至诚心它里头生起的是正念,念什么?念真如,真如是自性,自性就是中道,第一义谛。偏离了中道,那就失去正念,那就不是直心,是曲心,委曲的心。你想想,直接从心性上回归,回归到自性本觉,那当然做任何事都能做到至诚恭敬,那就是忠。所以直接要从心上去回归自性,事事都能做到尽忠。

信是什么?「的确知得自己可为圣贤」,这叫信,信自己能做圣贤。前面讲到,你立志做圣贤,这叫自重。你信自己可以做圣贤,这是自信。孟子讲到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你看这个话讲得铿锵有力。人是讲每一个人,尧舜是圣贤,每一个人都能成圣贤,这每一个人当然包括我在内,我可以做圣贤,要有这个信心。信,人之初,性本善,既然是我们的本善,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善,现在回归本善,有什么不可能的!为什么不去做?这正是自重之处。自重首先你要自信,你不相信自己能做圣贤,你怎么会立志做圣贤?那你就不能自重了。不自重,这个学问都是虚的了。

所以,「既能自重,更须亲师取友,勇于改过。此三,皆对证妙药也」。自重是根本,然后还要亲师取友,就是这里讲到的无友不如己者,要亲近的是圣贤的老师、有仁德的老师,跟忠信的人做朋友,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勇于改过。自重、亲师取友、勇于改过,这三者是妙药,对自己的烦恼习气是对症下药,你就真能成为君子、成为圣贤了。如果怕改过,这叫自轻,不自重。所以怕改过这是大忌,就好像治病似的,你看中医开药,对你的症状、病症,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但是有药忌。药忌是什么?譬如说很多中药要你忌口,忌吃那些寒凉的,忌吃辛辣的等等,这是药忌。如果你没有注意到忌口的,可能药力就不够,那就不能够对症,不能够解决你的疾病。所以药方、良药是什么?忠信是良药。跟那些好的朋友、师友学习,能够自己改过,这是注意到药忌了。如果跟不如己的人交友,怕改过,你就犯了忌讳,良药也不起作用。从这里看到,君子之道,我们看到这些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样都不可。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注释出处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相关文章

纵囚论

朋党论

养竹记

慕贤篇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上面是“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论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5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