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翻译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我们看《雪公讲要》里面,这一段是子贡问孔子的话。子贡他也很好学,他善问。他问的问题,说老实话,也都是我们的问题,帮我们问问题,这是等于做老师的助教一样。他问的是孔文子。雪公说,「孔文子,卫大夫孔圉。」这是卫国大夫,这是跟孔子同一时代的人。「文,是其谥号」,就是他死了以后,人家(一般是君王)赠给他的封号,都是纪念、赞扬他的德行功业的。「生前乱于家室。子贡以其为人不足道,何以谥之为文。」孔文子他生前有一些做法确实不那么特别光彩,待会我们可以跟大家做介绍,所以说「乱于家室」。子贡就觉得这个人「为人不足道」,看不起这个人的人格,所以他就问了,「何以谥之为文」,他为什么能够叫做文这个谥号?他配不起。这是子贡的问题。孔子就回答他,「孔子以此二语许之」,这二语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文子有这两个优点。「大抵聪敏之人不甚好学」,大概一般来讲,聪明敏捷的人他不好学,他有傲慢的习气。这个是什么?特别点出子贡的问题,子贡就有自负的习气。子贡很聪明,但是他很容易自负。「文子不然」,孔文子他能做到敏而好学,聪敏但是他还好学。
「不耻下问者」,这另外一个优点,按「孔安国注:下问,问凡在己下者。」就是他能够什么?问那个比自己下等的这些人。「例如以贵问贱」,他身在贵位、高位,他向那个低贱的人去请问。「以长问少」,他是年长者,向年轻的来请问。「以多问寡」,譬如说他学识很丰富,他向那些学识低的人去请问。这「皆是下问,人以为耻」,一般人觉得这是很羞耻,他不会去下问的,但是「文子不然」。这是他什么?他有一种谦虚好学的心态,他不会把自己的地位荣耀,或者是学问、财富当成了不得的事情,他还是能够比较平等。哪怕你有一技之长,你懂得有一点,我都向你去请教。「虽有其它不善」,孔文子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不是完人,「但就文之一字而论,有此二者,可以称之。」所以孔文子这个「文」的谥号,你能够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其它我们就不计较,就这两条,你可以称为文。
这是也体现出「圣人隐恶扬善,厚道之教,于斯可见。」所以圣人孔子,你看专看人的好样子,不看人的坏样子,他隐恶扬善。人家有恶,把它隐蔽起来,不谈、不过问。人家有善处,哪怕就一点点善,就这两点善,就把它拿出来去赞扬。那目的是什么?让大家学习善法。这心地也是厚道。老是看人过失,人家有九十九个优点,有一个缺点,那你就光看那一个缺点,那叫刻薄。要怎么做?人家九十九个缺点,只有一个优点,我就专看那个优点,不看九十九个缺点,这是厚道。所以孔子正是给我们做示现,孔子是给我们教学,身教。
我们继续看,底下我们先看一段朱子《四书集注》里头他的一个讲法。因为他这个讲法也很好,我们也拿出来学习。他说,「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这确实也是事实,聪明的,脑袋瓜子好使的人学得很快,他就不好学。他什么?得少为足,他会有傲慢自负的习气。傲慢,儒家讲「傲不可长」,佛家让我们要断傲慢的烦恼。这个烦恼是与生俱来的烦恼,要断。儒家虽然不讲让你断,至少你不能增长,你要把它控制住。怎么去控制?好学、谦虚,这样就慢慢把自己的傲慢习气化解了。古德讲,「学问深时意气平」,你学问愈深愈是谦卑。
日本有个早稻田大学,为什么称为早稻田?那是什么?提倡谦虚。它这个稻子,你看结得愈丰满,它的头愈低。那个没结什么果的,它高高昂起来的,证明什么?学识愈深厚他就愈谦虚。那些趾高气扬的,你一看,这个人没什么真实学问,他才会这个样子。「位高者多耻下问」,在上位的人、当官的,或者是什么?名气大的,他就自己脸面拉不下来了,不肯去就下人,向那些普通人去请教。这什么?你自满了。自满了,你就不能再提升。要知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不是进步就肯定是退步。那你要是自满了,自满了那你就会很快被人超过。所以圣人教我们守谦,守着谦卑,永远好学。
