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

解释翻译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能以礼让来治国,『为国』是治国,那么在国事,治理国事上面何难之有?『何有』就是何难之有,有什么难的?那不能以礼让去治国,奈此礼文何。这个礼是讲礼文,记载礼的这些文献。拿这些记载礼的文献也没有用,奈何?没用。这里孔子显然是劝导治国者以礼让治国,而且要真正去实践,真正落实,不能只搞条文,不能力行就没用。

儒家讲的「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境界。这五个境界在治国上来讲不一样。道,最高境界,以道治国,这是什么人?圣人。上古时代,我们看到尧舜禹汤,这是以道治国。真正有道,可以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怎么达到?就是你这个治国者、你这个王,已经是成圣人了,圣王。你的一言一动都是全国人民的榜样,大家都效法你,自自然然天下太平。而你自己根本不需要去管,不需要起心动念:我要怎么样去治理国民?不需要。你把自己完全做好了,自自然然水到渠成,这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叫做垂手可得,以道治国。

上古时代过了之后,下来文王、武王、周公,周朝这又下一个等级了,以德治国,他们也是圣人。确确实实像周公,治国真有一套。他制定的《周礼》,我们师父的老师,方东美老先生,这是哲学大师,曾经说过《周礼》是最好的宪法。如果周朝一直按照《周礼》而行,后面他的子孙没有改变,依然依据老祖宗的这个条文去力行,到现在还是周朝,这以德治国。「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我们讲的八德,「仁义礼智信」,这是五常德,用这个治国。孔子讲的「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当然比道就差一级。为什么?这要起心动念了,你要想着怎么样做个好样子,以德治国。

再下来就以仁治国了,仁政,孔子推行仁政。「仁者爱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这总是有两个人,两个人是分别心,有了分别才会有你我。但是虽有分别,他没有我执,我们是平等的,所以我得到多少我一定也跟你一样,我想到自己肯定也想到你,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政。国与国之间能用这种仁政,那一定也是受世界人民的爱戴尊敬。所以你看看,道是不起心、不动念,这以道治国最高境界。以德治国起心动念了,但是还没有分别、执着。以仁治国有起心动念,也有分别,还没执着。

以义治国,道德仁义,以义治国,这是孟子提的。孟子又后孔子几百年,战国时代,孔子春秋时代。以义,孟子是提倡义。这义,「义者,宜也」,就是应该做的要循礼,要合情合理合法。就说你还可以想到自己,但是你得想到这合不合情理,该不该做,这又比仁又下一个等级了。这是什么?有执着了,可是执着要善,不能恶,你不能够害人,你不能做不应该做的事,这是义。义都没有了,那只有讲礼了。礼是什么?礼节、制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需要有一个礼来做规范,不能越礼。你想自己可以,不能过分,过分了那你就害人,没有礼了。这个礼是孔子说治国最低的一个境界了,不能再低了,再低就没办法了。

那现在?礼都不讲,讲什么?讲法制,以法治国。法制是什么?全部按照规章制度,法律严明,大家不敢去违法乱纪。这是什么?表面上看,确实国家能得到暂时稳定,但是人心并不是安定的。为什么?他们自己内心中没有「道德仁义礼」,他只是害怕被法律制裁,只要钻到法律空子,他就去钻,没有法律空子他没办法,这个就不是孔子所提倡。当然,现在连礼都没有了,再不讲法也不行,法制还需要。但是我们要从法制要提升到至少礼制,就是这里讲的『以礼让为国』。你说以道治国恐怕已经很难了,这要等到真正大圣人出现可以。还未必可以,因为这个都要看缘分。但是以礼治国,应该来说可以做得到。所以孔子在这里提的标准并不算高,也考虑到我们后世可行的。

怎么样以礼让为国?要靠教育,教化百姓都能够知礼守礼。因为礼是什么?道德仁义的外在表现。道德仁义是在你心里,表现在外面是礼。所以我们的教育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重视因果的教育,人自然就知礼守礼。所以以教育兴国,这就是礼让为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能不能做到?一定能。你看我们净老在他的家乡庐江汤池建了文化教育中心,做了三年实验,这是以礼让来教化百姓,真的收到显著效果。这说明什么?真的用古圣先贤的教育到今天依然是有效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和谐社会是可以通过推行、力行传统文化教育去实现的,这就是给治国者一个很好的启示,「以礼让为国」。真正以礼让为国,何难之有?有什么难的?你看汤池的老师们,几十个老师,四个月就把汤池四万八千人口教化得那么好,民风大大改善。假如以国家力量推行这个传统文化教育,那真的和谐社会何难之有!

