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解释翻译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这一章孔子教我们如何来学道。孔子讲『笃信好学』,「笃信」是有坚定的信心。信什么?孔子在这里没有详说,但是我们从其它地方学习到,孔子的教学,确实他也是重在这个「信」字。如果归纳一下,这个信首先我们讲要信自,第二要信他。这个信自,我们一般讲的自信心。圣贤之学跟宗教不一样,宗教它也讲信,可是这个信是信神、信上帝,它没有先信自己。圣贤的学问,首先信自己,信自己什么?信自己本来是圣贤。就像《三字经》开端就说到,「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得信这个。能相信自己本性本善,才愿意恢复自己的本善,回归自己的本性。如果不相信自己本善,说老实话,他也就不会想到要去修善了,他不会有这个信心,更不会坚持。

所以信自己本善,就要恢复。现在虽然把这本善迷失掉了,但是相信可以恢复,而且应该恢复,这是自爱。本善是自己本来的面目,现在即使有不善,那不是本来面目。《三字经》里讲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论语》里面孔子讲的,本性大家都一样,但是习性有不一样。在习性上讲,有善有恶,本性上无善无恶,大家平等。无善无恶这个善叫本善,就是纯善,不是跟恶相对的那个善。我们的自性本来是清净无染的,如果有善有恶,都是污染,只要有一物,那就是污染。所以把这一些污染都去除掉了,本善就现前,信这个本善,这是信自。圣人是已经恢复了本性本善的,我们凡人还没有恢复,虽然没有恢复,可是跟圣人无二无别,没有两样。尧舜禹这是大圣人,文武周公也是大圣人,他们恢复了本善。那我也能恢复,孟子讲得好,「人皆可以为尧舜」,就是人人可以做圣贤。这个理论就是相信自己本来跟圣贤不二,没有区别,这是信自,这是最重要的。

先信自,然后再讲到信他。信他,是信已经成就了圣人的这些人,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这些都是已成的圣人,他们是过来人。他们的教诲,我们认真的学习,我们相信他们的教诲真实无虚,只要能够依教奉行,老实、听话、真干,我们总有一天也能跟他们一样,真正成就大圣。现在没成就之前,先听他们的,信他们讲的话,他们的境界,我们虽然还没有达到,还不甚了解,但是凭着信心,相信他们不会骗我们,他们骗我们图什么?他们既不求名,又不求利,所以他们是真实仁爱之心,给我们遗留下来的教诲,我们应该相信。能相信、能照做,也能够成圣成贤,这是信他。

这两个信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有了这样的信心,我们要努力的求学,好学就是成就圣贤学问的基本条件,不好学不能得到。好学的基础是笃信,你不能够有坚定的信心,不能信自己,不能信圣人的教诲,那你也不可能有好学。在圣贤求学的过程中,有四个阶段,所谓信、解、行、证,这是清凉大师批注《华严经》,《华严经疏钞》里面讲的这四阶段,我们用在这里讲。信,你得先信这个理、这个方法。然后你要理解,理解首先要学。解了还不够,还得去行,去落实,把圣贤的道理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待人处事接物上,就是行门。好学包括解门和行门,解行并重。然后你才能证得,证得是你入圣贤境界了。信、解、行、证,证是证明了圣贤所说的道理,真的在自身上证明,这是信解行证。

『守死善道』,这个善道的善字是动词,不是形容词,它跟那个守字都同样是动词。「守死」,就是守着这个道至死不变。「善道」,善是羡慕、仰慕、喜爱的意思。我们所羡慕的、所仰慕的、所喜爱的是道,不是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那些可以放下。你能够善道,你才能够守着这个道,一生不改。正如曾子在前面《论语》里面讲到的,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这是讲到我们求道这两条重要的原则,真正用这两条原则坚持一生不改,你一定能得道、证道。

