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解释翻译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雪公讲要》里面引用孔安国批注,说到,「孔子衰老,不复梦见周公。明盛时梦见周公,欲行其道也。」这是孔安国的讲法。那我们看看先儒的批注,再读读,待会看看蕅益大师的批注,我们互相来做个比照,去体会。《论语》的批注,自古以来每个人因为体会不一样,所以说法有不同。孔安国在这里讲到孔子衰老了,这个话一定是孔子晚年时候说的,说自己『甚矣,吾衰也』,他说我自己衰老了,『不复梦见周公』了。周公是孔子最为仰慕的人,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他辅佐武王建立周朝,而且武王去世以后周公摄政,辅佐武王的儿子成王,让他长大以后,国家政权也稳定了,然后把政权又重新交回给成王,这是周公摄政。而周公最伟大的,对人类的贡献,就是制礼作乐。《周礼》,周公所制定的,还有这些音乐。儒家讲的以礼修身、以乐养心,礼乐的制度由周公而起来的,这是大圣人。

孔子一生以周公为榜样,所以到处周游列国,都希望推行周公之道,恢复周朝初年礼乐的制度。孔子春秋时代,周朝的末年,周公的这些礼法制度都已经只有条文,没有实质,没人去奉行。孔子在不遗余力的去推行,很可惜到每个国家都得不到重用,不能施展他的政治抱负。最后到晚年只好回到自己家乡鲁国,开班教学,教了五年。他六十八岁回家乡,七十三岁走的,五年。这五年教学,不仅他自己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写《春秋》,著作很多,而且教导三千门徒,使到古圣先贤的这些道统,经他的手,集大成。他是自己说述而不作,但是他的述是集大成的,为后世留下这些典籍、这些教训。他自己都没想到,后人把他推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贡献,可以说超过周公,这是什么?他以周公为榜样,最后甚至超过了,这是古人所讲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周公可以说是他的私淑老师,孔子是周公的私淑弟子,没见过周公,但是学周公的这些典籍、典章制度,学他的为人学得很像,跟周公一样,甚至超过。

因为他老想着周公,他就老梦见周公。所以这是「明盛时梦见周公」,明是这句表明了孔子在盛年的时候,孔子十五有志于学,就以周公为榜样,三十而立,而立是他学成了,毕业了,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都是盛年、壮年,常常梦见周公。这学佛法我们就晓得,一切法由心想生,你老想着,日有所思就夜有所梦,真能梦到。从他能够梦见周公,我们就想到他心里真有周公,念念都想到周公的教诲,所以念念都能够反省、改过,落实圣贤教诲。「欲行其道」,自己先做,先要做圣人,然后再向社会推广。那个时候,东周末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乱世,虽然孔子一生不遗余力的在推行周公之道,但是到了最后竟然都没有成功。可是自己已经年老了,虽然年老,但是他心不老,为什么?他念念还是希望把圣贤之道复兴起来。所以孔子一生所做的事,后人用一句话来评价他,叫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真正是一生都在行仁,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雪公讲要》里面讲,根据孔安国批注中说的,自己已经年老了,就不再去想周公了,为什么?因为自己年老,做不动了,虽然满腔的壮志,但是后面没有时日,这是深深的感叹。所以说没有再梦见,为什么?没有再想,不像年轻的时候壮志凌云,现在已经年老了,他是这种感叹。这个感叹,我们看到未免有点消极,似乎不是孔子那个性格。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解释,他的解释就比孔安国注得要更好、更符合孔子的心态。他说,「卓吾云:壮哉」。卓吾是李卓吾先生,蕅益大师《要解》里头对于李卓吾先生的话引用得很多,他是跟蕅益大师同时代的,也是位大贤。李卓吾就用两个字评价,「壮哉」。这两个字味道极浓。这个壮,我们用现在话讲,很伟大,太伟大了。为什么?孔子一生立定这个志向,始终以仁为己任,到死方休,这太伟大了。甚至到老年了,仍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像一匹老马,这匹老马年轻的时候是千里马,虽然现在年纪老了,跑不动了,但是牠的志向仍然是在千里之外。孔子他到老年的时候说,我不复梦见周公,说这个话,我们去体会他老人家的心境。虽然他说不复梦见周公,但是正好也体现到他是念念不忘周公。虽然现在没有希望去落实周公之道,但是他寄望于未来,希望后人能够去落实。所以他在晚年,你看依然是勤学不辍,他到晚年还学《易经》。他学《易》的时候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希望老天再给我加几年寿命,给我五年或十年,让我能够好好学《周易》,这可以无大过。你想想,孔子到晚年,他没有说变得颓废,依然保持那种壮志。

