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解释翻译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这是夫子教导我们要守信。朱子的《集注》当中解释说,「大车,谓平地任载之车。輗,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小车,谓田车、兵车、乘车。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者。车无此二者,则不可以行,人而无信,亦犹是也。」

孔子讲为人必须要有信用。人如果没有信用,可以吗?不可以。这里举出大车小车的比喻。大车就是载重的、运载货物的这种车。輗,大车,过去的车是牛马驾的,不像现在的是机动车。輗是在辕的两端,辕端接着横木,这个横木对大车而言叫鬲,小车叫衡。辕端跟横木相接的地方,要凿一个圆孔,就像螺丝孔一样,用金属物贯穿着,能够使辕端跟横木交接的地方活动自如,驾车就比较方便。所以这个金属贯穿物,对大车而言就叫輗,对于小车而言就叫軏。这些都是驾在牛马上的,所用到的工具。用这个工具来比喻信,人如果没有信用的话,就好像这车没有輗、没有軏,就不能够行驶。

这是讲到信的重要性。这个信,是人字边一个言字,所谓人言。如果人不守信,那真的叫做不可以为人。讲话没有信用,这就不是人的话,那是畜生的话,或者叫鬼话,不是人道里的话。成人不可,就是一事无成,在世间不会有什么成就,当然更谈不上学道。

蕅益大师讲,「不信自己可为圣贤,如何进德修业」。这个信又讲到更深层次了,不仅是说话要守信,不能打妄语,说到要做到,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信自己,信自己可以成为圣贤,这是学道的关键。我们能不能成就圣贤,这个信心是根本。有了信的力量,那我们才能够有动力,才会锲而不舍,进德修业。所以先要信自己,这是自尊自爱,那么待人就要诚信。对自己都不能相信,那待人也不可能诚信,也不会信别人。不相信别人,他就活在怀疑的世界里,这是一个烦恼的世界。所以,信先要讲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跟西方的文化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讲自信,信自己可以成为圣贤。西方的文化建立在基督教、天主教这个宗教的文化上,他先信自己是罪人,然后信上帝来救他。这个在信心上就有两个不同,天地悬隔。蕅益大师这里强调信自己可以成为圣贤,这个信是关键。在他的《弥陀要解》,就是《阿弥陀经要解》这本书上,他讲了六个信。那我想,这六个信来诠释孔子讲的『人而无信』的信,就可以说讲得圆满了,我们从六个角度体会这个信。这六信是什么?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那么用于学习圣学,我们如何来落实这六信?根据蕅益大师在他的《阿弥陀经要解》的意思,我们做了一些说法上的调整,意思基本是一致的。

所以在成圣成贤的道路上,第一个是信自,信自己本来是圣贤。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你得先信这个。这个本善,不是善恶相对的善,叫本善,它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叫纯善,无丝毫的恶。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的,本来就是圣贤。现在要学圣学贤,当然可以成圣贤。有了这个信心,才能够进德修业。圣贤之心跟我的心无二无别,这叫真心。所谓的真心,不是我们在身体里的那个心脏的心,它不是肉团做的,不是肉团心。也不是我们能思惟、能想象、能推理、能研究的那个意识心,不是。这个真心,讲到真如自体,它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所谓「竖无初后,横绝边涯」。讲到初和后,过去未来,这是时间的观念,它没有时间观念,它超越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在真心当中同时存在。在空间上没有边际,十方法界,宇宙万物全是真心所变现。这是我们本心。这个本心本来觉悟,本来纯净纯善。

正如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里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的智慧、德能、相好是圆满的,这是性德。真心当中具足了这些性德,每一个众生都有。虽然我现在迷惑颠倒,妄想分别执着,造业,可是并没有障碍本性本善。如果我们能够一念回心,这叫背尘合觉,返妄归真。这个尘是讲外面的这些境界,叫妄尘。这些妄想分别执着都属于尘。就好像什么?一颗宝珠上面盖满了灰尘,现在把灰尘扫干净,宝珠就光芒四射了。没扫干净,其实宝珠还是光芒四射,只是我们没觉察到,没得到它的受用。我们背尘合觉,就是扫除心地上的尘垢;返妄归真,从妄境当中回头,归向真如自性,这你就成圣贤了。我们对这个要生决定的信心,不能有丝毫疑惑,这是你成道的关键。这叫讲信自,信自己,然后才讲信他。有了信自的基础,才能谈得上信他。

