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解释翻译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我们来看雪公《论语讲要》。他讲,「闻字有二解」,这个『闻』字有两种解释。「唯恐有闻之有,通又」,所以这个是讲再次闻道。这是评价子路的德行的。在西汉的孔安国先生他说:「前所闻未及行,故恐后有闻,不得并行也。」这个闻字作动词解。所以闻就是闻道,听到夫子教诲。听到之后,必须要依教奉行才行。子路有一个难得的优点,就是他听到夫子教诲,一定是去力行。但是闻道之后还没有能够力行的、没落实的,就担心自己又再听到夫子教诲,这不能力行的就变得愈来愈多了,所以他「恐后有闻,不得并行也」。我们从子路这个心态里头可以体会到,子路是一个非常实干的、很踏实的一个人。听到了,一定会力行。不能力行,他宁愿不要再多听。听一句做一句,学到一条做一条,不贪多、不浮华。

我们再看雪公底下又说到,「包慎言温故录」,包慎言是清朝的一位大儒,他有一篇《温故录》说到:「闻读若声闻之闻,韩愈名箴云。」名箴是韩愈的《五箴》这篇文,这里头有一篇叫「知名箴」。这篇文章讲,「勿病无闻,病其晔晔。昔者子路唯恐有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包慎言先生说,「闻读(闻是读成)若声闻之闻」,就是听到声音的意思,具体来讲就是听到老师的教诲。实际上,子路他不贪多,学得很扎实。韩愈讲,「勿病无闻」,没有听到很多,这并不算是病,并不是什么缺点。病的是什么?病的是浮华,晔晔是讲浮华,才华外露,但是实际上没有实学。这就是《弟子规》上讲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才是真正的病。那子路没有这个病,所以《论语》这章是对子路的一个肯定。

「昔者」,就是过去,「子路唯恐有闻」,二千五百年前的子路,就是因为他「唯恐有闻」的这个心态,你看他「赫然千载」,被记录在《论语》当中,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成为一个力行的楷模。这是他的「德誉愈尊」,这个德行,有这个德自然有这个荣誉。德和誉都是受人尊敬。可见什么?中华传统文化,它是实学,重视你力行。不在乎你闻知有多少,在乎你能力行多少。虽然你未必读过「四书五经」,但是你能够力行《弟子规》。《弟子规》一百一十三句全都做到,那你也超过那个通达「四书五经」但是不能做《弟子规》的人。所以,一个人真正有没有教育,不是光看他读书读多少,看他能做多少,这叫实学,不是虚浮的。

下面说,「此闻字作名词解,谓子路恐有虚名。」这里的闻,就是包慎言讲的这个闻字,跟孔安国讲的闻不同,这个闻字作名词解。这里的闻,「勿病无闻」的闻,实际上还说是作名词,就是你的名闻。子路是恐自己有闻、有虚名,名闻利养子路很害怕,知道这不是好东西。特别是求学者,没有真实的学问就出了名,这不是好事,这是祸,不是福。名不副实,那往往毁谤、横祸就会来了。即使你有实学,都难免有人毁谤你,何况没有实学?这个闻当作名词讲也很好,「此说亦有助于修养,可参考。」但是雪公还是同意前义,「今从前义」,就是当动词讲的孔安国的注释,就是当听闻多少,这个「闻」。

我们再看底下,「谓子路求学,闻而能行。」闻做为动词讲,是他的听闻。子路他求学,听到了就能去做。「子路有闻,闻于师,或闻于朋友,闻得某一种学问,立即实行。」说明子路也是一位好学的人。他从老师那里听闻,听到些道理,或者听到朋友、同参道友当中跟他讲到的道理,听到某种学问,立即能够去落实、去实践。如果尚未实行,唯恐又闻其它学问,可见得他是多么的踏实。这是给我们解释这一章的大意。

我们再看底下,「李二曲四书反身录」。李二曲他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哲学家、大儒。他有一个《四书反身录》。这本书说到,「未行而恐有闻,子路急行之心,真是惟日不足,所以得到升堂地位。」子路他的踏实、认真的这种德行,就是体现在他「未行而恐有闻」,没有去落实,他担心再听到更多的道理,那更不能落实。说明子路是一个循序渐进、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人。这点我们应该学习。