他学《周易》,历史上讲,叫「韦编三绝」。因为古代的书,春秋时代的书叫竹简,这些文字写在竹简上。竹子把它削成一片片的,叫竹简,然后两头穿起来,用熟牛皮做成的绳把它穿起来。因为牛皮比较坚硬,比较有韧度。所以古代的竹简都是很大很大捆,穿起来的。孔子学《易》学得很用功,从头翻到尾,从尾翻到头,看了一遍又一遍,所以皮绳断了三次。实际上这个三,也不是数字,多次,「韦编三绝」,证明什么?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始终如一的仰慕周公、仰慕圣人,虽然到暮年,依然不堕青云之志。

所以底下蕅益大师引方外史先生说,「方外史曰:人老心不老」。这五个字正好是孔子晚年最好的写照。他不是说因为自己衰老就不想周公了,就不梦见周公,不是,人老心不老,心还是跟周公在一起。他说自己不梦见周公,正好反映他内心无限仰慕周公,只是感叹现前社会无法去落实周公之道而已。从这里我们联想到,孔子真正是一生把这个仁字做到了极处,到断气,死而后已。这叫做唯求义尽,方为仁至,义是你该做的,都做到了,到最后都不改变,你就成仁了,成圣人了。虽然夫子生前不敢以仁自居,他说「圣与仁,则吾岂敢」,他不敢去担当,但是他真正做到仁了。

我们联想到我们的恩师,今年八十四高龄,孔子是七十三,孟子是八十四,现在我们恩师都超过了,他身体现在还是很好。他的教学也是一生的,从二十六岁开始学佛,三十三岁出家,一出家就开始教学,教到现在超过半个世纪了,还是一样,每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老人家教导我们,学佛要学释迦牟尼佛,这是他老师章嘉大师对他的教诲,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释迦牟尼佛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从三十岁开始,开悟成佛了,一直教到七十九岁圆寂,四十九年没有一天间断。我们师父现在也学释迦牟尼佛,学得很像,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我们恩师老人家是五十二年了,在年头上都超过了,天天就想着佛。在生前当然他老人家不敢自己称自己成佛了,正如孔子当年不敢以圣人自居一样,但是孔子他最后真正仁至义尽,到最后他也成圣人了,后人评价他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学周公学得很像,最后超过了。那我们恩师现在也学佛,学到最后我们也可以大胆的预言,他最后也成佛了。我们晓得往生极乐世界那一定是成佛了,都是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一定成佛,那也是义尽而后仁至,学得很像,最后也就成就了。

所以最重要的是学,好学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孔子他对自己有个评价,他在《论语》中讲过,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在十户人家这么一个小地方,必定能找到像孔子(他说自己)一样,有忠信的德行的人,忠信是根基,但是「不如丘之好学也」,却找不到像孔子那样好学的人。孔子一生,活到老、学到老,你看他到最后晚年的时候,有这样的感叹,说「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从这里头我们体会他的心境,正是好学。不因为自己年老而放弃求学,每天还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学无止境,境界一直在提升。

我们学习圣贤之道正要学这个,忠信,我们扩展一点来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八德,八德是做人的根基、成圣的基础,这个我们首先要扎好根。用什么扎根?就用儒释道三个根来扎,《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我们都能落实,忠信的根你就扎好了,这是德,还要加上好学。如果你只有这个根,你不好学,你不能比得上孔子。孔子所说的「十室之邑」,十户人家地方都能找到这样有根的人,当然现在难找了,过去有,能够找到,现在找有根的人都难了。我们现在先扎根,扎好了之后,一生学习不断,那最后你也能成为大圣。

【评析】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注释出处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国君的始祖,传说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是孔子所崇拜的所谓“圣人”之一。

相关文章

送杨寘序

陋室铭

旅眠

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

喻世明言·卷二十五

上面是“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论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5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