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翻译
这一句话在《论语》第一篇「学而篇」已经出现过,这是再次重复。在第一篇的第八章我们看到,「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你看,这是完全一模一样的文字,我们之前已经详细讲过,因为相同的,所以我们这里简略一点讲。为什么相同?根据古注,皇侃他引范宁,范宁是东晋的经学家,范宁说,同一件事,孔子说过多次,可能过一段时候又训示自己的弟子们,听的人可能有很多,可能有两个人都记下来了,弟子就把它记录下来,所以在汇编在《论语》当中就会出现过两次,可能是不同弟子记的,是重复出现。也可能是,即使同一个弟子记的,老师多次宣讲,就出现了两次,这都有可能。换句话说,这一种两次出现的,就非常非常重要,夫子是多次宣说。
根据郑康成的批注,『主忠信』的主字当作亲字讲,就是亲近忠信之人,拜他们做老师,他们德行非常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下一句交友,『毋友不如己者』,就是必须要跟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不如己的人,「不如己」就是跟我们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我们不要跟他们为友,就是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大家不必走一条路。所以有人曾经问我,说真不理解你,为什么你放弃工作,这么好的教授工作你不做,你走这条路,没名没利的;你即使是做教授工作,你也能够教化人,何必要放下工作走这条路?我通常也不再多解释,因为什么?道不同,各人有各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能勉强,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毋友不如己者」。所以我们这个世界观、价值观决定我们的人生选择,我们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来做。人生就是这么短,短短几十年,我觉得非得要专心做好最有意义的工作,一夹杂就不行了。连学经教,这么好的经典,一部部的,那都得要专心,更何况还要干其它的事,那更分心。
『过则勿惮改』,自己有过失,只要一知道,譬如说师友给你指点出来了,你就不能怕改。你要是知道自己有过不肯改,那你是自己糟蹋自己,糟蹋自己的性灵、自己的本性。老师、同学、朋友见到你,规劝了你一次,你不肯改,他们也不会规劝你第二次。第一次可能会主动找你谈,规劝你,见你还是无动于衷,不肯改过,第二次也就废事了,找你也是多余。所以自己有过,必须不要怕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肯定会有,肯定有会有迷惑颠倒的时候,这个没什么觉得羞耻。要怎么样?你能够改过,你知道过不改那才是羞耻;知道过,你肯改了,那你就是真正君子,善莫大焉。所以善,最大的善,就是你肯改过,善莫大焉。与其干什么其它的善,相比这个改过来讲,都是小善。最大的善,你还不改,你还不肯干,那你还去干什么善?
这一篇在「学而篇第一」里面就已经出现过。出现两次说明孔子很可能讲这个经文讲过两次以上,所以弟子们分别记录下来。重复的讲,说明什么?这一章非常的重要,所以有必要我们多一点时间来学习。昨天我们谈到『主忠信』的「主」是亲近的意思,亲近忠信之人,也就是以忠信之人为师,这样我们就能够德行增进,《弟子规》上讲的「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亲近忠信的仁者,这个忠是他为人忠诚,待人以诚,做事尽心尽力,这所谓「尽己之谓忠」。信就是这个人诚信,言出必行,行必果,很有信用,这都是德行。
我们亲近这些仁者,不要跟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友,我们的志向是学圣学贤。如果有别人并不想要这一生成圣成贤,他要追求名闻利养、追求享受,我们不要跟他为友。为什么?怕受他影响。古谚语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近什么样的人肯定会受他影响,我们应该亲近有德行的仁者。当然也包括一切的事物,凡是能够利益我们增进德行的事情,我们应该做,这也是「主忠信」。凡是会损害我们自己德行的那些事,我们不做,这也叫『毋友不如己者』。所以待人处事接物,我们做为初学者,不能不去有所选择,包括你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你居住的环境,这都可以以此类推的。自己修行,只是改过而已。我们学习圣贤之道,道理明白了,如果不去做,那等于没用。怎么叫做?就是改过。有过不要怕改,人不可能天生就是圣人,既然你投生到人道,那就是不圆满,德行肯定就是有很多欠缺。有过不要紧,要紧的是改,改过那就叫修行。