我们现在学儒也好、学道也好、学佛也好,注重基础。如果没有基础,那你再往上学,说老实话,学不成功。我们就要学子路,基础没打好,我们绝不去好高骛远,学那些空中楼阁的学问。儒我们先扎根,什么是根?《弟子规》是儒家的根。那我们每天用《弟子规》对照自己,看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心态符不符合《弟子规》,一条条来对照,一条条反思。如果有过错,立刻要改正。没过错,也要勉励自己保持下去。你把《弟子规》学好了,你这「四书」才能够学得来。否则你现在一下读「四书」,没学《弟子规》,没做到《弟子规》,对不起,那都是「长浮华」。「四书五经」就好比是一棵树的花果,确实很漂亮。尤其儒家里面也谈到性与天道,这个听起来很玄妙,但是没有根,无法悟得入,不能悟入。所以「四书五经」的根是什么?就是《弟子规》。再跟大家讲,其实《弟子规》就是把「四书五经」落实到你的日常生活当中。你说学「四书」,到底你真正境界有没有反映出来,你学得到底是不是真学到?就看你日常生活一举一动有没有违反《弟子规》。

我们恩师甚至还讲,你要是把《弟子规》打印出来,也就是一张纸,把它放在天平上,这边只放这一张纸的《弟子规》。那边?「四书五经」、「十三经」,乃至儒家整个四库全书全放上去,这天平是平衡的。《弟子规》跟四库全书分量等同。很多的大学教授们听不懂,为什么你这么说?《弟子规》的分量能这么重?确实是。你好好想想,《四库全书》这里面讲的什么?要你能够理解做人之道、成圣之道,这是解门。《弟子规》一千零八十个字,是你的行门。你有这个解,才有这个行;你有这个行,也才能入这个解;所以它俩是平衡的,缺了哪一个都不行,解行得并重,知行要合一。

那你再细细读读《弟子规》,它其实每一条展开就是「四书五经」、「十三经」,就是整个《四库全书》。大家可以自己做做试验,《论语》我们现在讲到第五篇,也都讲到将近四分之一了,《大学》我们讲过了,底下还有《孟子》、《中庸》。那我们就光拿《论语》来讲,《论语》二十篇里头,你尝试一下,把每一章的《论语》你去找到《弟子规》对应的那一句,看能不能找到。譬如说就这条,「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是什么?对应哪条?「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是不是?你每一章都可以找到《弟子规》里头,至少是它七科大类都可以归纳进去。「入则孝、出则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这七科可以涵盖全部《论语》。那你才知道,原来《论语》正是《弟子规》的一个详细批注而已。再把它延伸展开,整个《四库全书》也是《弟子规》的一个诠释而已。大家可以自己有空,真正想要做学问,这个也是一种做学问的方法。注重于力行,然后你就真正重视《弟子规》了,不敢忽视它了。

「子路急行之心」,这章也体现出子路他落实那个心态是什么?听到了马上做,一点都不容迟缓,急行之心、惟日不足。这真正是好学。听到一个道理,只唯恐自己没有做到,所以他能够达到升堂地位,这是孔子给他的评价,子路已经升堂了,但是还没入室。升堂入室的人,颜回,那升堂入室。但是升堂已经不错了,就是他已经进到厅堂里头,一个房子他进了厅堂,屋里人了。然后他要再入室,到房间里头更内室去了,那真正就是承传孔子衣钵的人了。