下面『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是讲到修学的环境,这个需要选择。我们想要好学,想要守道、善道、证道,要有安定的修学环境。环境清净,利于养道。在纷乱、复杂的环境里面,很难成就道业,为什么?道业是要通过修清净心才能成就的。你看《大学》里面讲到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我们学道的境界在不断提升。这个次第,首先知止,止是心中有了志向,于是你能够把万缘放下,专精到你所修的道上,这是知止,你的心才能定得下来。定久了,心就安静了,念头可以止住,不会心猿意马,不会打妄想,念头可以止住了。止住了,静了之后,再静久了心就安了,安住在你所修的道上,你功夫得力了。安久了,定功深了,忽然有一天,就开悟了,这叫安而后能虑。虑就是讲智慧,因定开慧,智慧开了。虑而后能得,得什么?得成圣贤。所以你看,修道的过程,重在养自己的戒定慧,养自己的清净心。如果环境不清净,我们想要养道就不容易,所以对于初学者而言,必须要有选择环境。

这里讲到「危邦不入」,危是讲在政治上有危机的国家,它动乱,人民民不聊生,这样的国家我们不可以进入。「乱邦」是已经发生混乱,社会动乱,起冲突了,或者为了争权导致流血冲突。在春秋时期就有不少诸侯国,杀父弒君,争夺君位,这一些国家,不可以在那里居住,赶紧离开。《弟子规》上也讲,「斗闹场,绝勿近」,斗闹场就是发生争斗,已经动乱的地区,那一些场合我们都不要去进入,免得影响自己清净心,妨碍修道。甚至有可能还会引起杀身之祸,被卷进去了,这是是非非说不清楚,就很麻烦。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有道,这天下必定是太平,我们讲太平盛世,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民风淳厚,这样的情形下应该出来。「见」就是出现,不能够退隐山林,这时候应该出来,做什么?行道、传道。社会太平,人心向善,这时候应该来帮助民众觉悟,回归本性本善,为天下大治出一分力。这个「见」,在古代讲出仕做官,替国家朝廷服务,建功立业,所谓立德、立功、立言。假使天下无道呢?各国纷争,甚至有流血冲突,有恐怖主义,天灾人祸频繁,民心不善,喜爱造恶,这个时候就不能出现,就是不能去做官了,不能去干大事业。因为要干,很容易招致祸殃,而且自己也有可能因此而受到污染,甚至堕落,对社会也没什么大帮助,所以最好归隐,做一个隐士,所谓「退则独善其身」。他再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与世隔绝,他在那里面自己修行,不能够兼善天下,他能够独善其身。

在自古以来,我们看到不少隐士都是这样的。这个时候他退隐的因缘,在于他已经没有因缘、没有能力、没有机会来改造社会,当然应该退隐。如果有因缘、有能力、有机会,也还是可以出来,不一定要做官,但是也可以找一个方式来帮助社会。像三国时代诸葛亮,你看,是最典型的。三国时代,那也是天下混乱的时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末年,社会很混乱,诸葛亮他就隐居南阳,天天高卧,不出来。虽然是自己很有学识、很有学问,但是他还选择归隐,因为无道则隐。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他老人家出来,这一位君主能够这样的器重他,虽然天下无道,但是因为这君主的诚心,感动了诸葛亮,想到这也是一个机会。虽然未必能够真正帮助刘备平定天下,让社会长治久安,至少也能够将自己平生的所学,对社会、人民做一点贡献,所以他最后答应出来。出来了,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帮助刘备三分天下。最后,当然世运单靠一人是改变不了的,蜀国还是被灭亡。可是,诸葛亮的忠孝节义却是长存于青史,这也是对于社会的一个贡献。

所以是隐还是现,都要看因缘,看有没有这样的机会。天下无道的时候,又没有机会,当然要隐,不能够兼善天下,总不能自己随波逐流卷进去。要现,也是能够不被影响,不会被卷进去,而能够改造一下社会,这才能现。如果会被影响,会被社会拖累,你改造不了社会,反而被社会改造了,那就得隐。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是现还是要隐?那还是要看因缘、机会。我们现在自己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这是我们自己分内的工作。至于帮助社会来讲,我们就用教学。在现在因为科学工具发达,所以用网络来进行远程教学很方便,我们可以既是隐、又是现。你看,我们躲在小摄影棚里面讲课,不跟外面接触,这个是独善其身,我们自己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独善其身。同时,也可以兼善天下,用网络教学,可以使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只要有缘的,他愿意来听课的,他就能够受益。你说我们是隐还是现?隐、现不二,这个方法好。天下有道、无道,我们都不会受影响,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合而为一。