信他是什么?信圣贤教诲。他是圣贤人,已经成就的圣贤,像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这些都是已经成就的圣贤。佛家的释迦牟尼佛,还有佛陀的诸大弟子,历代的祖师,都是已成就的圣贤,道家的老子、庄子。他们留下来的教诲,圣贤教诲。那我们一定要相信他们的教诲,走他们走过的路,效法他们,也一样能成圣成贤。这就是通过学习圣道来去除自心的妄尘。这是讲信他,信他就一定是立志,志在圣贤,学贵立志。

信因,因是跟果相对的,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必有因。我们现在想求得成圣成贤的果,因是什么?我们看大学之道告诉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够明明德于天下,你就成圣,那个因就是修身。修身具体而言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讲到最初的因,就是格物,格物那是一个根本的因。有格物才有致知,有致知才有诚意,进而一层层因果推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最初的因是格物。

格物是什么意思?物是物欲,格是格斗,跟物欲格斗,把物欲控制住,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把物欲格除掉。先控制,然后格除。格除是什么?永远断干净。这个物欲就包括得很广,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贪瞋痴慢的烦恼,这些都是物。再广泛的讲,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都是物。因为宇宙万有,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因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才产生的。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宇宙没有物。

就像永嘉大师开悟之后说了一句话,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里就是有妄想分别执着的时候,那是迷惑颠倒,就比喻在梦里一样,有六道,有十法界,有宇宙万有。那些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现在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这就觉悟。觉悟之后一看,空空无大千。这个物到此地步真的格尽了,一丝毫尘染都没有,干干净净,空空如也。能够到此境界,就是成大圣了。

所以最初下手,先从最粗重的物欲烦恼下手。所以,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要放下,这是入手处。所以,因就是格物、放下。放下了一分,我们才能够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又帮助我们放下一分。放下是讲格物,看破就是致知。你看,格物致知,它们是相辅相成。然后才有诚意,才有正心。

何谓诚意?能够放下分别执着,这才叫诚意。最起码的,意地上没有自私自利。说得更圆满一点,没有念头才叫诚意。曾国藩先生讲,「一念不生是谓诚」。到了一念不生的境界,才叫真正诚意。什么是心正?没有烦恼就叫心正。有烦恼,那心怎么能正?正如《大学》讲的,「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一定要心里没有这些好乐、忿懥、恐惧、忧患,才能够叫正。好乐就是贪,忿懥是瞋,忧患恐惧是痴,贪瞋痴在心里,这叫三毒烦恼,心怎么能得其正?

先断三毒烦恼,进而将见思烦恼断掉。见思烦恼,见是讲知见,知见错误,这是烦恼;思是思想,思想的烦恼,见解的错误,都要断除干净。然后进而将尘沙烦恼断尽。尘沙烦恼是分别,见思烦恼是执着。分别执着断尽,然后进而把无明烦恼也破掉,无明是妄想。所以,圆满的正心是心中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我们看到成圣之因,这个因就是我们的烦恼要放下。不能一下放下,就逐步逐步放下,有次第的放下,必然能得成圣的果。

所以第四个讲信果。这个果是圣贤果位,一切圣贤都是从格物、放下这种功夫中得来的。因果是绝对没有差错,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好像影必随形,响必应声。我们的身子走到哪,影子跟到哪。我们在山谷里叫一声,必定有反应,有响声回来,回响。有其因,必有其果,绝没有虚弃的。所以,懂得这个因果,我们要努力的修因证果。

底下讲信事信理。信事,事是什么?《大学》里讲的家、国、天下,这些都是事。这些事没有穷尽,其实天下讲得小了,只讲一个地球,整个宇宙的事,更加无有穷尽。朱子讲要「穷尽万物之理」。万事万物的这些事理,无有穷尽。如果我们心往外去探索、去攀缘、去学习,能不能够最终把万事万物的事理都能明了?这个不可能。为什么?你起心动念要去穷理,这个心是妄心。你用妄心去穷理,这个办不到。要怎么样?要用真心。因为家国天下,乃至宇宙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真心所现物。你能够回光返照,不向外攀求,你回归自性,你就豁然明白了,整个宇宙万事万物之理都通。为什么?因为这个事不管怎么繁杂,没有离开我们自心。我们必须要回归到自心上探寻,才能了知心所现的一切法。