我们看蕅益大师对此章经文的批注,蕅益大师是在第一篇「学而篇」里面批注的,包括江谦先生的补注,我们在这里再重录出来。蕅益大师说,「忠,则直心正念真如。信,则的确知得自己可为圣贤。正是自重之处。既能自重,更须亲师取友,勇于改过。此三,皆对症妙药也」。先看到这里。蕅益大师这里讲的忠,主忠信,什么叫忠?大师把这个字意思拔高了,直指心性来谈。这个忠字的写法,「心」上一个中正的「中」,告诉我们这个心,忠心就是真心,真心才是中正的,没有偏邪,而它的用就是中庸、中道,不偏不倚,不住空、也不住有,空有二边都不住,行的是中道,这个是忠。所以大师见地很高,处处都导归到我们心性上来。这个直心就是真心,真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动念,所以叫直心。换句话说,有起心动念,这就不是直心,这已经成为曲心了,佛法里称为妄心,妄心就不直,直心是真心。
正念,这个心里面没有念头就叫正念,有念皆不是正念。我们确实达不到这个境界,心里都没有念头,不可能。我自己以我为例,你看早上念经,经虽然能够背得很熟,背得很流利,一个小时下来,自己发现妄念很多。我们恩师让我们要达到一个标准,就是一部经下来,你能够只动三、五个念头,你功夫就很好了。那我自己想想,不要说三、五个,三、五十个都不止,恐怕三、五百个差不多,这妄念纷飞。这个妄念就跟着那个经文一起走,经文是背得很熟,妄念也照打,这就是没有正念。我们平时不念经、不念佛的时候,好像没觉察出来自己这么多妄念,那个什么意思?不是说平时没妄念,是平时你没觉察得到。你念经的时候、念佛的时候,你把心静下来,这一看,妄念原来如此之多,这才吓一跳,自己功夫不行!赶紧要修,修就是什么?去妄念而已。把妄念去除掉了,真心就现前了。妄念不去除,真心被覆盖在下面,显现不出来,所以「直心正念真如」,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叫从根本修,直指心性的修法。
我们念佛就是直心正念真如,我们妄念现在去除不了,怎么办?先用念佛。佛号是不是妄念?对你现在来讲佛号是妄念,但是你能够用这个妄念打掉一切其它的妄念,这是方便法门。先用这一句佛号,这一个妄念取代一切所有的妄念,你的心自然就清净下来。这句佛号它实际上也是真如,真如就是本性。你看看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里面他谈到,「举此体作弥陀名号」,这个体是什么?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作弥陀名号,这是阿弥陀佛无量劫来所修的功德。功德在哪?就是将自性化作一句名号,你就念这句名号,你就是念自性,你就能回归自性。所以这个法门是直截了当,让你直心正念真如,你就回归本性了。那念经,念《无量寿经》也是等于念阿弥陀佛,因为《无量寿经》是讲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的。这个念是心里真有,那叫念,所以用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做为我们直心正念真如的方法,这就是忠。这个「主忠信」的主,按照朱熹朱夫子的讲法,这个主也当作为主,就是你心中以这个为主宰。那我们念佛的人,这是很具体了,心中就以阿弥陀佛为主,其它什么都要放下,心中一句名号分明清楚,这就是忠。
「信,则的确知得自己可为圣贤」,这个信是最重要,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的五重玄义里面就讲到,《阿弥陀经》,就是净土法门,以信愿持名为宗。为宗,宗就是宗趣、宗旨,就是修行的方法。你问《阿弥陀经》以什么为宗?以信愿持名。你要深信,要切愿求生净土,持名就是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持名是忠。这个信当然也含着愿,你能信,你才有愿,你没有信怎么可能有愿?这个信,蕅益大师讲的六信,信可不简单!六个信,第一是信自,第二信他,第三是信事,第四是信理,第五信因,第六信果,自、他、事、理、因、果,六信。
第一就是信自。信自是什么?就是这一句,「信,则的确知得自己可为圣贤」。圣贤,佛门里讲佛菩萨,自己可以作佛菩萨。为什么?因为自己本来是佛,本来跟圣贤无二无别。释迦牟尼佛在《圆觉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在《华严经》里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都是告诉我们本来是佛。孟子讲过,「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是圣人,人人都可以做得到,这个道理是一致的,这就是信自。所以中国传统的学问,跟西方宗教不一样,西方宗教第一个信神、信上帝,是信外面的那个。中国传统文化教我们信自己里面的那一个,信自己本来是圣人,本来有佛性。你能够相信这个,你才肯愿意、发愿立志成圣贤,所以这个信非常重要。你能信得过,这叫善根。人不能没有善根,这个善根当然也是累劫修来的,善根就是你能信,先信自己。
