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解释翻译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这一段是春秋齐国的国君齐景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齐景公之前,齐桓公是任用管仲做宰相,到齐景公就任用晏子做宰相,管仲、晏子两个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可是到景公的时候,齐国的政治已经不是很安定了,大概齐景公也觉得很困扰,该怎样治理国家,所以他『问政于孔子』。孔子给他回答说,这个『对』,就是回答齐景公,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很简单,八个字,把为政之道非常简单扼要概括出来,这个就是所谓的人伦常道,这是治国的根本。这个「君君,臣臣」,第一个字是名词,第二个字是做动词来讲。所谓君君,就是为国君的人,他要行君道,就是像一个国君;为臣的人,他也要像一个臣子,要做出臣之道。「父父,子子」,也是一样,做父亲的像个父亲,做儿子的像个儿子,所谓各行其道。

每个人都能够遵守自己的伦常之道,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就是所谓的敦伦尽分。敦伦就是敦睦伦常,尽分就是尽到自己的本分。每个人都如此,自然国家也就安定了,这个是治国大道,孔子非常强调伦理。圣贤教育包括五个方面,所谓伦理、道德、因果、哲学和科学。对一般普通的人,他需要接受伦理、道德和因果教育;对于灵性比较高的,他能够在伦理道德因果上扎好根了,那就可以再继续提升,接受哲学的教育,乃至科学的教育,就是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对于社会大众来讲,这前面三种就足够了。伦理就是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育,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

古德曾讲,人无伦外之人,所以学无伦外之学。人不可能说离开伦常独自生活,人是群居的一种生物,他天生下来就有五伦的关系,所谓的是父子(父母跟儿女)、兄弟、夫妇、君臣、朋友。这个君臣,就是指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这五种关系,每个人都必须面对,不可能离开的,天生下来他自然就有,所以这叫道。道是自然的,不是人为规定的。你看不仅人有五伦关系,其实你仔细观察一下,动物里都有。你譬如说一只羊,牠一生下来也会有五伦的关系,牠有父母,这父子关系有,牠也有兄弟,牠也有夫妇,牠也有朋友。君臣呢?君臣是领导与被领导,你看一群羊在一起生活,那个领头的羊就是君,后面跟着跑的那个就是臣。所以你看,五伦关系,动物里面都有,只要是群居的生物不可避免的。

只要把这五种关系都能处理好了,那这个团体也就和睦了。在家,我们要处理好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这三个关系是家里面的,使得家庭能和谐,家庭和谐就叫齐家。出外,要处理好君臣和朋友的关系。实际上,这五种关系的起点就是父子关系,所谓父子有亲。父母跟儿女之间这种亲情,那是天性,这不是人教的,天生就会的。你看看,如果一个母亲怀孕了,她就非常关心自己肚子里面的孩子。谁教她的?没人教,她自然就会,她是一种本能,这是天性,这是一种爱,爱是天性。孩子出生了,跟母亲在一起,你看看,他对母亲那种依恋,跟母亲那种,虽然不是语言,但是又胜似语言的那种交流,你就可以知道,这个父子有亲真的是天性。只要把这种天性能够保持一生不改,并且把它发扬光大,他自然就能够把这五伦关系都处理好,那么他也就能成圣成贤了。

你看他对兄弟,《弟子规》上讲,「兄弟睦,孝在中」,父母生几个孩子,这几个孩子是兄弟,在父母眼中每个兄弟都是一样的,都是自己的骨肉,所以我们能爱兄弟,就是爱父母。他们是父母的骨肉,自己也是父母的骨肉,我自己自爱,同时也爱兄弟姐妹,这是悌道,悌是孝的延伸。后来长大了,结婚了,有夫妻关系。夫妻之间的爱,也是孝心的延伸。夫妻的结合,最重要的是能够养育后代,为这个家留下传人、后人,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代不是说你能生他了,那就是有后,生了不教他,那不如无子,你想想是不是?他长大了,他成为一个不孝子、一个败家子,把你辛辛苦苦积攒来的钱财、家业都给你败光了,你看,这不是真的不如无子吗?所以生他,更需要教他。教育,最重要的是母亲的教育,家庭教育里面,母亲教育是最主要的,为什么?因为孩子跟母亲在一起的时间长。

