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翻译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鲁君在鲁国替臧氏立后代,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我不相信。”
这一章是孔子评价臧武仲。在这里这一篇「宪问第十四」,孔子在前面第十二章「子路问成人」,就曾经举过臧武仲的例子,臧武仲有智慧,这个人很机智,在这里却是对他的批评。这个话,它是有一个历史背景。臧武仲,他曾经是做过鲁国的大夫,他有一个封邑,就是封地,就是这里讲的防。『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这个「防」是个地名,是臧武仲的食采邑,在山东。臧武仲曾经有一次被孟氏(这是个大夫)所批评,给他定了罪。结果,武仲就逃到了国外,叫邾的地方,这也是周朝末年的一个诸侯国。后来,又从邾这个地方回到了鲁国的防邑,就是防这个地方。之后,他就派他同父异母的兄长送礼给鲁国的国君,求鲁国国君姑且念他祖先的功勋,不要跟他计较,而且要为臧氏(就是他们家)立后,以守其先人的祭祀。当时鲁君就立了他的异母兄弟,这个人叫臧为,武仲于是就把防邑交给了臧为。之后,这里讲的「求为后于鲁」就是为自己家立后,他把这个邑(自己的领地)给他了异母兄这一家以后,就自己跑到了齐国去。有这么一个历史背景。
武仲这里讲的,「以防求为后」,就是他占据自己防这个封地,要请求鲁君给他立后。这个事孔子怎么评判?说『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虽然讲他没有构成要君之罪,这个「要」是要挟,他占据自己的领地要求鲁君给他立后。虽然别人还没有说他是犯了要君之罪,可是孔子说我不信;也就是孔子心里面,认为臧武仲已经犯了要君之罪。为什么?假如鲁君没有答应臧武仲请求的时候,他也有可能在他自己的封地那里搞叛乱,所以孔子说这个话。孔子非常识人,对于臧武仲这样的评价,我们也能够相信。所以圣人评价这个人,看他的存心,虽然他没有进行叛乱,但是他已经有这个心。没有这个事,就不能给他定罪,但是他有这个心,那圣人就会批评。
在这里我们就看到圣人非常重视忠君,忠君就是爱国。如果是不能忠君,处处跟自己的领导作对,甚至会要挟,那这个人迟早会有叛乱的行为出来。讲到忠,它是出自于八德,孝悌忠信的忠,忠离不开孝,忠臣出自于孝子之门。一个人能够对父母有孝心,他才能够真正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领导,所以儒家的教育非常重视孝道。忠,也是把对父母的那个孝心,移过来对自己的国家、对自己的领导、对自己的人民而已。那我们想要培养忠臣,最重要的提倡孝道。
【评析】
臧武仲因得罪孟孙氏逃离鲁国,后来回到防邑,向鲁君要求,以立臧氏之后为卿大夫作为条件,自己离开防邑。孔子认为他以自己的封地为据点,想要挟君主,犯上作乱,犯下了不忠的大罪。所以他说了上面这段话。此事在《春秋》书中有记载。
相关文章
上面是“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论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5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