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攻(1)乎异端(2),斯(3)害也已(4)。”

解释翻译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这个攻当作治字讲,所以古人讲读书叫「攻书」,攻是什么?就是治学、学习的意思。那么雪公引何晏《集解》里头讲,「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途而同归。异端,不同归者也」。这里解释攻是治、治学的意思。如果是学习善道,「善道有统」,这统是什么?统一,它的根源是相同的,所以能殊途同归。譬如说学礼、学乐,过去讲礼乐,有人从礼入手,学到最后通了,一通就百通,他乐也通了。那有的人从乐入手,通了之后,礼也通了,殊途同归。这是善道,一定是通到同一个根源,这根源是什么?自性,礼乐都是自性的一种表达形式,性德流露。就好像佛法里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能通到自性,都是善道,殊途同归。通到自性之后,全通了,所有法门都通了。

那我们要入,要从一个法门入,不能够学得太多。学得太多,这就很难入,就像这一个厅堂里头很多门,你只能从一个门入,你不能从两个门入,你两个门怎么入?你分身无术。所以这个是讲的专攻,这攻有专攻的意思,这是宋朝范祖禹他讲的,这个攻是专治,有个专的意思。讲一门深入,这也很好。深入到最后就通了,譬如说我们学经典,儒释道三家,我任选一部,这一经通,一切经通。这是讲攻的意思。

那么异端,是不能够归到根源自性上的,不同归,它是殊途就不同归,那是什么?邪法,旁门左道,这个佛法里讲外道。什么叫外道?心外求法就叫外道。因为心外无法,你去心外求法,求不来的,必定是回归自心,你才能够通。所以你去学那种外道,心外去求法,甚至学的是旁门左道,邪法,那你永远归不来了。所以这个危害就不浅,这讲「攻乎异端,斯害也矣」,这是危害不浅。

那么有的人讲,这个异端是讲两端,圣人讲中道,要用中,不能够偏执于一端。如果偏执一端,这也是有害。这个说法也讲得很好,就是不能极左,也不能极右,左道和右,这两边都不行,要用中。

那么有的说异端,这解释像皇侃批注里面讲,异端是杂书,他是讲的诸子百家,那么也有的讲是其它的这些技艺,这都是什么?异端。这种说法可以参考。那么如果这样说法,攻乎异端,就是讲我们学、治学,一定要专一,专一在正道上,不能够学杂。你学诸子百家,很多,看很多杂书,学很多其它的这些技艺,学杂了,这个就有害,为什么?你学不精了,你是样样通,样样松。要精,才能通,精通。这是讲学,学习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种说法也很好。

朱子的解释,他说这个攻就是专治的意思,这是引宋儒范祖禹,范氏说的专治,就好像治木石金玉这些工艺,这叫专攻。他讲「异端,非圣人之道」。那么范氏讲「杨墨之学」,孟子批判杨墨之学,这属于异端。如果学这些,还要专攻这些,这就有害。朱子把这个意思还引申,就变得很偏颇了,他引程子的意思说,佛家的言论就好像杨墨的言论,这属于异端。甚至他还讲,「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害为尤甚」,这是批判佛法,所以他说学者要远离。那么这一种说法是偏颇了,他不能够真正领会佛法的真实义理,也是一知半解,就加以批判,这本身就属于异端之说。异端,执持两端,你不能行中。中道一定是包容,广博,和而不同,绝对没有对立,没有冲突,没有矛盾。为什么?自性本来是这样的。《中庸》讲,「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本身当中都是一片和谐。有丝毫对立,这就变成偏颇了,这就自己成为异端了。

所以我们求学要懂得圆解,儒释道三家都是圣人的教诲,都能圆解的。你看清朝雍正皇帝,他有一篇「上谕」就讲到,儒释道三家「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这他能圆解。道,这个讲的道理,同出于一个根源,这个根源就是自性,都是自性自然流露。三家都是圣人所留下来的教诲,它们的道可以并行的,不会互相违背。你看到它违背,那是你自己心中有矛盾,你不能圆解。所以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你为什么说不圆?你自己没有圆。三家,儒释道三家,都是使人同归于善而已,为什么互相毁谤,互相敌对?不仅是儒释道三家是圆融互通的,我们恩师讲,这世间传统的这些宗教都是能互相融通的。

为什么你不能圆通?就好像刚刚讲的,你这是在手指上,你没有到掌心,你深入到掌心,深入到根源,其理一也,你就圆了。我们看到蕅益大师,他批注《论语》,那是圆解,这就比程朱的学说要圆。蕅益大师早年年轻的时候,他也是专攻程朱学说,所以他的知见也不圆,也很偏颇。所以他十二岁开始学儒,写下了几十篇「辟佛论」,也是批判佛教,当时知见不圆。到十七岁的时候,他觉悟了,把这几十篇「辟佛论」都烧掉。现在我们看到的他的《四书解》,我们可以想象出,是他老人家弥补过去的过失,深怕后人学了程朱学说之后,也会产生偏颇的知见,所以留下这《四书解》,把圣人的教诲解圆了。这是他老人家的慈悲用心。

我们来看他老人家的批注,他讲到,「端,头绪也。理本不异,但头绪一差,则天地悬隔」。攻乎异端的端,是头绪的意思,这个头绪很多很多,千头万绪。端是什么?是在相状上讲,都不一样,千头万绪。哪个是异端?其实哪个都不是异端,为什么?都是自性所现。理本不异,这个理本,是讲本体,本体之理,就是自性之理。自性只有一,不二;有二,这就是变成异端了。你想想这个境界,万法圆融,本来不异。这个不异是讲它的性体,理体,都是自性所现,哪有异?所以千头万绪,我们讲到的宇宙一切万物,一切的想法、说法、做法,无一法离开自性,全是自性所变现出来的。你离开自性,你找一法给我看看?没有。所以万法互融互摄,你随拈一法,皆有自性。所以古人讲黄花翠竹,那都是般若,都是自性,说得有道理。过去祖师考问弟子,「你见性没有?拿来我看看。」随拈一物,这就是。然后祖师点头,给他印证,你开悟了,你见性了。为什么?这万法都是自性,自性遍一切处。

所以哪有什么异端?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个圆,是他的知见圆了,他见了性,他看一切法无非自性,心中没有异端,外面哪有异端?那你为什么看到有异端?那是因为你自己有分别有执着,这一落到分别执着,这头绪一差,「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天渊悬隔了,一个天一个地。天是什么?圣人,地是凡夫,圣凡分别就太悬殊了。圣凡的分别在什么?在迷悟,一悟了,法法皆是自性,何有异端可言?一迷了,分别执着就产生了,产生分别执着,你看所有的都是异端了。迷失自性,统统都变成异端,这个异是什么?跟自性相异,跟自性隔开了。

所以蕅益大师在这里给我们一个指点,教我们回归自性。在外面求,求来的都是异端;往内心求,心性上求得的,全是圆融的。到得这一般地步,就入「四无碍法界」,《华严》上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法互摄圆融。这个时候你看一切宗教,无非都是正道。这是讲到要放下自己分别执着,分别执着害处就大,不可不慎。所以学圣,关键是要往内去求,不能向外去攻乎异端。这个道理我们要好好的参。

注释出处

(1)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2)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词,这。

(4)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相关文章

根源

上面是“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论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5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