你看,十月怀胎的时候,他就跟母亲形影不离了,他在母亲的肚子里面,他就有知觉了,你别以为他不懂,他都懂。所以中国古人重视胎教。胎教,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我们看到周朝三太,那是文王的祖母、文王的母亲、文王的夫人,这三个女人,这太姜、太任、太姒,都是圣人,所以她们能够生养圣人的儿女。你看,拿周文王的母亲来讲,她在怀孕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眼睛它不看那个不好的东西,恶色就是那种有污染的东西,譬如说一个不好的画面,一些不健康的电视、电影节目,或者是一些不好的场景,这都避免不看。为什么?怕会影响自己的胎儿。母子同体、连心,我们接受什么样的信息,这种信息直接都会影响到胎儿。耳朵不听淫声,所谓淫声,也就是那些污染的、不好的音声。你譬如说什么流行歌曲,萎靡不振的靡靡之音,或者一些不好的言语,都避免;甚至夫妻之间讲话,都非常庄重,所谓相敬如宾。为什么?就怕讲出不好的话,让胎儿听到了,给他污染。母亲口不出傲言,讲话非常的谦逊,这是什么?母亲养成好的一种气质,淑女的气质,这是所谓的坤德。坤德,古人以大地做形容,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男性和女性之间,他天生有不同,一般把男比喻成天,把女比喻成地。天和地同等重要,没了天不行,没了地更不行。大地是我们生养的根,所以一个家庭里面,女性就像家庭的根,她要像大地那样稳重安详,能够包容万物。你看,大地它什么东西都能承载,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它平等的承载,它没有分别心,而且它默默无闻的被人踏在脚下,它安住在最低处,谦卑、包容、无私,这就是大地的坤德,这所谓厚德载物。这是女性如果能够养成这样的一种质量,这个人是圣人,所以她能够养出圣贤的儿女。你看看周朝有八百年的基业,成为历史上最长的王朝,原因在哪里?《了凡四训》上讲,「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之子孙保之」,祖先有德,所以他那个家业保存这么长久。这个德,除了像文王、武王、周公这样的圣人,这些男性他有这个德之外,那女性也一样,这些人他们都有圣母,这圣母之德不亚于这些男性的圣人。所以夫妻之间都要做儿女最好的榜样,这样才能够使后代可以有这种德行,能继承这个家的家道、家风、家学、家业,这才叫后。如果没有这种后,那叫不孝。

再来,君臣之间,所谓君仁臣忠,领导对下属要仁爱,下属对领导要忠诚,这是君君臣臣,各行其道。而且是什么?要我自己要求自己做出我的本分,我要行我的道,对别人不要要求,一切只反求诸己。你这样的人才能在这五伦关系中做得好,而且他不会有冲突对立。你这个做父亲的能够父慈,那儿女一定会孝,父慈子孝。这个慈,不一定是说什么都照顾得很细致,家里活不让儿女做,把儿女当作太子一样的养,这不是慈。慈是什么?关心他的成长,关心他的品德修养,要教育他,这才叫慈,养不教就是父之过。做儿子的,他只一味的孝也能够自然招感父慈,即使哪怕父不慈,但是做儿子的孝,这父亲也能慈过来。最明显的舜,「二十四孝」里首位的舜王,你看他,原来他父亲跟他的继母一起虐待他,甚至要杀害他,那不慈。可是舜一味的孝,对父母不仅没有任何怨恨心,而且更加尽心尽力的孝养,最后他父母都被感动了。只要求自己做,不要求别人做。君君臣臣也是一样,做领导的,我一味的就关心自己的下属,真诚的爱护他,把他们当作自己儿女一样,像对自己亲生骨肉一样爱护他们,爱人如己,这些下属能不感动吗?你把他当儿女,他就会把你当父母一样。

我们之前,前几天我们听到陈静瑜老师给我们做分享,你看她在公司里面,她的公司二十来个员工,公司就像一个家一样,非常的和谐。陈老师告诉我们,她说今年年初的时候,过年了,她亲笔书写,给每一个员工的父母写一封感谢信,感谢他们把儿女送来,在公司服务,而且向这些父母说明,说你们的儿女在这个公司,请你们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照顾他们,我带着他们一起学习传统文化,帮助他们一起提升。这二十多封信,这是亲笔写的,不是说用计算机打印,一封写完又一封,然后给这些父母寄去,包上红包。这是什么?「敬其父则子悦」,你对他们的父母尊敬,这儿女高兴,这是对下属关怀爱护。