所以,讲事和理这是一对,有其事必有其理。事上的林林总总,理是什么?全是我这一念心中所现物,这是理。家国天下没有出我「一念介尔之心」。蕅益大师用「介尔之心」,介尔是比喻极其微小,就是一个念头。这些境界,这些万事万物,没有离开我的念头,就是我的念头变现的。离开念头,没有事物了。这个念是依真心而起的,离不开真心,真心没有动摇过。念头依真心而起,真心是念的体,这个念跟真心和合在一起。这个念头是什么?叫妄。为什么叫妄?因为它不是长久,它是瞬间、瞬间在生灭,这叫妄。真是不生不灭的。可是不生不灭和剎那生灭的合在一起,分不开。这一起念头,立刻现出物了。

那现在我们要格物,格,正的意思,把物给正过来,怎么正?把心正过来就是把物正过来了。因为那些物没有离开我这一念心,所以我心一正,身也修了,家也齐了,国也治了,天下也太平,这讲到大学之道,这是成圣之道。果然你能明白,原来心外无物,一切物皆由我心所造,那你这个信真正踏实,你绝对不会往外攀求,你只会求自己。

《论语》我们讲到这里,已经多次的重复这个理念。譬如说孔子讲的「为政以德」,就是告诉你,自己修德便是从政。昨天我们也讲到,「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就是讲的,你把德修好,你治国平天下的事也能够完满。为什么?就是因为一切物皆由心造。家国天下,哪里是我们心外的物?所以,一正一切正。换句话讲,一歪就一切歪。假如我们心里有烦恼,心不得其正,身也不修,家也没齐,国也不治了,天下也不平了。

我记得有一个影片,这是前几年的一个影片,刘德华主演的,叫「天下无贼」。讲的这个剧情很有意思,道理、味道很浓。这是讲到在一个火车上,有个叫傻根的农民,在大城市挣了钱,准备回老家盖房子娶媳妇。傻根心地很厚道,很老实,他不相信天下会有贼。他带着很多钱在身上,结果果然遇到贼,但是他不知道。遇到了两伙贼,都想偷窃他的那包钱。

有一对男女,这是两个贼,想要欺骗傻根。但傻根非常厚道,被他骗也不知道,还想去帮助他们,把这两个贼都打动了,觉得他太纯朴,不忍心再去偷他的钱。这证明什么?盗亦有道。偷盗,那些贼,他也有道。这个道是什么?就是人的良心。贼人也有良心。良心是我们的本心,本性本善。刚才讲的,我们这个本心跟圣贤的本心无二无别,没有区别,同一个心。只是贼人贪瞋痴很重,把这本心覆盖得很深,所以他才会造作这些罪业。当遇到真正纯朴的善良的人,他也被感动。所以这两个贼看到傻根这么纯朴,就决定要保护他,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想。

另一伙扒窃的团体也想去偷傻根的钱,就跟这个男女二贼明争暗斗。火车上还有便衣警察,也去卷入这场斗争,他们捉贼。后来把傻根的钱都掉包,傻根也不知道,一直坐着火车,哪里知道火车里这么热闹。这几伙人在打斗,一直打到最后,这钱又回到傻根那,傻根还是不知道。等他下车了,拿着钱回家去了。这个影片给我们揭示一个什么道理?傻根心里没贼,他的天下就没贼。我们心里要是有贼,好像天下都有贼,看这个也不顺眼,那个也不顺眼,好像个个都是贼。这是什么?自己有贼心。你心里无贼,你天下就无贼,心里有贼,天下就有贼,一切法由心想生。

这个影片里有一句很著名的台词,傻根讲的,他对着那些贼人讲:「喂,你们谁是贼?站出来给俺老乡看看。」叫了两声,没人站出来。他说:「你看看,怎么样,没贼吧?」你看,他就不相信有贼,他心里真没贼。他傻不傻?他不傻,他活在一个纯净纯善的世界里,他的天下没有恶人,没有贼人,他的天下都是好人。他见到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他的天下不就是太平的天下吗?他的世界不就是和谐的世界吗?

所以和谐世界怎么和?首先把心里头的贪婪、猜疑、嫉妒、瞋恚、对人的不信任、怨恨,这些诸多的烦恼格除干净,你的心才和谐。你的心和谐了,世界就和谐了,宇宙就和谐了。所以我们一般人看到傻根很傻,哪里知道,你要是怀疑猜测别人,看别人不顺眼,说人的是非,批评人,毁骂人,你看人都是贼,你比傻根还傻。你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充满恶贼的世界,你看你是不是比傻根还傻?