所以这是我们恩师很高的智慧,用远程教学达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两不误。我们所处的地点就是太平盛世,为什么?我们不看报纸,不听广播,不看电视,不看新闻,天天天下太平。天下不管怎么乱,乱不到我这来,我躲进小楼成一统,自己活在太平盛世当中,天天我们跟古人在一起,跟圣人在一起,和他们一起,我们向他学习。然后把所学的心得跟大众进行分享,你看,我们不也在天下有道之中活着吗?天下有道、无道,原来不在外界,在我们自己心。内心有道,到哪里都有道;内心无道,到有道的地方还是无道。所以关键还是头两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这个是最重要的。果然做到这样,你自己就有道了,你的天下也有道。

末后两句,『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这个讲国家有道的时候,天下太平而我贫贱,这是什么原因?我不能够为国家服务,那贫贱是自己没有功劳,所以这是可耻的,自己无能,应该出来为国家服务,没有这个能力,这是可耻。『邦无道』的时候,而我自己『富且贵焉』,我有富贵,这是可耻的。为什么?如果天下无道,这个富贵是从无道中得来的,这不就是可耻吗?所以这一章是孔子劝勉人学道,同时在学道当中,我们要知道现今的时宜,选择有道的处所来求学,看准机会、看准因缘,决定我们的去向取舍。

蕅益大师在批注当中说到,「信得人人可为圣贤,名笃信」。你看,蕅益大师就是这个讲法,这里面就包括信自、信他。信什么?你自己能成圣贤,这就是信自;信人人都能成圣贤,这就是信他。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是已成的圣贤,我是未成的圣贤,我本来跟他一样,现在居然跟他相差这么远,怎么可以?所以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够亏负己灵,埋没了自性。「立地要成圣贤,名好学」。立地,这是讲到下定了决心,我这生有幸遇到了圣贤学问,就要紧紧的抓住,不放松,我这一生一定要成就。怎么成就?好学,天天不离圣教,每日读经、听经,天天干,没有一日间断。重要的是,天天依据圣贤的道理来反省检点自己,看看自己有哪些还不符合圣贤的教诲。如果有不符合的,你要把它改过来,这就是颜子克己复礼的功夫,天天干,这叫修行。什么叫修行?行为有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天天要干的,没有一天间断,像曾子「吾日三省吾身」,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这才能够成就。

如果没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念,那我们办不到。所以好学从笃信中来,你要信得过,信得自己是圣贤,能成圣贤;信得圣贤的教诲,依教奉行,信得深才行得力。就好像念佛法门,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关键还是个信心,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就看你的信心足不足。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里面讲到的六信,我们解释这个信,采用他前面两条,信自、信他,后头还有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你要信得恳切,你这个行才能够专注,念佛才恳切。我们讲信怎么才能叫深?如果圣贤的教诲,我们还不能够落实,说明还不够信。孔子教我们的,我们不肯落实;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不肯依教奉行,这说明我们信得不足,对圣贤还是怀疑。那怎么办?这属于善根不足,善根不足才会有怀疑。信太难了,有的人学圣、学贤学了一辈子,都还不信。为什么不信?他不肯照做就不信。要我们照做,要我们能信,那要明白道理。往往信心不足,是因为对道理弄不清楚,所以会有怀疑。明白道理,没有别的,天天学习,天天听教,补足自己的善根。所以好学反过来也能帮助你笃信,笃信帮助好学,好学帮助笃信,这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回思自己十多年来跟恩师学习圣贤教育,这十多年来进步很大,过去实在是不堪回首,现在还算像个人样,这个进步从哪得来的?正是由于十几年来,天天没有离开过经教,天天听经不间断。听经时间长了,不知不觉自己观念就能改,把过去错误的观念改正过来,转凡夫知见为圣贤知见,听经教有这个好处。在我们不知不觉当中能够变化气质,能够改掉积习,深重的毛病淡化了,这都是通过长期熏修得来的。如果没有长时间,不可能办得到。我属于下根之人,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既然是下根,那就得要笃信好学,要守死善道,否则这一生不可能成就。

下面又说道,「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名守死善道」。这是讲求道的决心,即使遇到了最为困苦的考验,还是不退自己的志向。铁轮顶上旋,这是讲的地狱,大铁轮大火烧着,扣到自己头顶上,那个苦我们就能够想象出来。在这样的苦难当中,定慧圆明终不失,没有放弃戒定慧的修学,这个定慧就成就了。定慧到圆明的阶段,圆是圆满,明就是开悟了,明心见性,这个叫做「守死善道」,这种是属于真正成就了。正如夫子在《论语》里面讲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时时刻刻心都住在仁道上,没有违反仁,即使在忙碌、困境,甚至是苦难当中都不违仁,就是这里所说的。

