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解释翻译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这一章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向老师请问为政之道,怎么样来办政治。孔子就回答他,『先之劳之』。这个先之就是为政者要自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这是先之的意思。劳之,就是教百姓、教朝廷上下要勤劳。在尧舜禹那个时代,尧舜禹都是圣王,他是前面那个国君选出来的,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那个时代叫大同之治,孔子最羡慕的时期。尧舜禹之后,禹的儿子启继位,这就成为夏朝,本来是禅让的,结果禹的儿子启开始就成了家天下。这也是个因缘,因为禹本来也想禅让,结果选来选去,大家都觉得禹的儿子启是最佳的人选,所以不得不把天子的帝位传给儿子。大同之治,就这样结束了。到后来就成为小康了,夏商周都出现小康的盛世。

这些圣王,包括夏启、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他们都是先之劳之的圣贤君主,都以身作则。就像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治水的时候,跋山、涉水、泥行,可谓是艰苦备尝,那真是身先士卒,所以人民百姓,哪能说不敬佩他?他教导人民先是用身教,然后再用言教。所以《礼记o礼运篇》当中说到,「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民百姓在那个大同之治,大家都是天下为公,没有私心,自己有能力就怕使不出来,怕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他不是为自己,真正是为万民,这就是「先之劳之」的理论依据。为政,如果真正如此来为政的话,那大同盛世也能出现了。

结果子路听夫子的这个回答以后,又『请益』,他还要继续问,大概希望老师把这个问题继续阐明得更清楚一点,结果孔子答曰,『无倦』。这个无倦就是永不倦怠,这是补充说明先之劳之。我们要身先士卒,我们要勤劳,带领民众也要勤劳。但是不是干一二个月就没了,那就倦怠了。所以孔子这里提醒子路要无倦,永远这样做下去,真是死而后已。

蕅益大师对这段话的解释,他说到,「先之,创其始也。劳之,考其终也。无倦,精神贯彻于终始也。」这个解释先之,是创其始也,创其始就是为民众创造一个好榜样,开风气之先。当然这是指行好事这方面的。为政者有君、亲、师三个角色,作之君,就是做民众的领导,带领人民走向正道,身先士卒,这是作之君。作之亲,这是做人民的父母,爱护百姓,关怀百姓,像照顾自己的儿女一样。作之师就是教育民众,《礼记o学记》上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办政治最重要的还是教育,这是先之的意思。「劳之,考其终也」,这是自己身先士卒教导民众勤劳,自始至终都不倦怠。「无倦,精神贯彻于终始也」。先之劳之,这样的一种精神,这是我们讲到的勤劳、简朴、创业,走上正道,这个贯彻终始,政策一贯下来,不能够中途改变。

底下引「卓吾云」,这是李卓吾先生,李贽,他讲:「请益处,便是倦根,故即以无倦益之。」这个补充得很有味道,子路说请益,夫子已经说了先之劳之,这是为政之道,他还要再问。换句话说,他还想在这当中找找有没有一点快捷方式。因为先之劳之,做人民的榜样,自己要勤劳,带动大家勤劳,这也是不容易的,有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一种为政之道?你看他问,这就是倦根。老师教诲,其实真正这一句话,你能落实了,你也能成为圣贤。这一句话还没落实,先要再问一问有没有比这更好的,这就是倦根,已经有懈怠的那个苗头出来。所以夫子以无倦益之,叮嘱他要无倦,就不要懈怠,这是对症下药。

所以我们接受老师的教诲,听了一句就要把这一句落实;落实了,再问第二句,这就好。第一句没落实还想找第二句,就好比上楼,第一层还没上,就想跳到第二层,那怎么行?这就是不够老实。真正老实,老师说第一句,不用问第二句,立刻就是请事斯语,依教奉行,这才是真正的好学生。像颜回一样,颜回听懂了马上就「请事斯语矣」,依教奉行,老实、听话、真干,终身行之无倦。

注释出处

先之劳之:先,引导,先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益:请求增加一些。

无倦:不厌倦,不松懈。

相关文章

送杨寘序

陋室铭

应科目时与人书

喻世明言·卷二十五

慕贤篇

上面是“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论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5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