你看我们恩师教我们,上台来讲学,讲这些传统文化,要以什么心态?要以一个学生的心态,底下听众那是老师,我上台来是向老师做学习汇报,请老师们指教,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以这个心态,这就是什么?好学,不耻下问。下,心中都没有高下,自己处在下,人家处在高位。所以讲课讲得好,最怕就有这条,傲慢。特别是有点名气了,像我现在这样,虚名有点了,很多人好像知道你了。这什么?很危险,你要是脸面拉不下来,那你就得少为足,你就不能再前进了。所以什么?自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愈是讲得好,愈要低姿势,永远把自己当成学生。人家都是老师、人家都是仁者、人家都是圣贤,都是做示现教给我。让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这样的心态,那就不会出问题。否则讲着讲着就自己都不知讲到哪去了,堕落了都不自知。
你看我们恩师,愈到晚年,学问是愈丰厚,他愈谦卑。你看他讲完经下了台,先向佛菩萨顶礼三拜,完了之后回头来向大众鞠躬,这有目共睹。他为什么向大众鞠躬?他就是保持这样的心态:大家来听是指导我的。老人家都做给我们看的,这就是做不耻下问的榜样,真的没有自以为是。孔子讲得好,「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是个大患,大忧患。所以孔子特别讲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学者进步的一个关键。底下讲,「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谥法就是给人封谥号的方法,专门是用勤学好问来做为文的谥号,单单把勤学好问提出来。你符合勤学好问,你就有这个资格称为文。这为什么?这是「人所难」,一般人做不到。「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他就是因为这两条,勤学加好问。
底下我们把孔文子他的一些情况做个简单介绍,这也是《朱子集注》当中说的。他引「苏氏曰」,苏氏就是宋朝的苏轼苏东坡,他有一个《论语说》这本书。它里面讲到,「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这个是什么?孔文子孔圉,他让太叔疾这个人把自己的妻子休了,「出其妻」就是休妻,然后孔文子把自己女儿嫁给他,嫁给太叔疾。太叔疾他原来是卫国人,应该是卫国的国君,逃到了宋国。到了宋国之后,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为妻,而且把子朝的二女儿也娶来了,做为妾。而且对二妻,这个妾,特别宠爱。后来子朝离开宋国,不知因为什么事情就离开宋国了。孔文子就看到太叔疾是个有用的人,于是就让太叔疾把他自己的妻子休掉,来娶孔文子自己的女儿。就讲的这个事情。
下面又说,「疾通于初妻之娣」,太叔疾娶了孔文子的女儿之后,还跟自己的元配妻的那个妹妹,娣是那个妹妹有私通,所以「文子怒,将攻之」。孔文子当然就很生气,他娶了自己的女儿,还跟原来妻子的妹妹私通。所以他非常愤怒,找了一个茬,就要攻打宋国,就等于是把它做为政治的一个斗争,要攻打宋国。结果「访于仲尼」,在还没有攻打之前,就先去拜访孔子,仲尼是孔子。孔子「不对,命驾而行」,孔子没有跟他应对,不理会他。「命驾而行」就是命人赶快驾着车就跑掉了,不理会他。「疾奔宋」,太叔疾后来又出逃了。出逃以后,到了宋国。文子孔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太叔疾他是原来卫国的国君,他离开之后,孔文子他就帮助太叔疾的弟弟,叫太叔遗,「疾弟遗」,太叔遗做了卫国的国君。结果孔文子看到太叔疾,就是哥哥,已经走了,弟弟当了国君,于是又把自己的女儿唤回来,重新嫁给了这个弟弟太叔遗,等于一女嫁了二夫。这个孔姞就是他的女儿。