「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不失,是没有离开、没有失掉智慧。智慧不失,说老实话,也就没有苦了。为什么?智慧能够看破,看破世间一切境界都是假相,不是真的,像人作梦一样。在梦境里面遭到这种苦难了,头顶戴着大铁轮,受煎煮这样的痛苦,如果在梦中不知道自己作梦,你会觉得苦,你的感受是真的。但是你在梦中你已经觉悟了,知道这是一场梦,你头脑始终保持着清醒,定慧圆明终不失,你看这个梦境就好像看戏一样,梦中的自己就像台上的演员,自己在台下看戏。人生如戏一场,乐也是这么过,苦也是这么过,心里还是如如不动,这是智慧朗照。能够这样,自然就守死善道,怎么会改?

所以智慧重要。这个智慧,佛家讲的般若,你能够看透、看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不会执着进去了,你也明了现前这个身体不是自己,是自己在作梦当中,作梦的心变现出来的这么一个形像,它是个幻相,也不是真正的自己,幻相怎么变来变去,我没有变。你看,这个身体跟看别人的身体,平等的,不会说爱惜这个身体多一点,爱惜别人身体就少一点,没有,众生都平等。为什么?全是自己一心变现出来的。这个身现在受苦,那是因为它有因果。有因果,在因果当中我们能明了,受这个因果甘心情愿,但是又不执着身,没有苦受。心住在了真如自性当中,这是守死善道,这是圆满的守死善道。

蕅益大师下面又说,「危邦不入四句,正是守死善道脚注」。「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四句话是注释「守死善道」的,叫脚注。危邦、乱邦,有没有入?你有般若的智慧,你就不会入了。危邦和乱邦代表什么?代表梦境。六道、十法界,就像梦境一样,你的心在这里头不能迷惑,一迷惑,你就入了,入了陷阱。如果你不受它迷惑,你在这里头还是没入,还是没居。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示现八相成道,再讲法度众生,那你说他入到我们这个境界来了没有?我们看他好像是入了,他明明跟我们在一起,天天一起生活,给我们讲经说法,怎么能说不入、不居?他入了、居了,但是他心上没入、没居。他居在哪?他居在一真法界里头,不在六道,也不在十法界,佛这么说,我们不相信。有一天,佛就给弟子们做了示现,他在大树下打坐,双腿盘下来,然后弟子们请教他,能不能够把他的境界示现出来给我们看看?这时候释迦牟尼佛把他一条腿搬下来放在地上,一放到地上,立刻大家看到整个世界变成金色琉璃世界,无限庄严、美好。然后佛又把这条腿搬上来打坐,境界就消失了,还是现前大家看到的境界。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世尊他真的没有入、也没有居在这个世界,他还是住在一真法界里头。为什么?他定慧圆明终不失,所以他不会在这危邦、乱邦里面住。

六道好比是乱邦,十法界也算是危邦,都不应该住,应该住一真法界,极乐世界就是一真法界。怎么样去一真法界,怎么去极乐世界?经上告诉我们「心净则佛土净」。你的心清净了,你的世界就清净,那就叫净土。所以你才知道,原来净土不在外面,在自己心中。心要是能净了,你的国土就清净;心要是能安了,你的国土就不危、不乱,哪是在外面?这就真正叫守死善道。

蕅益大师讲,「正从笃信好学得来」。你怎么能得到这样的境界?笃信好学,这四个字我们说得简单一点,用六个字来讲,我们恩师常说的「老实、听话、真干」,就是笃信好学。听了老师教诲,你真相信、真接受了,听话;不折不扣的去力行,真干,不是干假的,那是永恒不变的真干,你就能得到这个境界。所以决心重要,人个个都能成圣贤,之所以我们这一生不能成就,就是因为因循放逸,浪费自己的时光,蹉跎岁月,把一生大好的时光浪费掉,本来可以成就,结果最后不能成就,太可惜了!