后来她收到所有的父母的回信,她出乎意料,每一个父母也是这样,工工整整的给她写回信,没有一个提出要求的,说妳得给我儿女涨工资,没有这样提这些要求,都是什么?感谢这个做老板的,而且说老板您要多管教我的儿女,让他好好做人,多教导他。这是做为君,她行君之道,这些臣子能够不行好自己臣子之道吗?这分忠诚是钱都买不回来的,你给他多少工资,他未必是忠诚的。但是你待之以礼、待之以敬,尤其敬他们的父母,这是孝道,君臣之道还是孝道的延伸,这臣子他自然就忠了,所谓「忠臣出孝子之门」,我们要教臣子忠,必须教他们孝。

君臣之道,你看在《孝经》里面就讲到,实际上事君之道跟事父母之道是一样的,只是移孝作忠。对父母能尽孝了,对于领导他就能尽忠,而且这个忠心是真诚的,不是谄媚,不是有所图的。所以君君臣臣的根本,就在父父子子。那五伦最后一个,朋友之道也是这样,朋友有信。这个信,讲的道义、诚信,还是孝心的展开。所以国家希望和谐,最重要教什么?教伦理教育,而伦理教育最好的教材就是《弟子规》,这《弟子规》里面都教导了。只要把《弟子规》落实,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能够实现,伦理教育。道德教育,道德,所谓道之德,伦理是道,在这些五伦关系当中,我们能够尽到自己的本分,这叫德。像父子,父子有亲,这个亲就是德,亲表现在父对子以慈,子对父以孝,这叫亲。夫妇之间,夫妇有别,别是分工不同。做夫君的在外,男主外,女主内,在外主要挣钱养家,满足家里的经济需要、物质需要;女主内,内相夫教子,这一个使命比主外的使命更重要,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使命女子来承当。君臣有义,这也是德,义就是德。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都是德。

讲伦理、讲道德,还要加上知因果。因果,实际上把伦理道德它的因和果讲清楚了,还是让人回归伦理道德,让大家知道,我守伦理道德,我会得到善报;不讲伦理道德的,会得恶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也是自然之道。孔子对于齐景公说出这个伦常之道,实际上,当时齐国已经政治、社会动乱了。动乱的原因是什么?动乱是果,因在哪?这是讲因果。因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所以齐景公一听孔子这个教诲,就说『善哉』,他拍手称快,孔子总结这个为政之道,总结得太好了!

他说,『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是他讲他的理解,他听到孔子的教诲,说明伦常的重要性,他用反义语来讲出他的心得。「信如」,就是如果真的会出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话。换句话说,君不仁,就是君不君;臣不忠,这就是臣不臣;父不慈、子不孝,这就是父不父、子不子。各人不守自己的本分了,不履行自己的义务了,那就国家必然大乱。这里说,『虽有粟』,粟是指粮食,国家即使是粮食充足,经济发达,人民物质生活很好,会怎么样?乱世,齐景公说,『吾得而食诸』,就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这个「诸」,是之乎两个字的合音字,之是代表粮食,说的这个粟,乎是疑问词,吾得而食之乎?我怎么能够安然享受这些物质生活?这社会动乱了,连身命都不保。

当时齐景公确实已经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齐国的动乱,在齐景公的时候开始了,后来齐国在战国时代真的灭了。这个预兆其实早在最初的时候,孔子的时代就看到了,发现这个兆头。我们看到历史上,这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之间互相的兼并,那是公元前五百四十八年的时候,当时齐国的大夫崔杼杀死了齐庄公,立了齐景公。齐景公继位以后,结果没两年,这崔氏家族就被另一位大夫给灭掉了,那位大夫叫庆封,后来又是庆封把持朝政。又过了一年,庆封被其它的四个大夫家族给灭掉了,被赶走,庆封逃到了吴国。

后来齐景公当政的时候,其中一位大夫是姓陈,陈桓子,他逐渐势力壮大,把持了朝政,一直到后来都是陈家把持朝政。这个陈氏后来改为田氏,后来田和这位大夫,他当时齐国的国君叫齐康公,因为齐康公当时淫于酒色,君不君,所以臣也就不臣了,所以田和把齐康公给废了,自立为齐太公。这是齐国首次大夫把国君的位置抢过来自己做国君,所以齐国也就算是灭了,这就是所谓的「田代齐姜」。因为齐国国君姓姜,是姜太公之后,姓姜,后来被田氏给取代。这都是发生在孔子之后,战国时代。当时孔子就能够预见到,齐国会有这么一天,为什么?因为君不君,臣不臣。