第二信他。信他是已经成圣贤的人,已经成佛的人,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他们走在前面,告诉我们一条路子,让我们跟着走,我们一定也能成功。在净土法门来讲,信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净土法门,信阿弥陀佛确有其人,确实发四十八愿,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接引法界众生往生净土,要信。这是信自、信他。
然后信事、信理。信什么?这个事上,极乐世界真有,是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告诉我们,「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事上真有。理上讲呢?事事物物皆由我心所变现,极乐世界虽然在十万亿佛国土之外,还是不出我这一心。我们在事上一般来讲,相信有孔子、有释迦牟尼佛、有老子这些已成的圣贤,他们是修成的。我们呢?现在起心要修、要成圣贤,没有别的,转我们的心而已,凡夫的心转成圣贤的心,你就成功了。事上做圣贤是要努力精进的修,理上讲就是一念之间。这就是孔子告诉颜回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其实,一日都讲得时间太多了,一念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天下归仁,就是自己与众生同成圣人、同成仁者,叫天下归仁。《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同成佛道,这个是理上。
因和果。我们现在起心立志做圣贤,走这条路,不断的修积做圣做贤的因,你必定能够成圣贤,果就是圣贤,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怎么成圣贤?夫子在《论语》里面讲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忠信,这里讲的「主忠信」,你先要扎好忠信的根,这是德的根,然后还要一生好学。夫子讲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就是一个小地方,十户人家的,必定能找到有像我孔子一样忠信的人,可是找不到像我这样好学的人。所以为什么有的人能成圣人,有的人不能成圣人,关键在于他好不好学。所以忠信是根基,要扎好,然后一生好学。好学最重要的,我们恩师讲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长时间,那至少十年,十年不换题目,一门深入下去,你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成孔子、成释迦牟尼佛,这是成圣成贤的因,你就必定得那个果。用净土法门来讲,你修念佛的因,必定得往生不退成佛的果。念佛也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叫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信。
所以讲到忠信,全是导归到自己心性上来,跟外面都没有关系,主忠信,是恢复自己心性中的性德,这是自重之处。在《论语》第一篇里面,第八章讲到,「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这个重就是自重,君子不自重,就是不自爱,你就没有威仪了,人家也不会恭敬你。所以自己首先要自爱、自重,人家才会尊重你。这个自重是什么?就是忠和信。要用蕅益大师的标准,这标准就很高了,这个人就是圣贤了,当然是自重。这种人「更须亲师取友」,他已经成为了贤者,还没有成为圆满的圣人之前,他还在学地,还在求学,还没有圆满,怎么办?继续学就得要亲师取友,要选择好的老师、好的同修道友,大家志同道合在一起学习,互相切磋琢磨、勉励共同进步。老师他已经是成就的人,以他为师。但是老师有时候未必能够常常跟我们在一起,像我们跟着恩师学,不能够天天跟恩师在一起,当然现在有光盘,光盘等于恩师的化身。你把化身请到家里天天看,天天也是亲师,本尊现在在香港,化身可以请到你家里来,天天听老师教诲,这是亲师。取友是真正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学一个法门的,真干的,你不能找那些不如己的人,就是跟你不同法门的,或者是不是志同道合的,那你跟他们就没必要了。善友贵精不贵多,真正有二、三个在一起共学,那已经是很幸运的了!