「吾人平日非无所闻,往往徒闻而未曾见诸行,即行而未必如是之急,玩愒因循,孤负时日。读至此,不觉忸怩。」这是对我们勉励的话。吾人就是我们,平日里并非无所闻,听的道理是不少了,天天都听课,天天都读圣贤书,这不是说闻得少,往往是徒闻而未见诸行,就不肯去落实。那真是听而无听,左耳入右耳出。听到圣贤教诲,老师是讲得苦口婆心,但是真正去行动、去实践得少,太少了。子路真正实践,所以他到升堂地位。那颜回?颜回比子路更厉害,不仅实践,而且真正要达到不贰过。譬如说他读《弟子规》,读一句,知道自己做错了,以后不再做了。所以通读下来,全部做到。听一句就做一句,「不违如愚」,真正一点都不打折扣,百分之百落实。所以他能够升堂入室,是孔子入室弟子。那些只是在那里听,听了之后不肯去干的,不能够真正学习圣贤存心,不能真正去落实圣贤的言行,那只是徒闻而已。徒闻就是白听了,浪费时间,那还是个圣贤门外汉,没入门,不要说升堂入室了。

所以「即行而未必如是之急」,是有的也干了,确实他有所改变,但是改变得太缓、太慢了,没有像子路有一种「惟日不足」的急切学习的心。这就成为什么?「玩愒因循」。玩愒就是荒废时日,因循也是浪费时光,懈怠。不肯努力发奋的去做,孤负了时日,这一生可能什么成果都得不到。不要说圣贤,君子也都觉得遥遥无期,把这一生时光就浪费了。读到这个地方,我们体会到子路那种急切认真学习的心,我们不觉羞愧。忸怩就是羞愧。那羞愧最重要的是自己发愤图强,不能只是羞愧。真正要学习子路,先从《弟子规》落实,然后「四书」、《论语》是讲到非常具体,让我们体会圣贤存心。以《弟子规》指导我们的行为,以《论语》指导我们的心。我们起心动念,看看与圣贤、君子、仁人相不相应,这才是真学习。一部《论语》读下来,你就能够成圣成贤,所以这种读叫随文入观。观就是你的观念改了,你的心行改了。你看我们学习《论语》,也学习了好几个月,我们进度很缓慢,缓慢也很好,给大家足够时间。大家不是只听个知识,增长点知识,那不能叫真学问。真学问是你真正学一条做一条,读懂一句你就真正落实一句。一直把我们《论语》学完之后,你不知不觉就成为圣贤,这是我们学习《论语》的目标。我们真正想学儒,不是搞儒学。

好,我们再看蕅益大师批注,「卓吾云」,这是李卓吾先生的话,蕅益大师引用他的话引用不少。他说,「画出子路。」这个很简洁。这句话,就是这章,「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一章把子路勾画出来了。真正他的这种品行,那种踏实认真的个性跃然纸上,我们好像真的就能看到子路的那个模样。所以《论语》言简意赅,一下真的是把这个人物他的状态给他勾画出来。我们看到子路这幅画,关键是我们要学习,所谓见贤思齐。

底下又引方外史,方外史先生说:「子路长处在此,病处亦在此。」我们要晓得,见贤思齐,见不贤要自己内省。子路毕竟只是升堂地位,还没入室,他肯定也有短处,所以这幅画勾勒出长处又勾勒出短处。短处我们也应该知道,知道了,反躬自省,看看自己能不能够提升。他的长处刚才我们已经讲了,这是他认真踏实力行。那病处也在此,病处在哪?那我们再继续往下看,这就是让我们向上一着提升,在子路头顶上行。要不然你学来学去,学到最后只成子路,还没有到入室,这不是夫子所希望的。我们先见贤思齐,还要超越他,站在他的肩膀上再往上跨一步,这是向上一着。

这底下就点我们了,看我们能不能悟了,这里头具足了禅机。禅机,这里首先跟大家提醒一下,这一句话讲下来是直指心源,不容你去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不容你去思考。你一思考,这话头子就落入了心意识,变成自己妄想分别执着。那对你开悟根本没好处,只是障你的悟门,你永远开不了悟。所以,一句话给你说出来之后,你听懂了就懂了,就入境界了。听不懂?听不懂,对不起,你怎么想也想不到。那就不要想,懂了就懂,懂不就先搁着。这叫什么?疑情。你有这个疑,先存着,存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没有疑那就不能再悟了。真的,这里点你一句,是给你下个疑情。实在讲,话头子都没有意思的。从没有意思当中,我们尝试着解释解释这个意思,你大概明白一下,自己去参。底下,方外史他这个话讲完,我们看蕅益大师说。

