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翻译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孔安国批注说,「时,事君者多无礼,故以有礼者为谄也。」这是讲到鲁国当时的状况,臣子事奉国君都傲慢无礼。当时鲁国是君弱臣强,三家专权。三家没有把国君放在眼里,对国君很简慢,没有礼。而且三家还常常违越礼仪,用天子的礼乐,这是孔子非常痛斥。这是「八佾第三」前面就讲到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用天子的礼乐来做祭祀,这都是严重的违礼行为。结果一看大家都这么做了,三家带头,全国百姓都跟着违礼。所谓积非成是,不对的大家都在做,做到最后好像不对的都变成对了。那反过来看这对的,人家都觉得是不对了。所以,『事君尽礼』,对国君要尽礼,要恭敬,这本身是对的,反倒别人认为是谄媚,巴结国君,这就不合礼了。这是什么?大家积非成是了。可是孔子坚持正道,他还是事君尽礼。
《朱子集注》引程子的话说,「圣人事君尽礼,当时以为谄。若他人言之,必曰我事君尽礼,小人以为谄,而孔子之言止于如此。圣人道大德宏,此亦可见。」圣人就是讲孔子,事君以礼,就是对君王非常恭敬,那别人反倒讥笑他说你是谄媚。但孔子没有管别人怎么说,自己还是事君尽礼。可是你看孔子他这讲话非常温和。如果别人要像孔子说这个话,一定会说了:「我事君尽礼,只有小人会以为我在谄媚。」你看一开口就对别人批评,把自己捧高了。但是孔子他讲话怎么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他没有说小人以为谄,也没有说我事君尽礼,这就看出圣人道大德宏,道德之高尚,他的温良恭俭让,谦虚温和。所以圣人的道德,表现出来的必定是质直柔和。质就是他心地正直,虽然别人都不事君尽礼,可是他自己事君尽礼,不受别人影响。他行的是正道,心地正直。但是别人不这么做,他也不会去攻击他,狠狠批评他,没有,很柔和,只是把正道说出来,把这现象说出来,让你自己去思考。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蕅益大师在这里有一句评点,「于三宝境,广修供养,人亦以为靡费者。多矣,哀哉。」三宝是佛法僧。佛法僧有自性三宝,有住持三宝。自性三宝,佛代表觉悟,法代表正知正见,僧代表清净和合。但是要有住持三宝的形象,有佛像,这是佛宝;有经典,这是法宝;有出家人,这是僧宝。这个形象代表着佛法自性三宝。所以我们广修供养,供养三宝,虽然在形式上这个供养,可是这可以帮助我们唤起自性三宝。但如果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看见别人去非常恭敬至诚的广修供养,供养得很多,这些供品摆得很多,这是代表他的诚敬心。可是如果不懂这个道理,那可能会讲:「这么浪费,供这么多有什么用,你心到就好了。」可是不通过广修供养,你又怎么可能有真正的至诚恭敬心能够表现出来?久而久之这个心就会退惰了。正如孔子在这里的说法,「事君尽礼」从表面上是个形式,但是形式里体现了他的恭敬心。如果一味的去批评这种形式,这就把真正的实质的精神都给废弃掉了。这才是令人哀痛的。
【评析】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相关文章
上面是“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论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5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