我们净宗学院这里,大家都是善友,大家跟着恩师学,天天听老人家讲经不间断,天天在一起切磋琢磨。所以大家平时在一起讨论,要讨论正法,讨论如何修学,咱们不讲废话,不讲那些无益的语言,那些客套的话、客气的话,那些可以少讲一点,聊天、家常那些更不要讲,就讲我们如何修道,这是真正的善友。学院在这里每天下午和晚上做「三时系念」法事,三时系念就是行门,我们把心定下来,每天做三时系念,这就是前面讲的忠,直心正念真如,系念就是正念真如,他系念阿弥陀佛。你果然把心定下来,现在学院要做七百天,做两年,能够两年都这样定,一定,每天定六个小时,这个定功就很深了。两年你能开智慧,除非你不是真干,你应付了事,那你自己浪费自己时光。你要真正对自己负责任,全神贯注的做好每一堂的系念法事,你真是直心正念真如,而且什么?天天我们念《阿弥陀经》,这是听释迦牟尼佛教诲,亲近本师;听中峰国师的开示,这也是开悟见性的祖师,大家在一起做,这是善友。所以这样的环境,真的在世界上都很难找,大家福报很大。能不能成就,就看自己了,这环境已经没得说的了,就看你自己肯不肯真干。
什么叫真干?勇于改过,这就是真干。同样的道场,同样的修学环境,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不能成功,就是那个不能成功的,对自己太纵容、姑息、放任,不能够下切实功夫勇于改过。你问他知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他也知道,他到忏悔的时候也能说出来,说得也真的是大家都点头,没错。但是他知道了,他忏悔了,就是不改,这就没办法了,一到境界现前,这就是什么?看得破,忍不过,就是在境界面前失败。每天考试,同样的试卷给你考试,还是失败,还是不及格,这原因是自己没有勇。『过则勿惮改』,惮是怕,不要怕改,这就是勇,最大的勇就是改过。过失是自己的敌人,外面没有敌人,敌人都是自己心里面的烦恼、毛病、习气,对它们就不能够手下留情。所以这三个,这里讲的,一个是忠信,就是自重;一个是亲师友;一个是勇于改过。这三者,「对症妙药」,你身上的什么烦恼、习气、毛病都给你治好,你只要真正落实这三条。所以你看这修行的方法告诉我们很清楚,就看你肯不肯干。
下面蕅益大师又说,「故知今之悦不若己,惮于改过者,皆是自轻者耳」,故知,就是从上面的道理我们就知道,今之悦不若己者,悦是喜欢,不若己是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跟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交往,跟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常常来往,这叫悦不若己。当时,孔老夫子批评子贡就是这样的人,说你悦不若己者,你就喜欢跟比你自己差的,跟你自己不是同一道上的人来往,所以我死了以后,你肯定会退步。孔子教子贡,子贡是示现,不要以为说子贡真的是很差,子贡很不错,真正是贤者,表演出这样的一个样子,让我们反省自己。孔老夫子拿他做为一个example(例子),告诉你应该怎么样修自己。所以我们要亲近那些真修行的人。
「惮于改过」,惮就是你害怕,对自己的过失害怕,不敢改。什么叫不敢改?「我这毛病很重,习气很重,我改不了」,你这叫惮于改过。只要你肯改,没有改不了的,况且这个事情又不是求人的,求自己的,有何难?古人讲,求人难,登天难。现在又不要你求人,又不是让你登天,让你自己改自己的毛病习气而已,你怕个什么?要改过,首先要勇于承认错误,发露忏悔是一个好的法门。真正有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这是我们的善友,我们应该开诚布公的打开我们的心扉,把自己的那些错误、习气忏悔出来,说出来,向大家承认错误,请大家监督自己改正。你有这个勇气发露忏悔,那你就有勇气改过。连承认都不敢承认,人家点你一下,他还掩饰,文过饰非,行了,你肯定改不了你的过失。这个过失,你能够掩盖得了吗?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了,你只能够欺骗那些愚人,比你差劲的,不如己的,不如你自己的那些人可以,你能够骗骗他们,大概是你能骗他们,所以你喜欢跟他们在一起。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你瞒不过他,自己文过饰非,只是取笑于智者而已。
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把这些思想包袱放下,不要怕改过,不要怕忏悔,说出来了,即使让人嘲笑、让人批评、让人议论,都没有关系,这帮我们消业障。本来我这个过失,如果不这样消这业障,可能都会堕恶道,现在被人耻笑耻笑,没事了,业障消了。业障上哪了?上那个耻笑你的人去了,他们帮你背了。所以我们懂这个道理,不能耻笑别人。听到别人有过失你一耻笑,你帮他背这个业障,他轻松了,你的包袱重了,这是很冤枉的。所以同修善友之间,见到人家有过错不能耻笑,应该用爱心来帮助他改过,只要他肯改,我们应该很耐心的来帮助他,这才是善友。所以「悦不若己,惮于改过者,皆是自轻」,就不是自重,自轻是自己作践自己、轻贱自己。人,被人轻贱之前,首先他是自己轻贱自己;人,被人尊重的人,首先他是自己尊重自己。自己对自己都不尊重,别人怎么会尊重我们?所以不能自轻,应该自重,改过就是自重。