这件事当然是一个不光彩的事情,孔文子把他的女儿做为一个政治的工具,所以才引发子贡不服气:怎么这种人还能够有「文」的谥号?所以底下讲了,「其为人如此而谥曰文,此子贡之所以疑而问也」,子贡当然也就不服气了,这种人还有资格配封谥号,还要谥个文?「孔子不没其善,言能如此」,这是孔子厚道,确实只看善处,不看恶处,没有掩盖他的善。他的善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就看这个好样子,所以说他还是能够配谥文的,「亦足以为文矣」,可以称为文。「非经天纬地之文也」,这个文不是说他已经成为圣人了,或者是贤人,或者是仁人君子,不是这样说,只论他勤学好问这两条。这是看出孔子他看人都是看好样子,看一切人都是好人,就学好样子。
蕅益大师批注中说,「卓吾云:于子贡身上,亦甚有益。」孔子这么提点,点示子贡,这是帮助子贡。所以孔子是非常懂得机会教育,子贡这一问,马上什么?对治子贡的毛病。说出这段话,让子贡勤学好问,让他努力向上,这对子贡有益。所以真的,看夫子,真叫循循善诱,他的智慧、他的慈悲就从这里可以流露出来。那子贡到底有什么毛病?蕅益大师也给我们讲出来,这当然也是提醒我们反躬自省,说「盖愿息,悦不若己,是子贡病痛耳」。这个话也得解释解释。子贡这两个毛病,一个是「愿息」,一个叫「悦不若己」。这两个毛病都出自于《孔子家语》。
先讲「愿息」,这什么意思?就是愿望息灭、停止了。什么愿望停止了?不想再学习了。子贡他有一天就不想再留在夫子身边继续学习了,孔子看到他这个样子,就跟他谈。跟他讲什么?我们看看他这段对话,这段对话从《孔子家语》里面选出来的。「子贡问于孔子曰」,子贡就问孔子,「赐倦于学,困于道矣」,我现在已经疲倦了,不想再学了,困于道了,不想再修了。「愿息于事君,可乎?」这个愿息就是我愿意停止学习了,现在我希望安住在事君,就是为国家效力,这可不可以?就不想跟您老人家学了,我去搞政治。「孔子曰」,孔子跟他讲,「诗云:『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事君之难也,焉可息哉」。孔子真是引经据典,他处处都引《诗经》,说《诗经》云「温恭朝夕」,这是讲事君之道。事君要温和恭敬,而且早晚都要随时做好准备,就像侍奉父母一样。「执事有恪」,你接受了任务,你必须谨慎恭敬的完成,这个恪就是谨慎恭敬的意思。所以事君是很难的,不那么容易,你怎么能说可以休息?你事君不是休息,你不一定能安身在那里,它不比你求学容易。
子贡又问,子贡是很会讲话的,他说「然则,赐愿息而事亲」。子贡他就不想学了,当然听到事君难,他又想到事亲:那我就回家好好的安住在事亲上面,奉养父母行不行?「孔子曰,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又引一句《诗经》说,孝子不会匮乏,天永远赐给你福报。这说明什么?孝子对父母也是要温顺恭敬、兢兢业业、不辞疲倦,才能感得上天的赐福。「事亲之难也」,没有真诚的孝心,你要事亲也很难。养父母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尧舜之道也是孝悌而已矣,那你想行孝哪那么容易?「焉可以息哉」,你怎么能得到休息?
子贡又继续问,还不死心,说「然则赐愿息于妻子」,那我就回家跟自己老婆孩子过,行不行?「孔子曰,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又引一句《诗》。孔子是真的太厉害了,处处引经据典,子贡没话说。他说你要跟妻子,老婆孩子过,那《诗经》告诉你,「刑于寡妻」,你在家里得做典型,这刑就是典型,你得做个好样子,做他们的一个标准,你得做一个模范丈夫、模范父亲。对于兄弟你也是要给他们做好样子,这你才能够驾御家邦,你才能齐家。你要修身才能齐家,不修身你怎么能齐家?「妻子之难也,焉可以息哉」,你回家跟老婆孩子过,也不容易,怎么能得到休息?
