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解释翻译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这一章为我们显示夫子教学的善巧。『子路问』,他是问孔子,『闻斯行诸』,这个「诸」是「之乎」的和音字,意思就是闻斯行之乎?「闻」是听到,「斯」是指这件事,不管是哪件事,它有所指。听到了这个事情就去做吗?这就是「闻斯行诸」的意思。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这是回答子路,你有父亲和兄长在,你怎么可以听了就去做?意思说你得要向他们请示、汇报,征得他们的同意你才能够动作,不能够自己立刻擅自决定去做。接下来『冉有问』,这是冉求。冉求问了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听了是不是马上去做?『子曰:闻斯行之』。孔子的答复就是告诉他,是的,你听了就去做,不必再请示父兄了。回答两个人问题相同,答案不一样。

旁边公西华听着,他就有疑惑了,所以他来问孔子,『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由」就是子路,子路问是不是听了马上去做这个事情,那您老人家说「有父兄在」,意思是说不能听到就做,你还得请示父兄。『求也问闻斯行诸』,结果冉求来问是不是听了就去做?『子曰:闻斯行之』。您老人家怎么说听到了去做?这个好像对两个人说得都完全不一样,所以『赤也惑』。「赤」就是公西华,他的名字叫公西赤。他说我疑惑了,『敢问』,他想来请教夫子。结果『子曰』,孔子就答复他,把这个道理跟他说清楚了,『求也退,故进之』。冉求他这个人个性比较的优柔寡断,所以要引进他,就是要鼓励他不能够优柔寡断,应该当机立断,所以告诉他听到了就去做。『由也兼人,故退之』。这个「兼人」,兼是兼办,一件事情一般是两个人才能做到的,他一个人就能做到,这是兼人,能力很强,而且个性也很强,想到马上做,有时候就陷于鲁莽了。所以「故退之」,那就要抑退他,所以告诉他有父兄在,你就得请示一下,不能够自己擅做主张。

这是夫子教学因材施教,你看对子路和冉求两个人不同,他有不同的回答,所谓退则进之、进则退之,看学生的根性是什么样的根性。从这里我们也看到,真的,圣人无定法可说。这跟佛一样,佛也无定法可说,都是对不同的根性说出不同的法,目的都是让众生回归到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性德,就是回归到自性上,不能够过也不能不及,过犹不及。子路是过,冉求是不及,这两者都有需要调整,所以夫子给他们不同的教导,目的都是让他们同归于中道。

蕅益大师批注中他说,「卓吾云:赤原不问由求,还问赤耳」。他引李卓吾先生的话,这个评论也评论得很好,说「赤原不问由求」,赤就是公西华,公西华他不是问子路和冉求,他们为什么得到的答案不一样,他是这个意思。公西华问孔子说,「赤也惑,敢问」,是问什么?他问自己,「还问赤耳」,他问自己,意思是说他自己也有这么一个问题,就是「闻斯行诸」,子路问闻斯行诸,冉求也问闻斯行诸,公西华也要问闻斯行诸。但是他已经听到两个人问了,夫子有不同回答,所以他自己也迷惑了,到底是不是要闻斯行诸,他是问自己,不是问老师对他们俩有什么答案。说明这些弟子都很好学,都想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不是个小问题,所以公西华也有同样的问题。这被李卓吾先生点出来了,也很难得。

下面我们再看,「方外史曰:答由求,即是答赤」。刚才李卓吾是讲问的人,现在方外史是说答的人,答的是孔子,孔子回答由和求,子路和冉求,就是回答公西华。这个答得就妙了,所以公西华也就得到答案了。什么答案?就是无有定法可说,没有一定答案,那就是答案;有一个一定的答案,那就不是中庸之道了。这就是古人讲的,「说似一物即不中」,那就执着了。众生品类不齐,根性不等,怎么能够用一个答案来回答所有问题?就好像众生的病不一样,你不能只开一个药方治好全部人的病。子路的病跟冉求的病正好相反的,一个过,一个不及,那你用的药,如果用一味药,那肯定有一个会倒下。所以不能够有固定药方,要应病与药,这就是答案,这就是夫子从容中道,他用是用中庸。体、相、用,体是讲自性,圣人证得自性;相?相是一切众生的相,是无量无边的;用就是抓住一个中,中道。

从这里我们看到夫子教学,教学是度众生,那真的活活泼泼,不会死呆板,完全是自性智慧的流露。所以公西华在旁边看到了他问孔子,如果真正有悟性,他言下就悟入,他也就会用中了,他也可以对一切众生,看不同的根性就用不同的药,哪怕是问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问,回答是不同。《论语》里面常常就出现,你看有问孝的、有问仁的、有问君子的,夫子回答都不一样,就人来回答。所以应众生的根机,所回答的都是契合理体的,契理又契机,这是圣人智慧。

何以有这种智慧?最重要的自己心要空,孔子讲的「空空如也」。如果有人来问他,就「叩其两端而竭焉」,就跟他讲,叩其两端那都是用中,使答案讲得很周详、完整,让听的人能够觉悟。所以我们要学就学心空,心里不要装着事,更不能装烦恼,把心空掉了,你这智慧自然现前,这智慧是你本有的。圣人有,你也有,你本来就是圣人,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是圣人。现在你就是带上妄想分别执着了,你圣人的本性也是一样,只是你没有起作用。起作用,就得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起作用,那就学孔子空空如也。

【评析】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注释出处

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兼人:好勇过人。

相关文章

寄阙下诸父兄兼示平甫兄弟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列传·乌桓鲜卑列传

束带矜庄

上面是“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论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5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