所以,真正圣人,他看一切人都是圣人。只是这个圣人可能有一时迷惑,一时胡涂,他本来就是圣人,你要真信这个。你要不信这个,你怀疑,从怀疑这就是迷惑,从迷惑怀疑当中,烦恼就相续不断,于是就生出很多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出来了。所以儒家讲的,要成君子,要成圣贤,怎么做君子?我们要学着看人人都是君子,不要怀疑别人不是君子,那你是君子,他心地坦然。自己看别人都是君子,自己就谦卑了:我要向君子学习。

这就是孔子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是哪三人?我是一个人,还有两个,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或者说,一个是君子,一个是小人,不外乎就是这两种人。这两种人都跟我在一起,都是我的老师,我都向他们学习。对善人,我们学他的善。对恶人,我们看到恶,反省自己有没有这个恶。有,马上改过来,「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叫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个善的和不善的这两种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那个不善的是什么?在我眼里他是一时胡涂,他给我做示现的,我绝对不把他看轻,因为他本来是圣人。

你能够看人人是君子,那你就是君子,你自然就有温良恭俭让的美德。那么,你如果再进一步,见到人人都是圣人,那恭喜你,你也成圣人了。你活在圣人的境界里头,你周围都是圣人。圣人的境界全是圣,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纯善。所以学圣人就是改心,把你的凡夫心改成圣人的心,你就成就了。

像傻根这样的人,我们一般讲是愚人,很愚痴似的。表面愚痴,实际上这就是夫子讲的「愚不可及」。你能够比得上他吗?他心里就压根没有看人是贼,他只看人好的一面,不看人不好的一面。看人不好的一面,就是拿别人不好的那一面去折磨自己。所以,愤怒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这是傻。能够不惩罚自己,天天见一切人是好人,只有自己有不足之处,见一切人是善人,只有自己有恶的一面,那你就能天天进步。

见人只见好样子,心里不看他的坏样子,「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永远都活在一个见一切人是好人的这个境界里头,你看心情多么舒坦!心里没有坏人,只有好人,念念都向善的一面靠拢。这个恶念刚起来,立刻觉照:我这个念头不对,我怎么又看别人毛病,又在批评人,又在吹毛求疵了,这都是恶。《弟子规》上讲的,「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所以,我们看人是善人,自己就是善人,看人是恶人,自己也是跟他同类。外面的境界完全是我们心所造的、所现的,我们对这桩事情先要信。不信这个,真的『不知其可』,就没救了。能信这个,才有成圣成贤的指望。然后深解其意,然后努力的去实行,在日常生活中忍住,不看别人不好的地方,忍住不讲别人的过错,包容而没有那个要包容人的心。有这个心,这已经心里看到别人有错了,我们不要存这个。

过去有人采访过新加坡的一位老人,她今年应该是一百一十岁,许哲女士。身体非常健康,没有任何毛病,精神活力就像年轻人一样,她还常常照顾老人。人家问她:「你有什么青春常驻的秘诀」?她就说到:「我不看别人的过错」。她说:「那别人真有过错,你看到了怎么办」?她说:「看到了,就好像走在大街上,看到不认识的人,一个照面打过去,马上把他忘掉,回头也想不起来了」。你看我们走在大街上,见到这么多的人,你能想起谁?你看到的时候,看得清清楚楚,你没有迷惑,过去了就把他忘了,没有存在心里。我们见人有过错,也要学这分存心。看到人家过错,不是不知道,心里很清楚他犯错误,但是绝不往心里去。事情一过,立刻就干干净净,这叫用心如镜,绝对不留那个印象。留那个印象,恶的印象,多不好,为什么不留一些美好的印象,把人家善的印象留在心里?

这种道理我们在《论语》里面会反复的说,听一遍不够,多次的去重复,多次的加深印象,逐渐逐渐,不知不觉,我们也能转凡心为圣心。《论语》一部学完之后,也就不知不觉跟孔子一样。所以可见得,最初的信多么重要。

【评析】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后面的《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注释出处

(1)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相关文章

送杨寘序

陋室铭

喻世明言·卷二十五

慕贤篇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上面是“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论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5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