底下蕅益大师讲,「邦有道节,正是反显其失」。「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两节经文,是在反面来讲过失。邦有道是指什么?天下众生有好善、好德之心,他们也好学,他们也能笃信善道,这个时候应该出来帮助他们觉悟,不能舍弃众生。如果舍弃众生,无所作为,这叫贫且贱焉,这是可耻的。这时候不能够做小乘自了汉,应该发起大乘菩萨心,广度一切有缘众生,因为众生他得度的因缘成熟,这时候叫邦有道,不出来这是可耻,这自己也不能成就。因为什么?自他不二,度众生就是度自己。

我在一年多前,我对于自度和度他这两个关系上还没弄通,我自己想着,我既然把大学的教授工作都放弃了,最重要这一生得先成就自己,自己要是不成就,那不就是叫做赔了夫人又折兵?工作又丢了,自己又不能成就。所以很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能够天天听我们恩师的经教,求念佛三昧,早日往生极乐世界。恩师也看出我这个心思,他就天天在经教里面都在讲发大乘心。有一天我就跟他请教,那是在马来西亚,我跟随他老人家去马来西亚参加活动,我们就住在丹斯里李金友先生提供的别墅,环境不错,他们招待得也很好。早上一起吃早餐,吃完早餐,没事,大家喝茶,我就跟恩师请教,我说:「恩师常常教导我们,要先自度,才能度他。佛讲经里面讲,如果不自度而度人,无有是处。我现在就很希望能够学习锅漏匠,好好的闭上几年关,去念佛求三昧,现在好像不是讲学的时候。」他老人家就说了,「现在天下、世界缺乏圣贤教育,应该有这个缘分多为大家来讲学,否则这世界有灾难。」他说,「如果等你成就了再出来讲,恐怕这世界末日都已经过了。」我听了之后还是有点不服气,我心里就想,我也跟恩师讲,我说:「恩师不是教我们,天下跟自己是不二的吗?你看孔老夫子讲,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自己跟天下不二,你能够克己复礼了,这当下天下也归仁了,自他不二。所以自度不也是度他吗?」

老人家看到我,还学了点口头上的经教,还能摆出点道理来,老人家就跟我来了一句,他说:「那这样,度他不也是自度吗?你把自度和度他对立起来了,说明你还是有二,你不是不二。」这个就好像禅门机锋话一样,把我点醒了。当然我不是顿悟,他老人家这话,我就一直心里面在那寻思,在那参悟,悟到最近,我终于能够悟明白了,真的自度和度他不二,何必要起心动念?你起心动念想要先自度再度他,错了;起心动念想要度他再自度,也错了,你刻意了,自度和度他本来不二。而我们自己呢?当下安住现前的因缘就好了,何必再节外生枝、徒劳妄想?现在我们每天的深入经教,每天学习,不也在自度,不也在度他吗?把现前的这个因缘舍弃掉,再别求什么因缘去自度,错了,全是打妄想。所以我明白之后,真的也就不再想了,对以后、将来什么打算也不想了,就安住当下这因缘。一切正如恩师教诲的,全听从圣贤、佛菩萨安排,不要自己安排。你想自己找个什么深山老林,还是自己安排,还是没放下执着。把所有的都放下,有一天,我们就自度一天,度他一天,这就对了。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是讲在众生没有成熟之前,就是他的根机没成熟,因缘没成熟,你要有为而为,这富且贵是讲你有为而为,这也是表法的意思。有为而为是什么?因缘没成熟你攀缘,我要出去度众生,众生未必接受你的时候,你还是要去做这种徒劳,那也是可耻的。自己什么呢?人家不能接受你,你自己也生烦恼。所以我们学习大乘菩萨无住生心,无住是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妄想,不要起心动念,不要做自己安排。自己想着怎么样怎么样,计划了老半天,都是徒劳无功,没用!到时候因缘一变,都不是你原来想象的样子,就安住当下就好了,这是无住。无住,但是还要生心。生心什么?度众生的心不能退,永远保持这样的志向、这样的大愿。有缘马上做,没缘马上放下。做的时候,心还是清净的;不做的时候,心也是清净的,这是无住生心。生心也是无住,无住还要生心,无住、生心是不二的,同时的。

【评析】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注释出处

见:音xiàn,同现。

相关文章

范增二首

送杨寘序

陋室铭

醉睡者

喻世明言·卷二十五

上面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论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5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