孔子这边反过来又说,如果不以礼让去治国,我们现在有传统文化的这些典籍,有四书五经又有什么作用?「如礼何」,奈何有这些文字?所以这些传统文化必须要我们现在去力行。怎么力行?要首先把它诠释出来,我们要懂得怎么去运用,像《四书》、像《论语》,光解释这句文,很容易解释,把它讲成白话说出来大家就懂了,可是怎样去落实?我们讲《论语》就希望着重在如何落实,从修身到齐家、到治国平天下,都要懂得如何落实。

要不懂得如何落实,真的是「如礼何」,奈何有四书五经?这成了搞儒学、搞学术,这不是我们这次习讲的目的。我们习讲的目的是什么?学儒,真正做君子,这就是孔子讲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你得做君子儒,不能做一个小人儒。学儒你可以成为君子儒,也可以成为一个小人儒。小人儒是什么?他没有去力行,好像是个儒,懂了四书五经,能背、能讲,可是你看这里讲到的,他还是有利在里头,还是「放于利而行」,还是小人怀土、小人怀惠,这就是变成小人儒,没力行。

礼让的本质是敬,《孝经》上讲「礼者,敬而已矣」。《礼记》第一篇「曲礼」,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一切都恭敬,这是礼的本质。敬,怎么才能够做到敬?让就是敬,你对某个人恭敬,你肯定能够相让。譬如说孩子跟父母在一起吃饭,孩子恭敬父母,他夹起菜来肯定是先让给父母,让父母先吃第一口。这么简单的动作就知道孩子对父母有没有敬意。就看你能不能让,你让就是在修敬。就像我们跟着恩师老人家一起走,你肯定让他先走,不可能走他前面,这就是敬。「礼让为国乎」,圣人做到了极致,像尧舜可以以天下让,天下都可以让出来,他不会把天下归为自己,所以当时是禅让。尧没有把自己帝王的位置传给自己儿子,而是让给舜,舜跟他不是父子。那为什么选舜来继承他的王位?因为他看舜的德行,真正为天下万民造福德,他是圣人,请他来治国。舜也是这样把自己的位置禅让给禹,尧舜禹都是这样禅让下来。以天下都能让,那何况其余?没有不能让。

所以中国古代的学问,他主张让,他不主张争。前面第十二章「放于利而行」,这是争利。这里就要我们让,让而不争,治国就容易了。这是什么?领导人做好样子,我做一个礼让的样子,这才叫礼让为国。不能说「你们去让,让给我」,这哪是让?你就是心中有争,那你争别人也争,只要你让,别人也就让。别人就像自己的一个镜子一样,照着你。你照镜子的时候,你看那个人对着镜中的人咬牙切齿,你看到那镜里的人也对你咬牙切齿,你给他一拳,他也给你一拳,这个人就是自己的镜子。不仅是人,一切的环境一切境界都是我们心的镜子,把我们内心中的所有念头给照出来了。你对他微笑,对他礼敬,你看看镜中的人不也对你微笑、对你礼敬?这叫礼让为国。百姓是你的镜子,完全效法你的,上行而下效。

蕅益大师给这句话的批注说到,「能以礼让,不但用得礼,亦为得国。不能以礼让为国,不但治不得国,亦用不得礼」。你看这说得多么简单明快。为什么要以礼让为国?你能以礼让去治国,不仅你得到了礼,也得到了国。儒家讲得好:得道者得国,失道者失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得众,失道者失众;得民心则得天下,失民心则失天下,就这个道理。所以你能以礼让去对一切人,那你也能够既得礼也得国、得众。所以真正有智慧的领导人他对这个道理明了了,他一定会礼让,愈礼让人们愈爱戴他。

你看看温总理,一出来对大众,向大众鞠躬,跟老百姓说,「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这么样的礼敬,这样的谦卑,人家只有爱戴他。如果是出来,「你们都是我的臣民,你得听我的」,你说谁会听他?没有礼让,因为你心中没有敬意。不仅是国家领导如此,每一个团体的领导也得学这个。礼让为国是治国,要以礼让治家,以礼让治企业,以礼让治你的团体,那你既得礼又得众,一举两得。