做国君的要仁慈,仁慈就是要爱民,要勤政,要励精图治,要真正把自己国家的富强、人民的生活安定、幸福做为己任,这君才是真正的君;而且选贤用能,这是要选良臣。良臣从哪儿选?从孝子里头选。古代选贤用两个标准,所谓孝和廉,举孝廉。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他自然能够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领导。假如对父母都不孝顺,你想想他能够尽忠职守吗?他能够爱人民吗?爱国君吗?《孝经》上说的,「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违背了道德,违背了礼。所以爱敬父母是根,他对父母真心爱敬,才可能真心去爱敬别人。臣子对君要忠诚、要礼敬,这都是要教育。而这个教育最重要的,提倡孝道教育,就是提倡父父子子的教育。现在我们都希望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怎么来的?教出来的。《礼记·学记》上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伦理道德因果教学,而这当中根本的教育就是孝道的教育。《孝经》上说的,「教民亲爱,莫善于孝」。亲爱是讲人民相亲相爱,社会和谐,最重要的就是孝道的教育,这叫和谐社会的根本。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国家领导人,他们提倡和谐社会,对传统文化教育也愈来愈重视,重视孝道,重视和谐的文化和教育。这最近我们看到胡锦涛主席,在二0一0九月六号来到广东深圳,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的庆祝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他有这么一句话说,「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和谐企业、和谐家庭、和谐小区创建活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领导的召唤,每一个国人都有义务响应。特别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对待这样的一种呼吁,胡主席就是君,我们都是臣,做为臣就要响应君的好的号召,这是利国利民的事业,即使没有报酬也都要努力去做。

像我们恩师每天在此地讲经,劝导大家落实伦理道德,明了因果,这是响应胡主席的号召,从自我做起,为和谐社会做一点贡献。我们这些做弟子的,也是效法恩师每天上课,我们这个地方虽然不大,但是教学每天保证八小时。大家在这里学习儒释道传统文化的课程,慢慢也就把自己的心净化,和谐社会从净化人心开始。净化谁的人心?我的人心,和谐社会从我心开始,我自己要断恶修善,我自己要敦伦尽分,我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努力落实伦常大道,这就是我在为和谐社会做贡献。你是社会的一分子,你做好了,你能影响一片人。你能影响你的家庭,进而影响一个小区,乃至整个国家,这就是古德讲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就是和谐社会,平天下就是和谐世界,那我们自己落实,自我教育,然后对别人也教育,正己化人。

所以,我们这里除了每天讲课,也有时候被邀请到外面参加一些传统美德的论坛,或者企业家传统文化的论坛,应邀在上面上课。譬如说,最近八月份的时候,我就应邀参加了云南省宣传部省文明办主办的「中华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这样的一个论坛。我跟我母亲在这个论坛上面一起共同讲课,讲课的题目就是「和谐社会之本」。这是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和谐社会根本是什么?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教我们什么?父父子子,然后你出去外面,自然就会君君臣臣。家庭教育最重要是什么?孝道教育。《孝经》上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靠教育去实现,不是说靠经济就行,靠军事、靠武力更不行。没有说靠军事、靠武力能够构建和谐社会的,你警察再多,军队再多,不一定能做到和谐。关键是什么?用教育,让人改恶修善,互相就懂得关爱了,这自然就和谐了。

《孝经》上讲得很清楚,这就是先王的「至德要道」,至高无上的品德,最重要的方法,叫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你看这就是构建和谐社会,你让天下都和顺,人民百姓都和睦,上下是政府跟百姓,没有互相怨恨,没有民怨,这就是和谐社会。靠什么?靠孝的教育。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国家也重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能复兴了,这和谐社会就能够实现。把这个传统文化扩展,推向世界,让全世界人都能够接受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教育,全世界都和谐了。这个教育不分中外,因为是人,他的天性就是如此,只要是人,他就能够受这种教育,而能回归到本性本善。这是第十一章,讲的为政之道,你看看孔子重视伦常道德,这是和谐社会之本。

【评析】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注释出处

齐景公:名杵臼,音chǔjiù,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 ̄公元前490年在位。

相关文章

送杨寘序

陋室铭

九日齐山登高 / 九日齐安登高

新秦郡松树歌

邵伯梵行寺山茶

上面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论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5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