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解释翻译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雪公讲要》里面,我们看讲义里面,下面第十章跟第九章连在一起,那我们把它分开讲。《何晏集解》当中说「丧者哀戚饱食于其侧,是无恻隐之心也」。一个有丧事的家庭,家里有人过世,丧,举家都哀戚,哀戚是忧伤。如果在丧者身边饱食,这是没有恻隐之心,恻隐就是慈悲,这是人本来具有的良心,孟子讲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那这里为什么讲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这个无,是他这个本心没显发出来,被盖覆住,被什么盖覆住?被欲望盖覆住,被自私盖覆住,没想到别人,只想到自己,这就盖覆了良心。这里就举出这个例子,在有丧者旁边,我们在那大吃大喝,有没有想到别人的哀痛?没有怜悯心,没有同情心,只想到自己我肚子饿,这饭菜很好吃,你看自私、欲望,于是恻隐之心就盖住。所以把我们良心恢复出来没有别的,就是断欲望,放下自私,朱子朱熹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而已,这就是《大学》讲的格物。

下面雪公引《皇疏》,皇侃他对《论语》的一个注疏,皇侃是他注《何晏集解》的,是批注的批注,叫疏,他说到,「孔子助葬时也,为应执事,故必食也。必有哀色,故不饱也」。孔子是圣人,他的良心已经全部显现出来,没有障碍,所以他做得很自然,他不是刻意。在助葬时,就是参加人家的葬礼的时候,因为需要执事,就是要工作,人总是要吃饭,所以没有说不吃饭,但是吃饭不能饱,因为参加葬礼他有哀色,有这种同情心,同情丧家的忧伤,所以他也不忍心吃饱。从这一个小小的例子,孔子的一个举动,我们去体会圣贤人那分仁爱存心,学圣贤关键是学他的存心,不是在事上学,而在心上学。

相关文章

初到陈州二首 其二

饱食闲坐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上面是“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论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5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