下面又说,「又主忠信,是良药。友不如,惮改过,是药忌」。蕅益大师讲这个修行的法门,讲得真是非常的清楚,都是过来人讲的话。我们身上有毛病,得找药来治,真正好的药,你一用就能够把病给治好。好药是什么?主忠信,这是良药。用在净土法门是什么?忠就是直心正念真如,就是你一心念佛,这是忠。信是什么?信自己本来是佛,信自己一定能往生,信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信极乐世界就是自心所现的,是本有的家乡,当然可以回去,这是忠信。一心念佛,过去所犯的过失忏悔了,永不再造,现在就是一心念佛号,一心向往极乐世界,什么业障都消掉了,这是良药,什么毛病习气都起不来,都给你治好了。
但是就好像服药,中医很讲究这个,你吃药,给你一个药方,医生往往会告诉,要有些什么样的口忌,一般譬如说忌生冷的,也譬如说有些药跟其它的那些中药是相冲的,你就要忌那个。这个药忌要排除掉,要不排除,它等于跟你那个良药对冲,使得良药效果就减弱,甚至没效果。「友不如,惮改过」,这是药忌。所以我们服良药的同时,还得要注意不要有那个药忌冲撞,那就减弱你的修行功夫。这就是净土法门讲的正助双修。正修是什么?信愿念佛,这是正修。忠信,用在净土法门就是信愿念佛。助修是什么?断恶修善,忏悔改过,这是助修,辅助你的。所以你要排除药忌,最好是什么?吃那种辅助你的那些药,那就更好了,这个良药就能够效果增上。这是蕅益大师对这章经文的批注。
下面我们看江谦先生的补注,他也有一大段话,都很精彩。他说,「真实修行,须从心性悟入,从忠信立身,从忏悔起行」,这几句话,把如何修行的方法和盘托出。真实修行,怎么真实修行?真实修行就是真干,须从心性悟入。首先你要解了、解悟,对于心性的道理,你得明白。最起码的你明白自己本来是佛,这个最重要,然后你修就有信心了。本来是佛,当然可以成佛;本来觉悟,当然现在可以放下烦恼、迷惑,我们能觉悟。而烦恼、妄想分别执着本来没有,本来没有当然可以放下,放下了,你就证得心性。所以这个解门很重要,对大部分人来讲都是从解门入手。我自己就是这样,听经,听得多了,就明白了,明白了,叫悟后起修。这个悟不是大彻大悟,是有一点解悟,明白了,明白就开始修,不能再等了,愈修也就愈明白,愈明白也就愈真修,解行相辅相成。
行门就是「从忠信立身,从忏悔起行」。这里讲的忠信,主要是讲我们的德行,立身的德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就是我们恩师常说的要扎好三个根。你怎么修?先这样修,先扎好根,根都没扎好,以后的就不谈了。成圣成贤要有根才行,往生净土也得有根才行。所以有的同修讲,我就想着三年之内一心求往生,我看他的样子,我跟他建议,也跟他很中肯的说,现在还不是时候,什么时候是时候?你得把忠信立身的根扎好,像经中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标准你达到了,你一门深入念佛,那你决定往生,而且你可能不用三年,说不定七日就可以。你看《阿弥陀经》上讲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经文说得太明白不过了,但是前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六个字不容忽略,那就是忠信立身。往往做到善的这个标准,那至少得三年,念佛七天就够了。
所以怎么是作善?那就是「从忏悔起行」,把自己恶的断尽了,那就是善,善是本有的,不用从外面取来,就是把自己的恶断掉,那就是善。所以你看《十善业道》里面都是讲不怎么样、不怎么样、不怎么样,「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都让你不要这样做,没让你要怎么样做。为什么?你这本有的,你只要不做那个恶,那就是善。善是本性中本善,不是外面来的,所以只需要忏悔,把恶忏悔掉了就是善。忏悔就用三个根,尤其是《弟子规》和《感应篇》这两个,天天最好拿功过格对照,一天下来检验检验自己,做到了打个勾,做不到的打个叉,下切实的功夫,功不唐捐,不会浪费这个功夫的。你只要真正落实,脚踏实地,就像袁了凡一样,他就有成就。有的同学他们用「忏悔日记」的方法,这也很好。有些同修他们也把忏悔日记发给我看,我看了也都很感动,不仅忏悔自己身行所造的过失,连自己起心动念不如理、不如法的都忏悔,这样修行上路。
下面又说,「知自性无量无边,不生不灭,则誓成正觉,誓度众生。横遍十方故重,竖穷三际故威。知人道不修,他道难修,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则当戒慎恐惧精进不退,故学日固」。我们先看到这里。这篇是在「学而篇第一」里面的,那一章经文比此处的经文要长一点,前面有「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几句话,江谦先生是解释这几条。什么叫重?不重则不威,重就是知自性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是自性的相用,整个宇宙一切众生自性所生,所以无量无边。一切所生的万事万物又不离自性,自性是本体,本体不生不灭,所生的这些万事万物就有生有灭。为什么有生灭?因为它们是自己念头出生的,念头依自性而起,不离自性,念头有生灭,当然所生的事物自然有生灭。可是念头它的本源自性,不生不灭。