结果子贡还不死心,说「然则赐愿息于朋友」。这五伦关系都给他想绝了,你看君臣、父子、兄弟还有夫妇,最后讲到朋友。他说那我回家跟朋友一起过,行不行?「孔子曰,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这个攸,它是一个助词,当所字讲。就是朋友所摄,摄是什么?就是你要摄受朋友,你要有好朋友,你用什么来摄受朋友?要用你的威仪。威仪我们简单讲,就是你的礼仪、你的规矩、你的礼貌。待朋友以礼、待朋友以诚信,那你才能有真正的朋友,那也是要修身。「朋友之难也,焉可息哉」,连对朋友都是件难事,怎么能说休息?结果五伦都讲绝了,全都是孔子引《诗经》的话来讲。
子贡他也是很厉害,我们找借口最多讲二、三条借口就找不出来了,子贡讲了五条还有第六条,他又找一条借口,说「然则赐愿息于耕」。他还有,子贡也是了不起,言语第一的。他说那我回家就耕田,我就从事农耕,我就自己过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这么一个生活,行不行?你看他就想走,不肯再学了,结果孔子又说,「孔子曰,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这个话什么意思?也是《诗经》上的话,「昼尔于茅」,这茅是一种茅草,就是昼是白天,尔是你,白天你要去采那些茅草。「宵尔索绹」,宵是晚上。你「索绹」,绹就是编织,把这些茅草编织成绳索。就是用那些茅草用绳索把它编织起来,编织起来之后做为盖房子用的材料,就是那些茅草棚。所以「亟其乘屋」,就是你住的房屋,譬如说屋顶漏雨了,你要做修葺,你要修理修理。「其始播百谷」,始是一年之始,就是春天,春天到了你就得播种,种百谷,去耕种,按照春夏秋冬的时令,你就得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你得干这些活。所以,「耕之难也,焉可以息哉」,耕种、干农活也是不容易的,你怎么能说得到休息,你怎么能够安?你看,孔子真叫循循善诱,是什么?让子贡留下来学习,不希望子贡半途而废。
结果子贡也没办法了,口才再好也讲不过自己老师,所以最后他只好说,「然则赐无所息者也」,我就没办法休息了?这个是没办法,问出这句话了。「孔子曰:有焉」,说休息是有的,说「自望其圹,则皋如也;视其高,则填如也;察其从,则鬲如也。此则知所息矣」,这话什么意思?子贡想休息,问有没有能休息的时候,孔子说有。「自望其圹」,圹就是坟墓,你看看你自己将来的坟墓,那个坟墓「则皋如也」,是讲高大的样子,坟墓很高。「视其高,则填如也」,你从高处往下看,它是填得很充实的一个坟墓。「察其从」,就是从侧面看,「则鬲如也」,它一个坟墓一个坟墓。从侧面看排列得挺整齐的,你是在那坟墓堆里,这是你的一个。「此则知所息矣」,这就是你休息的地方。孔子讲得也是挺有意思的,讲了半天才告诉他,其实真的活到老学到老,怎么能休息?怎么能够得少为足?所以要子贡勤学,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这才是好学。
子贡终于听明白了,所以最后说了,「子贡曰:大哉!死乎!」这个大哉是一种赞叹,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赞叹,死也是太伟大了。「君子息焉,小人休焉」,无论你是君子还是小人,到最后也在这休息。我们既然最后要休息,那我们也要做君子。实在讲,子贡他还没有真正悟透死的道理,他只认为死才是了了,君子也了了,小人也了了。其实不然,你看死的学问比生的学问要大。
《论语》里面有讲,子路有一天问孔子,「敢问死」,问死学问是什么样?孔子告诉他,「未知生,焉知死」,你生的学问还没弄清楚,你还想弄清楚死的学问?就这意思。说明什么?死的学问比生的学问更大、更深远,这就非子贡他能够弄得明白的。孔子在死的学问上说得不多,但是他至少承认死后会成为鬼。你看他讲祭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有鬼神,鬼是什么?是祖宗的那个魂,这叫鬼。祭鬼祭神,说明真有鬼神。《孝经》里讲的「春秋祭祀」,「以鬼享之」,我们一年春秋,实际上包括春夏秋冬四季都要祭祀祖先,祖先这个鬼魂他来享用我们的祭祀。证明孔子知道,死后是有学问的,不是一死百了。但是他说得不多,因为能够接受这种学问的人也不多。
