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翻译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根据雪公《论语讲要》,这个子就是孔子,孔老夫子见到三种人,一个是『齐衰者』,「齐衰者」是穿着丧服的人,过去我们讲披麻戴孝。披麻戴孝,按照古礼,其实分成五种,丧服有五种丧服,这个齐衰是第二种,最重的叫斩衰,五服第一个叫斩衰。斩衰是为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媳妇为自己的公公婆婆,或者是孙子为自己的祖父母,还有妻妾为自己的夫君(丈夫),这都是要穿斩衰,这是最重的丧服。另外,臣子为自己的君主,也是一样,要服斩衰。第二种叫齐衰,就是这里讲的齐衰者,齐衰稍微轻一点,就是亲人稍微远一点,不是父母,譬如说伯父伯母这一类的。第三种是大功,就更次一等,亲戚的关系就更疏远了。小功是第四种。第五种叫缌麻,缌麻是最远的。缌麻是用细麻布做的衣服,斩衰是用粗麻布做的,披麻戴孝,一般都是讲斩衰。当然它的麻的质地愈细,就代表关系愈疏远。另外,服丧的时间也不同,斩衰,穿斩衰为自己的父母,这些最至亲的人来服丧的话,要三年。当然《礼记》上讲的这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五个月,头尾三年,这就是《弟子规》上讲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这就是「丧尽礼」的意思。缌麻是最轻的,只要服丧三个月,所以这五种孝服不同。
雪公引《皇疏》,这是南北朝时代的皇侃,《皇疏》说,「言齐,则斩从,可知。而大功,不预也」。皇侃也是经学家,他有一个《论语》注疏,叫《论语义疏》,所以叫《皇疏》。他讲到,这里说「子见齐衰者」,说到齐,「则斩从」,齐衰是比斩衰要次一等,如果见到齐衰的人,都能够『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当然斩衰的人更是如此了。「大功」就是大功、小功、缌麻,后面三等,那就「不预也」,就没有需要这样做。这是孔老夫子见到他,见到服齐衰的人,这种丧服的人,即使是他们很年少,孔老夫子都不会定在那不动,「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譬如说他坐在那里的时候,看到有人穿着孝服走过,孔老夫子一定会站起来表示对他的尊敬,对他的怜悯,不会视若罔然,好像什么事没发生一样,视若无睹,这就不对了。「过之必趋」,这是经过的时候,必须是快走经过他,不会慢吞吞的。当然这个趋,「进必趋,退必迟」这个趋,快走也不是奔跑,奔跑也失了威仪,他是快走两步,这是见到穿丧服的人。
还有第二种人,是『冕衣裳者』,根据《皇疏》,「冕衣裳者,周礼大夫以上之服也」。「冕」是冠冕,我们讲冠冕堂皇,这是礼冠,帽子,礼帽。「衣裳」,衣是指上身上衣,裳是下衣,这都是礼服。看到这些穿着礼冠、穿着礼服的人,这些人都是大夫以上,按照《周礼》,这属于大官。在春秋时期,周朝它分五个阶级,最大的、最高的是天子,底下是诸侯,再下面是大夫,大夫是天子的官员,或者是诸侯的官员,诸侯叫国君。大夫底下是士人,士人是读书人,但是他没有做官,可是他可以做官,只要有人用他,他就可以出来。像孔老夫子他做过大夫,他做过鲁国的大司寇,但是做的时间不长,大部分时间都属于士人的阶级,一般的这种读书人,他有才华、有能力,但是他没有得到重用,士人。再下一个阶级就是一般的庶人,平民老百姓。所以孔老夫子见到做官的人,在高位,身居高位者,必定也是对他礼敬,也是「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虽少,是年纪很轻,做官的人也有年纪很轻的,因为当时有世袭的,父传子,这个官位也可以世袭。
还有一种是『瞽者』,瞽者就是盲人,残疾人士。孔老夫子见到这三种人,身体都会有表示礼敬的这样动作,对穿着丧服的人是表示同情;对那些有官位的,穿着礼服的人,表示尊重;对那些残疾的人,表示怜悯。这是孔老夫子他的动作所代表的含义。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夫子那种存心是很仁慈,而且真的很诚敬,对一切人都是这样诚敬,尤其是对需要尊敬的人,这就是礼。礼,他的存心就是敬,但是对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示方式,表示方式虽然不同,敬意是一样的。《孝经》上讲,「礼者,敬而已矣」,你有敬意,你自然就能够做得符合礼了。这一章主要就是我们从孔老夫子的言语、动作当中,体会他的那种诚敬心,和看他的礼。
【评析】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注释出处
齐衰:音zī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
瞽:音gǔ,盲。
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相关文章
上面是“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论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5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