我们知道这个,很重要,知道自己当人有自性,自性人人本具,这是真我,这是不生不灭的真我,我们要誓成正觉,发誓回归自性。成正觉就是成佛,成佛就是回归到自性上。誓度众生,度众生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也成佛道。众生怎么来的?自性所变现的,我回归到自性了,就度尽众生了。所以成正觉跟度众生是一不是二,它不是两桩事情,是同一桩事情。如果众生没度尽,你成正觉也没成,没成佛。成佛了,也就度尽众生,因为众生是自性所变现的,叫自性众生誓愿度。等你成佛的时候,你回归到常寂光,那是不生不灭,本性,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了,就没有宇宙、没有众生了,那就叫众生度尽。
但是,事上我们确实要修无量劫。我们已经修了无量劫,到现在还是这般境地,这是什么?因为进进退退。过去我们在座各位都发过愿,我们绝对不是这一生才开始学佛的。《金刚经》上讲的,你能够听到佛的经典,能够生信心,已经不是「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是已于过去无量佛所种善根,这是真实的。就是什么?进一步就退九步,刚有一生很精进修行,下一生哗啦哗啦连退,退好几世,甚至会退到地狱里面,都有可能。你修行有福,第二生享福,享福就造业,造业就堕落,所以说进一退九都不止,修行难。民间有那种跳的舞蹈叫扭秧歌,进一退二,进一步退两步。咱们这「扭秧歌」是进一步退九步,还不止。所以无量劫来都没成正觉,自己还在六道当中受苦。现在又遇到佛法,特别遇到净土法门,那可要发起大心,可不能再犯过。只要你努力精进,这一生你能成就,修行的方法我们都很明白,你只要真干就行,不要有任何怀疑。真干是什么?先扎忠信之根,扎根,三年扎根,然后发愿十年专修,你一定成就。
我们的自性横遍十方,所以从自性上讲是重,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就是自性里头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所以这个威和重是形容自性。下面说,「人道不修,他道难修」,就是刚才我们讲的,现在得了人身,不容易。佛在经里面告诉我们得人身难,好比是,佛给弟子做个表演,从地上抓起一把泥土,然后撒到地上,指甲缝里面还留着一点很小的土粒,他给弟子们看看,「你说我这手上留下的土多,还是我撒在地上的土多?」弟子说,「那当然撒在地上的土多」。「对了,这一生得了人身又失去人身的,就好像撒在地上的土一样;下一生还能再重得人身的,就好像我手指甲里面藏的那么一点小土粒」,不成比例。得了人身,遇到佛法,也是更难,佛法叫做「百千万劫难遭遇」,佛法我们也听闻了。听闻佛法,又能听到当生成就的净土法门,这又难上加难,无过此难,最难了。人身难得,我们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净土难遇,今已遇,这个因缘是无比殊胜!那是彭际清老居士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给我们碰上了。倘若这一生要是再纵容自己,悠悠荡荡过去了,那是太可惜、太可惜了!这里说的「一失人身,万劫难复」,真的是如此。这劫可不是小数目,不是说万年,万年还短,万劫。一劫我们算过了,一个大劫是十二点七亿年,一万劫就是十二万点七亿年,十二万亿,那真的是太阳系都恐怕生灭好多次了。所以知道稀有难逢。
所以更需要以最殷重的心来修道,「则当戒慎恐惧精进不退」,自然你就有那种殷重心。戒慎恐惧,就是你能够慎独,不管有没有人在,你都是谨慎小心,唯恐自己犯戒,唯恐自己犯过失。恐惧是什么?恐惧因果,知道哪怕是起一个恶念,都会招感恶报,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念念都有因果的,这恐惧。还有天地鬼神在监察我们,我们岂能够放肆?所以精进不退。这个精进最重要是精,精是专精,要一门深入,你就进步得快,要是你杂,杂进、乱进,你很容易退,功夫就不得力。所以精很重要,一门深入。扎根,现在我们也一门深入,就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就行了;到了念佛,更是一门深入,一部经一句佛号,这叫「学日固」。固是坚固,我们用一般话来讲,我们的学习很扎实,稳扎稳打,稳步向前。
下面又说,「知自性无邪故忠,知自性无妄故信」,这是忠信。蕅益大师跟江谦先生说法上有不一样,其实是一样,本质上没有区别。这个「知」很重要,你知自性无邪,自性当中没有邪念,没有邪念就是正念,「直心正念真如」,这是蕅益大师讲的忠,那就是知自性无邪。你知,就能做到,贵在这个知。知,是你真正明白了,彻底明白,你就能做到。你做不到是因为你还没知,知得不够圆满,知得不够透彻,还要多去深入经教。知自性无妄,就是信。信和妄相对,自性中它本具的德能是真诚、是信实,没有妄的。虚妄,自性中本来没有。你真知了,你就会放下,放下本来没有的。不肯放下?还未知,继续深入经教,多明理,还要真修行。知里面就包括你的修行,这跟菩萨闻思修三慧是一个性质,知也是闻,也是修,也是思,闻思修是一次完成。闻是我一听就明了,明了是思;一明了就做到,就入境界,这叫修。闻思修叫菩萨三慧,一个「知」字就代表了。