今天我们听到曲美赵瑞斌赵副总裁,他给我们的分享,他就是在家里懂得礼敬,对自己的保姆都不会叫她保姆,叫她什么?叫她姨,教孩子叫姨妈、大姨妈,把保姆当作自己家人,这礼让、礼敬。家里有礼了,家也就和谐,所以保姆能跟着他十几年,跟他的母亲十七年。所以何乐而不为?如果你高高在上、趾高气扬,她当时是怕了你,为了挣你一点钱,只好硬着头皮、忍气吞声,但是她不可能干得久,只要有更好的工作她立刻跳槽。赵总的公司好几个总经理,现在管一千人的企业了,都是什么?过去做木工的,一直跟着二十年,这么带过来,现在做到总经理了。那我们看到赵总,他兄弟三人是做总裁,他什么?让他们来管理企业,把这个权让给大众,让给这些有经验的人,他们真的是实战经验上来,这是以企业相让。你愈让,他愈忠诚于你,这就是感召。所以你就是既得礼又得企业,你能够稳坐在总裁的位置上,安享太平。他来香港,不用管企业,来这给我们做报告,是不是?这就是他得到受用了。

所以古人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以礼让、以仁德修自己,你得了礼,同时家也得了、国也治了、天下也太平,一得一切得。这是大学之道,古圣先贤这是告诉我们绝妙的方法。你不需要很多心思考虑,我怎么管好企业,我怎么用现代管理学,定好多好多制度管那个企业,不需要,你把自己修好,自然人就归向于你。《大学》里讲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就是得国,得了你的资源,「有土此有财」。所以德是本,财是末。治国那是枝末的事情,把自己一身治好了,你也就懂得治国了。

所以反过来,「不能以礼让为国,不但治不得国,亦用不得礼」。为什么?因为国是身的枝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在哪?根本是修身。一个大树,你抓住根本,根本稳固了,树才能长得高,它才能够开花、结果、枝叶繁茂,而且年年能发新枝、年年能够结新果,你抓住根本。《大学》之道就告诉我们根本在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告诉你以修身为根本,你把根本稳固了,那个枝末不用管它,自自然然。所以你以礼让来修身的话,那你能不能治国?一定能治国,你身修好了,家就齐了,国也治了,天下也太平。这个道理很深,蕅益大师给我们揭示出来,为什么如此?因为自己一身跟这家国天下是一体的。就一棵树,你这根好了,树干也好了,树枝也好。这一,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那老实说,天下,谁的天下?自己的天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下。所以古人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是谁?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一个普通老百姓叫匹夫。我是个普通老百姓,天下兴亡跟我有责任吗?青海大地震,冰岛火山大爆发,这跟我有责任吗?没学过传统文化的人肯定推脱,「这不是我的责任」,那肯定,「我又没在那,我又没干什么坏事,地震又不是我摇出来的,火山又不是我弄出来的,怎么是我的责任?」可是真正学了传统文化的人就懂得反求诸己。是不是我的责任?是我的责任,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为什么?你真正明了天下是自己的天下,跟我身是一体的。我身之外没有天下,天下就是我的身。我的身绝对不是我这一个肉体才是身,所有的人,包括山河大地一切万物全是我一身。你跟宇宙融在一起了,你这一身叫法身。这天下兴亡当然你有责任,那就是你的身。身外没有天下,天下以外也没有身,天下和身是一不是二。

然后你才回头想想,我怎么样帮助天下消灾免难,怎么样帮助?孔子教颜回的「克己复礼为仁」。你真正把自己烦恼习气克服住,不再搞贪瞋痴慢,不再搞杀盗淫妄,不再搞自私自利,你克己复礼,礼让,复礼。让就是把自私自利让掉、放下。「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论语》上写得很清楚,你能够克己复礼,你能够礼让来修身,天下归仁,人字旁一个二。归仁是什么?现在我们讲和谐世界,归仁比和谐世界讲得更加的广泛,为什么?这个是讲天下宇宙万物都归到圣人的境界,叫归仁。

佛家《华严经》里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就是天下归仁的境界,成佛的境界。自己成佛了,众生都成佛,这叫做天下归仁。谁的事情?自己的事情。所以为什么青海有地震?我自己要忏悔自己,是我内心中有傲慢不平,感得地球有地震。为什么冰岛火山爆发?我内心中有瞋恚、怨恨、嫉妒诸烦恼,瞋恚感得火山爆发,我要把这些恶念给断掉。为什么会有海啸?为什么会有洪水?我内心中有贪,贪感得洪水。把内心中贪瞋痴慢全都克服掉,天下归仁了,天下太平了,真的就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我们自己每个人要去做的,这学《论语》没白学。所以身修了,国自然治。身不修,国也不治。这就是不以礼让为国,不但治不得国,也用不得礼。礼都没有了,虽然有这些条文经典在,没用,礼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我们要兴儒,振兴传统文化,怎么兴?我们要力行,真正自己去做,这就是在复兴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要做的,不是靠说的。

【评析】

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卖国主义”了。

注释出处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相关文章

依韵答胡侍郎见寄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其九

表·卷二

志·卷四十六

列传·卷四十六

上面是“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论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5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