「若知不许夜行,投明须到之理,便如颜子之从容请事矣。」若知就是你要是知道,「不许夜行,投明须到」,这个道理。「不许夜行,投明须到」,这就是一个禅机,一个话头子。什么意思?这是禅门的一个公案,是唐代赵州和尚,有一天跟投子大同禅师的一个对话。当时,赵州他是开悟的人,投子禅师也是开悟的人。赵州就问投子说:「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这大概意思就是说,已经死了很久的人,突然活过来了,又是如何?这都是具足禅机,你听懂了就懂,听不懂,答不上来。投子禅师他也是一个证悟的人,他懂,他立刻就讲到「不许夜行,投明须到」这八个字。什么意思?我只能给大家讲个大概,不能深说。深说了,把诸位的悟门给堵上,大家就没有办法开悟了。我只能在这个话,白话一下。赵州问投子说大死的人活过来如何,投子说不许你晚上去走路,但是天明你必须要到。就好像,你要到一个目的地,你得赶路,得赶夜行。不许你夜行,不许你晚上走,但是你第二天一定要到那个地方,就这意思。

你就想想,「不许夜行,投明须到」到底什么意思?这个话全都是,里头带着很深刻的意思。大死的人,在禅门里面讲,都是讲入涅盘的人。入了涅盘就好像死过了。又活过来是什么?涅盘是讲没有烦恼了,入了涅盘,现在又重新活过来。活过来是干什么?我们讲是从圣位入凡位。你已经做圣人了,成佛了。现在成佛之后,你再回到凡夫位来做什么?这个话其实是什么?断我们凡圣的执着。有死有活,这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这句话里头显示了一个活眼,这个死活其实都是无用的语言、名相,让你离开这两边,你才能入中道。「不许夜行,投明须到」也是让你不落两边。晚上白天这也是两边,你要是有晚上、白天的执着,那你就到不了。现在你要离开这个执着,那你才能到得了。

蕅益大师为什么用这个话来套《论语》这章?讲「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是什么?把行和闻弄成两边、两头了。这有两头的执着,就得不到中道。他不懂其实是什么?闻即是行,行即是闻,闻和行是一不是二。子路把它弄成二法了,那二法,所以他不能入室,他只有升堂。大家明不明白?你要真正善学,像颜子一样,他没有把行和闻分成两个,它是一个。是什么?「从容请事」,这个也是《论语》当中颜回他有一次问孔子,「颜渊问仁」,问什么是仁。你看颜渊他问的是仁的境界,仁是圣境。夫子怎么点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告诉他,其实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跟着归仁,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和谐世界了。为什么?你和天下本来不二,你能克己复礼,当然天下跟着归仁,同时的。自己一身跟天下不是二,是一。有天下还有自己,这是二法,这里让颜子直截了当入不二法门。

颜子听懂了,他听懂什么叫「为仁由己」,不是由人,不是说天下跟自己分开的。自己归仁,天下就归仁,所以他「请问其目」,让老师给我们点一个纲目,怎么下手。孔子告诉他四勿,正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叫克己复礼,这就是下手处。颜回一听,立刻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我虽然不聪敏,这是谦虚,可是我一回去肯定要照做。「请事斯语」就是这里讲的从容请事,「颜子之从容请事矣」。请事是什么?我一定依照老师所讲的去做。从容是什么?没有丝毫疑惑,他闻之即行,闻行合一,不是二是一。直下能行,那就是闻,闻了就是行。

在佛法里讲菩萨三慧,闻、思、修。闻思修三慧,也是一而三、三而一。不是说我闻了我就听了,听了之后回去思考,思考了之后,然后才去开智慧、才去修。闻思修把它分成三个了,错了。它是一,闻即是思,思即是修。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也是如此,行即是闻,闻即是行,一而二、二而一。你真正入这个境界,那才能够升堂入室,那只有颜子一人能到达这个境界。但是我们要懂这个境界,不能够得少为足。

相关文章

挽延平李先生三首 其二

送子文杂言

呼沱河

明堂乐章二首

斋宫尚有残雪思作学士时摄事于此尝有闻◇诗

上面是“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论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5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