「知善恶净染,皆由缘生,故当友下之善士,又尚友古之人,而无友不如己者」。还说知善恶染净皆由缘生,善恶染净都不是自性当中有的,为什么?这是相对的法。自性当中没有相对,它是一,叫不二法门,有善、有恶,有净、有染,都叫相对。善恶是六道里面有的,三善道、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这是三恶道;人、阿修罗、天道,这是善道。当然,六道其实就在我们念头里面,你一念仁慈,一念慈悲喜舍,你这一念就是天道。你种下天道的因,当下你也就享受那种天道的幸福感,天道的果也就有了,那以后更会有这个果。当下我起了瞋恚心,憎恨恼怒,你就是地狱道;当下起了贪心,你就是饿鬼道;当下你愚痴,不信因果,迷惑颠倒,那就是畜生道;当下你能够修五戒,能够讲求伦理道德仁义,这就是人道;你持戒修福,但是又有傲慢、嫉妒、增胜的这些习气烦恼,你就是阿修罗道。所以六道都是存在你当念,有善有恶,这是六道,凡夫。
把善恶这个念头放下,善和恶都属于执着,善恶放下了,你的染就放下了。染是执着,恶是污染,善也是污染的,都不能让我们见性。放下染,你就到净,净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四圣法界。四圣是跟六道相对的,所以净和染都不是自性。把净和染这一对也放下,你就入一真法界,就不二,那是善恶不二、染净不二,这时你成为法身大士。天台家讲的你就是分证即佛,你是真佛,不是假佛,在一真法界里面断掉四十一品无明习气,你就圆满成佛了。所以善恶是六道里面的,净染是十法界里面的,都从缘生。缘生法都是有为法,都不是自性中本有的。
我们知道这个,应该把自己境界往上提升,首先从恶提升到善,断恶修善;然后从染提升到净,那是破迷开悟,就转染为净了;最后把净也放下,就转凡成圣了,你成佛了。每个阶段修行,我们都要亲师取友,「当友下之善士,又尚友古之人」,古之人是已经成就的人,善士是跟我们一同修学的人。「而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跟自己境界低的人学习,这个友就是不跟他学习,不是说不理他们。他们来找我们帮忙,我们都不理不睬,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友是不跟他们学习,不效法他,不走他那条路,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应该取友乎上,跟比我们高的人,效法他、学习他。
「无友者,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比我们差的人、境界低的人,你也不能看不起他们,见不贤要内自省,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毛病习气,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样你不会被他转,而你因他而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也是我们的老师,他也是善友,就看你会不会转。你会转,那真的无不是善友,无不是老师,所有的因缘来了,都是提升你的,你不会堕落,你真的是做到「无友不如己者」,周围没有一个让你堕落的因缘,只有把你往上升的因缘。所以他们全是佛菩萨示现,眼中没有不贤者,外面就没有不贤者;眼中没有凡夫,外面没有凡夫,心中没有凡夫,外面也没有凡夫。
下面又说,「知多生罪暗,忏炬能消,故过则勿惮改」,我们的毛病习气,要知道不是这一生才有的,那叫做多生累积的习气,积习是难改的。多生罪暗,这就是我们的罪业、我们的业障是很深厚的。业障虽然厚、虽然重,但是我们只要能忏悔,就能消除。这个炬是火炬,火炬会有光明。这个暗就譬如一个暗室,多生多劫的、很久的千年暗室,你只要燃起火炬,立刻把黑暗就去除掉,用忏悔的火炬光明消除自己的罪暗。所以忏悔就是改过,因此过则勿惮改。「以期障云尽而慧日明」,期是期望,障云就是比喻我们的业障、我们的习气,就像很厚的乌云挡住了天日。我们用忏悔就是拨云见日,把业障的乌云给扫尽了,智慧的天日就显明出来。你要知道慧日是代表自性,自性人人本具,不会因为有乌云就断定说没有太阳。你没见到太阳,但并不代表没有太阳,太阳还在天上高高挂着,只是你被乌云挡住眼睛看不见。你只要把乌云扫尽了,太阳就出来了,太阳本有。所以,这当中关键就是你肯改过,改过就是忏悔。