佛法里面就讲得多了,告诉我们,君子和小人死了之后绝对不一样。君子一生修善修德,死了到好地方去。小人要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做尽坏事,死了之后到恶道去。天堂地狱的分判,那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像子贡这里讲到的,君子和小人都在这休息,那只是什么?肉体休息了,那个魂识可不得了,随业受报。这是讲到,我多说了几句题外话,回头讲蕅益大师说的子贡的这其中一个毛病叫「愿息」,就是他好学的心不够,有一次就想辍学了。所以这一章《论语》里面,孔子点他,让他也像孔文子那样敏而好学,要好学。
子贡还有一条毛病,就是「悦不若己者」。这个悦是喜欢,不若己就是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跟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相处,这是子贡的一个毛病。夫子在《论语》里面告诉我们,「毋友不如己者」,你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所谓不交朋友就是不要跟他学,不要受他影响。你受他影响就等于学了他,那就等于你自己退步了。应该跟比自己高的人学,跟比自己贤、比自己好的这些善知识、这些仁者学习,见贤思齐。结果子贡他却是相反。
我们看到《孔子家语》里就有这个记载。这个原文我们就不念了,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跟大家介绍一下。孔子讲,我死了以后,子夏会天天进步,但子贡会天天退步,这孔子讲。老人家看人是看得很准,他说这个话什么意思?曾子就问他,为什么这么说?孔子就说子夏为人很爱跟比自己贤能的人相处,喜欢贴近那些贤能的人,好学。子贡?「悦不若己者」,跟不如自己的人喜欢相处。大概因为子贡,我们也能看出他的大概的面貌,他是有点自负,有点傲慢的习气,喜欢人家吹捧他、喜欢人家赞叹他,自己看自己也不错。他跟那些比自己低的人,他就觉得自己有一种满足感、有一种荣耀感。人家看到他当然更加恭敬他,都给他说好话:您真是大贤人,我要跟你好好学,你是我的老师。子贡听了之后,真有点觉得自以为人师了,有那么点感觉。所以他喜欢跟比自己差的人在一起待着,去享受人家的这种赞誉。比他高的人,他就觉得不愿意跟他在一起,因为得不到人家的赞誉。所以这是子贡的一个毛病,叫「悦不若己者」。所以夫子说我死了以后,子贡会天天退步。因为什么?我在世的时候子贡跟着我学,还行;我不在了,没人比他厉害了,他就退步了。
从这里我们看到,交友非常慎重,要很慎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要是常常跟德行好的人在一起,你就渐渐也变得德行好了。《弟子规》上讲的,「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要是你反过来,「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你就退步了。这是我们选择师友要稍微注意的地方。子贡他有这个毛病,所以夫子在这里点他,要不耻下问,就是他永远保持自己谦虚恭敬的学习态度。对不如自己的人都要去请问,更何况对于贤者、对于比自己德行高的人?哪怕真的你是这里最高的,你也应该不耻下问。因为总有人会有一个长处是你没有的,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子贡这一点,确实也是他(的)不足,蕅益大师为我们点出来。可见得蕅益大师他对于儒学确实是融会贯通,他能够把它贯通起来看,然后让我们去体会夫子当时的心,那是念念想着教导自己弟子,循循善诱。
【评析】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释出处
(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敏:敏捷、勤勉。
相关文章
上面是“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论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5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