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解释翻译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包咸的批注,包咸是汉代的大儒,说「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礼乐。」『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就是讲到如果人他已经没有仁心,那么他不可能真正行礼乐的。《礼记·儒行篇》中说:「礼节者仁之貌也,歌乐者仁之和也。」这礼节其实是仁心的一种表现。貌就是表现的样子。有仁心,必定外表有礼节,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些歌乐都是表现和谐的,乐实际上它是要表现和谐的这种艺术,所以称为「仁之和」。

朱子《集注》当中引程子的话说:「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说明仁是根本。仁者,仁,仁义礼智的仁,就是天下的正理,所谓天理。《论语》当中对仁的解释有多个方面,从多角度让我们去体会仁,仁是一种境界,圣人的境界。这个仁是人字边一个二字,就是两个人。粗浅的解释说,这两个人是我和别人,想到我自己就要想到别人,这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这是讲仁。讲深一个层次,二人是一体,合起来才称为仁,分开了这就不成仁,所以仁是讲一体,我和人一体,我和宇宙一切万事万物都是一体。我是自己,自己以外的是宇宙一切万事万物,跟我合为一体,这是仁。这是真理,宇宙本来是这个样子的,只是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把这宇宙割开来成为二,把本来一体现在分开了,分别我相、人相,从中产生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这就不仁了。

所以,孔子制礼,制定礼乐,实际上孔子制定的礼乐也是周公的礼乐,他只是在恢复周公礼乐。周公是圣人,圣人制礼乐也是按照宇宙的真理、天下之正理而制定,都是在表现这天下的正理,目的是让我们回归到仁这个境界上。所以礼乐的根本在仁,换句话说,必须有这个仁的根本,那才能够叫行礼乐。所以,失了正理,就失了仁,「则无序而不和」。无序就是无礼,礼就讲一个序字,「礼者,天地之序也」,序是秩序。乐,天地之和也。所以,无礼无乐,不就是无序而不和了。没有秩序了,不和谐了。礼乐根本没有了,只存形式,那已经不真实,没有效果了。

雪公老人讲,仁是「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也是讲这个意思。礼是讲「谦让敬人」,这是礼的精神。对自己而言,我们要谦让,对别人要恭敬。乐则「须八音克谐,无相夺伦」。音乐,真正的音乐,它的精神是和谐,就是使到伦常和睦,互相没有争夺,没有矛盾、冲突。如果人不讲仁、仁道,没有仁义,那么他自然没有谦让敬人的美德,自然没有和谐无夺的美德。无夺是不争,和谐不争。他肯定会争了。在形式上用礼乐,也就没什么实质的意义了。所以孔子这里评论人而无仁,奈此礼何,礼有什么实质意义?人而无仁,奈此乐何,讲乐又有什么意义?所以「不仁之人必不能行礼乐」。

雪公又引皇侃的注疏说:「此章亦为季氏出也。季氏僭滥王者礼乐,其既不仁,则奈此礼乐何乎。」皇侃这里特别点出来,这一章是孔子特别指季氏说的。实际上包括三家,三家都是严重违礼,所以孔子说这个话。他举出「季氏僭滥王者礼乐」,僭是僭越、违越,滥用天子礼乐。他自己只是卿大夫,比天子要降两级,竟然用天子礼乐,狂妄到如此程度,其心不仁。那其心不仁,他用这些礼乐又有什么实质意义?不就是招圣人痛骂、耻笑而已吗?

蕅益大师在《论语点睛》中说,「世人虽甘心为不仁,未有肯甘弃礼乐者。但既弃仁,即弃礼乐。故就其不肯弃礼乐处,唤醒之也。」这话说得好,世间人,专指季氏等三家,泛指所有的人,没有真正有仁心的人都包括在内。虽然「甘心为不仁」,仁是讲他的心地,他忍心做出不仁的事情,不仁道的事情,但是却没有见到有人肯甘心把礼乐弃除掉的。他还要用礼乐来装点自己,他以知礼通乐为荣耀。人家称他知书达礼,他还挺自豪,还沾沾自喜。所以礼乐他总要,他仁不要了,礼乐他要。但是,把仁弃除掉,不要了,不就等于弃除掉礼乐吗?你不要仁了,就等于不要礼乐。为什么?仁是礼乐之本。世人迷惑颠倒,他不认识这一点,所以搞一个礼乐的形式而丢掉了礼乐的根本。

圣人真正随机施教,知道世人不肯甘心弃除礼乐,就随顺着你不甘心弃礼乐的心理,教你去行仁,唤醒你去寻找礼乐的根本。圣人教化的目的,是让你归仁。归仁,我们必须要有心去归仁。现在人都不甘心、不愿意归仁,所以孔子点出来,你知道礼乐的根本在仁。你喜欢礼乐吗?那你就得归仁,这个礼乐才实在。随机施教,点醒迷惑颠倒的人。这是什么?懂得投其所好而教化之。正如季氏三家,他们其心不仁,可是他们还喜欢礼乐。孔子就随顺这种喜好,让他归本。

所以,圣人教化真是高度的智慧。又譬如说,世间人都喜欢名利、都喜欢富贵,他们追求的是果。那圣人教化告诉他因:你想得到这些福报,你得修善,修善因得善果。不可能说修恶因、造恶,会得善果。所以这也是圣人高度智慧的教化,随其所好而教化之。从这里,我们能学习孔子的艺术,教育的艺术。

蕅益大师又引李卓吾先生说,「季氏三家,哭不得,笑不得。」这三章合起来我们来看,第一章讲「季氏八佾舞于庭」,这个要哭;第二章,三家「以雍彻」,用「雍」这篇诗唱的文跟他的实质又不对应,要笑他;到这里点出根本,礼乐的根本,就说「哭不得,笑不得」,这三章连起来看我们就能通达明了。第一章讲违礼,第二章乐不合,第一是礼无序,第二是乐不合,第三是告诉你礼乐之根本。三家既要用礼乐,但是又失去礼乐的根本,所以就令人哭笑不得了。他们的行为,真是叫人既难以忍受,又觉得荒诞可笑,所以称哭笑不得。

真正聪明的人,有一点理智的人,绝对不干这种傻事。何必要昧着自己良心去做违礼的事?自己未必得到什么好处,却留下千古骂名和笑柄,何苦来?不如自己一咬牙,克己复礼,你就能归仁。你能归仁,天下人也效法你一起归仁。所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那你就真正名垂青史。你看,就是这一念迷悟不同,结果如天地之悬殊。这是直指人心,告诉我们千万要修仁,要知礼、守礼,这是真正学儒。

【评析】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相关文章

西楼喜雪命宴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仁心

上面是“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论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5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