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国庆长假在百家讲坛讲完《〈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2007年春节讲了《〈庄子〉心得》,2008年国庆讲了《〈论语〉感悟》。流光荏苒,再回首时,世界和人心都有了许多变化;而自万古观之,还是恒久不变的东西更多。
我的家也还是原来的模样。阳光灿烂的周末早晨,带着女儿一起读《论语》,我俩坐在沙发上,姥姥在餐桌旁翻着报纸,祖孙三代,一壶淡茶。女儿抱着一个洗旧了颜色的绒毛鸭子,书架在鸭子头顶,童声朗朗。一瞬间,我清晰地看见当初为讲《论语》备课时,这个当时还是簇新的绒毛鸭子也放在这个沙发上,不满一岁的女儿粉嘟嘟地坐在玩具堆里,和鸭子差不多大小,我常常开玩笑地对客人们说:“会动的那个是我女儿。”
“妈妈,我能问你一个深奥的问题吗?”
我从恍神儿中被拉回来:“什么问题?”
“这个世界公平吗?”
“不公平,孩子。”
“那,孔子在的时候就教人‘日三省乎己,治国道之以德’,为什么到今天还有好人受冤枉?报纸、电视上还有那么多不公平?”
这真的是一个深奥的问题。中国的今天不够公平,全人类的今天也不够公平,为了谋求最大公平而努力,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大家都在寻找一种共同的公约默契,也都在本土寻求着各自的制度出路,问道自己的先贤,从自己的文化基因里探寻着这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核心价值。孔子和庄子连始皇帝统一中国都不曾见到,他们更不知道互联网和众筹,但他们仍然是千古风尘之前,站在文明肇始之缘的那个坐标,他们的言语里藏着我们价值基因的秘密。尽管,孔子简约到述而不作,庄子汪洋恣肆到无端崖之辞,简与繁,殊途而同归。
“妈妈,那你说为什么孔子今天还能帮到我们?”女儿给姥姥送了杯茶,又从餐桌上端回一盘姥姥刚切好的水果。
“孔子肯定不能像‘百度作业帮’那样帮你找到直接的答案,他帮我们的是认清楚一些根本问题。”
“什么才是根本的问题?”
“你觉得《论语》里什么是根本问题呀?”
孩子想了想,清亮地背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为什么一个从小去教堂的西方孩子的惊叹词会是“Oh, My God”!而一个中国孩子绊个趔趄都会本能地喊“哎呀,我的妈呀”!中国传统家族中的信任几乎等于西方宗教中恒久的神—我搂着孩子的小肩膀,看着笑眯眯的老妈妈,满心感慨。
约定俗成的表现,大多来自文化基因。中国文化中强大的伦理性价值,也许就是我们今天安顿于仓皇万变中的不变之本。农耕时代的中国人,始终有份乡土中的默契:即使是不识文断字,也得通情达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门风不正就会败家。从贵胄到平民,长幼有序,图的就是家和万事兴。
“妈妈,那咱们平时还说‘我的天啊’,这又为什么呀?”
“中国人的‘天’可不是简单的sky,这里有天道,有天时,人也得守着天良。想想老子怎么说人跟天地的关系来着?”
女儿会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作为一个城里长大的孩子,她见过的庄稼还没有园林绿地多。
“妈妈,那你给我讲讲老子和庄子吧。”
“这个太难了,你再长大点儿咱们再讲吧。”
“不难!妈妈你看大鹏鸟和蓬间雀的对话,还有庖丁解牛的故事我都知道!”
是啊,我们从小都知道的故事,却要用一生去参悟,越成长,越觉得参不透。写完《〈庄子〉心得》之后的这八年间,我看过多少蜗牛犄角里利益的厮杀纷争,听过多少蓬间雀对世相的议论,也看过了多少缄默不语的大鹏襟怀,始知摸索人间世的规则,比认清一头牛的骨骼肌理难得太多。
唯有敬畏。以一生的时光浸润在文化川流中,愿年华渐长,可以渐次接近文而化之的境界。
《周易》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化育世道人心之“文”,也许才是中国文明生生不息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代大儒汤一介先生,即使在恶疾缠身的最后时光里,也一刻都没有停下为“返本开新”的文化理想而努力。卷帙浩繁的《儒藏》,心血累积,一点点呈现出有序的模样。汤先生在一次疾病晚期住院化疗的前夜,研墨拂纸,写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交由乐先生郑重转交于我,我将此作为先生的殷殷托付。我看到汤先生辞世前的最后一段录像,就是先生沉静坚定地又一次诵读了宋儒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返本问道,可以探寻孔子与庄子的精神气象,远在悠悠千古之前。倘若我们后辈子孙真从他们的身上领悟了智慧,那是先贤文化血脉的传承;倘若我们偏执一端,一味忽略着甚至批判着他们,他们也依旧站在文明的滥觞之缘,不改缄默微笑。而开新宏愿,还靠更多愿意文而化之的天地之心。流光无痕,人心有信。孔子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份民族文化的初心一直还在,两千多年的浮沉,经历过太多坎坷困顿,但基因就是基因,但凡对这个民族文化有信、有爱的后辈子孙,总还是能从孔子、庄子的传世箴言中触摸到一团真气,从往昔中清晰辨识出中华文明的未来。
相关文章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4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