这里底下又举出两个例子,「唐悟达国师三昧水忏,梁武皇慈悲道场忏法,皆忏罪修行之大导师也」。唐朝时代悟达国师,这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人,曾经做过十世高僧,十辈子都是做高僧的,到了唐朝做国师,皇帝拜他做老师,这是国师。拜他做了国师,送给他一个沉香宝座,就是沉香木做的太师椅,那是很高的礼遇。结果悟达国师接受了这样的礼遇,心里生了骄慢,感觉到自己真了不起了,你看皇帝这样尊重我,自己还真有修行!刚一起这个傲慢的念头,行了,护法神离开了,冤亲债主找上门来。哪个冤亲债主?悟达国师在汉朝时代曾经做过官,在汉景帝下面做官,同朝的一位也是很出名的官员叫晁错,当时晁错建议削藩,就是很多的少数民族势力愈来愈大了,藩王这是皇帝封的,晁错建议要把这个权力收回来,这就是削藩。结果引起这些藩王的反抗,带兵来攻打,皇帝急了,知道操之过急,使得藩王狗急跳墙,怎么办?为了平息战乱,悟达国师那一世(袁盎),他就建议要把提建议的晁错给杀掉。晁错是皇上的老师,但是没办法,为了平息战乱,皇帝只好把晁错给杀了。
结果晁错他不恨皇帝,就恨这个建议的人,追了他十世。但是这十世当中,这人都是出家的高僧,有护法神,所以晁错没有机可乘。你看到了唐朝,这都有将近一千年了,终于找到机会,悟达国师这一世也是高僧,但是他起了傲慢心,护法神不护他了。结果晁错的鬼魂就投到了悟达国师身体里头,在他的膝盖上长了一个人面疮,把这个国师给痛得死去活来。这个人面疮也很厉害,长的头跟人面一模一样,有鼻子、有眼睛、有嘴,还能讲话,还要吃东西。这是我们讲的是一个大的肿瘤,天天折磨悟达国师,最后没办法。
幸好悟达国师之前,曾经遇过迦诺迦尊者,这是一位证果的圣人。圣人告诉他,说你要将来遭难的时候,你就来找我,到四川某地,跟他讲了个地方。悟达国师这时候遭难了,想起来了,就去找迦诺迦尊者,最后找到了。尊者现形了,用三昧水让他洗这个人面疮,跟他调解。后来这个人面疮说话了,说「我就是晁错,你前世就是向皇上奏我、让我死的人,我跟了你十世。现在本来要要你的命的,结果迦诺迦尊者调解,我还放过你」,悟达国师深刻忏悔。所以《三昧水忏》是这样由来的。现在佛门还有做「三昧水忏」,这是专门修忏悔法门的,忏悔多生多劫所做的宿业。可见得因果真的是丝毫不爽,「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是历史记载的真事。
底下「梁武皇慈悲道场忏法」,又是另外一个例子,也是记录在历史上的,正史上写的。他是南北朝人,记录在《南史》。梁武皇就是梁武帝,他是佛门的大护法,护持佛教。达摩祖师当时还来找他,但是梁武帝真是不识英雄,他修的是人间、世间福报,但是很难得,佛门的大护法。当时,他的国师是宝志公。梁武帝他的一个夫人叫郗氏,因为生前,这皇后生前性格冷酷,比较爱嫉妒人,特别是后宫里面的嫔妃她嫉妒,造了不少业,所以死了以后她变成一条大蟒蛇。有的说她变成一条龙,到了后宫,给梁武帝托梦,说自己非常的苦,请求超度。梁武帝就请宝志公帮忙,宝志公就作了一个《慈悲道场忏法》,总共十卷,亲自率领僧众为梁武帝的妃子郗氏超度,终于使到这个巨蟒生天了,生到忉利天。这是代她做忏悔,要她自己来参加。她参加了之后,深刻忏悔自己过去所作的业,这才能够脱身恶道,就是脱离恶道。悟达国师前生是造的杀业,虽然不是他亲手杀的晁错,但是他是奏请皇上,这也是结了怨,结了这个冤业。梁武帝的妃子,她是自己生嫉妒,心地意恶很多,瞋恚、嫉妒招感蛇道,蛇往往是嫉妒心重的人投胎,要把这些恶因给忏除掉、化解了,那才能够脱离恶道。所以这两个忏法,都是「忏罪修行之大导师」。所以在佛门里面做这种忏仪的不少,一个做「三昧水忏」,一个做「慈悲道场忏法」。
修净宗的,修净土念佛法门的,要不要去做这个忏法?可以不必。为什么?你只要一心念佛,就是真忏悔。有佛门的一首偈子讲,「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忘)(或者是「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真正的忏悔是什么?你真正意识到过去做的不对了,后不再造,向自己的冤亲债主求忏悔,然后一心念佛,把心念空了,什么罪都消掉,心都灭了,罪当然更灭了。因为什么?一切法由心想生,心是主宰,心都已经空了、净了,清净了,什么罪业都没有。这念佛法门是最殊胜的忏悔法门,自己有冤亲债主,可以向他们忏悔、沟通,说「我现在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把我这些功德全部回向给你们。请你们原谅我,不要来阻碍我修行。因为阻碍我修行,对你无益,对我当然也是伤害。我是愿意偿还,但是我愿意以功德偿还,我们都得利益。我要往生了,你得到的功德就太殊胜!希望我们一起求生净土,不要再冤冤相报。」你只要真诚的跟他们沟通、忏悔,而且你真干,你不是沟通完了,你还不是那样念佛,念佛也不精进,那他们看到了当然也不会放过你,你骗我,那岂能容你!所以你得真干,真诚就能感动,至诚感通,谚语所谓的「诚之所至,金石为开」,金石都能感动,更何况人心?
相关文章
上面是“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论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5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