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解释翻译
前面一节是「知所先之榜样」,这一节是「知所后之成案」。这个意思倒过来再说一遍,让我们对先后的次序更加的明了,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一段先从格物说起。前面一节说格物是讲的修行,修因;这里倒过来讲,物格,物格是讲证果,修因证果,这个物真正格了,一直到最后天下平了,天下平是天下太平,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世界实现了。
我们先来看朱夫子的解释,他在《大学章句》里面这样说到,「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矣;意既实,则心可得而正矣」,先看这一小段。他这里讲的物格是什么意思?物是物之理,宇宙万物的道理,格是穷尽,也就是完全通达明了了,所以说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对万物的道理没有一桩、没有一样不明了。知至,知,前面我们有说到,是知识,知识要扩充,知识到了至这个地步,至是圆满。所以说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就是我们所能够领会的、所能够知道的这些知识,都能够到达究竟圆满,就是所谓的无所不知的地步。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矣。朱子认为,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知识到了圆满,无所不知了。譬如说宇宙里面外层空间的哪一个星球上有什么原子、什么粒子,那个粒子是怎么个运动的轨迹,等等,这些全部都要知道得清清楚楚,这叫知既尽,尽是没有什么不知道的。这样子叫做意可得而实矣,你的意念才能到实实在在的地步,也就是到了诚意的地步。意既实,就是诚意之后,心可得而正,你才能到正心。然后接下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顺理成章。
要知道这样的解释,让一般人听起来望洋兴叹,为什么?看来这辈子没有指望能够做到诚意正心了。至少我是不行,大概你们比我好一些,不过我想,你们也是有很大的难度,为什么?这里要做到对于宇宙所有的道理都得明白,所有的事物都得清清楚楚、明明了瞭,知无不尽,无所不知,到这个地步你才能有诚意正心,否则你的意就不诚、你的心就不正。你想想,这个事情大概除了佛以外、法身大士菩萨以外,佛以下的凡夫没有指望。所以这一点,确实朱子的见地不如王阳明、蕅益大师、印光大师的见地更加正确。
朱夫子又说,「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这里是把前面的这节经文做归纳。修身以上,是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五条,这属于什么?明明德之事。这是对自己而言的,自明其明德。齐家以下,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新民之事。这是对人,对一切民众,也让他们明其明德。一个是自己明明德,一个是帮助别人明明德。朱夫子把这两条分开来讲,他的观念中,明明德之事和新民之事是两桩事,不是一桩事。
王阳明先生在「大学问」这篇文章里面特别指出来,不可以把明明德和新民看作两桩事,它俩是一不是二。实在讲,修身以上,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也是一桩事情;齐家以下,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一桩事情。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不是四桩事情,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圆满了,八桩事情都圆满,一即是八,八即是一,这个知见要圆融。
底下说,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物格了,而后知至,用朱子的说法,是穷尽物之理之后,推极扩充自己的知识到了无所不知的地步,这时候知所止矣。知所止,前面有说到,这是讲志有定向,就是你立志了,这个志向是圣人的志向。这桩事情确实,如果说等到穷尽物理、无所不知的地步才能立志,那我估计孟子所说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话就说不通。为什么?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穷尽物之理、无所不知,难道他就不能立志?我们自己虽然知道很浅陋,虽然明白的道理很少,但是要先立志,然后读书,读书为了什么?读书志在圣贤。读书而明理、而扩充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明明德。朱夫子说,意诚以下,意诚以下是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得所止之序。这个所止,是止于至善,止于至善要有次第,循序渐进,这个是从诚意开始的,这是朱夫子的解释。
我们对照蕅益大师的批注,钱穆先生过去曾经说过,读朱子的批注必须要对照其它大家的批注,你读其它批注方知朱子批注不妥当的地方,也方知朱子批注精详的地方。这是钱穆先生过去的看法,我们也认为是很有道理的。那么来看看蕅益大师是怎么批注这一段的。大师批注说,「我法二执破,则物自格。犹《大佛顶经》所云,不为物转,便能转物也」。我们先看第一个名相,就是讲格物。什么叫做物格?蕅益大师讲,我法二执破,物才格。我法二执是讲我执和法执,这是佛法里讲的名相。
我们看看江谦先生对蕅益大师批注有个补注,将蕅益大师所说的这些名相进一步的做个详细的批注。江谦补注里面说到,「真如之体,不变而随缘,随色受想行识五蕴之缘而为人,随善恶净染之缘而为法。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故皆无自性,当体即是真如。不知是义,而妄执有实人,即为人我执;妄执有实法,即为法我执。我执者,谓执有自性也。能破二执,即得二空。《金刚般若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破人我执也。又云,菩萨应无所住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破法我执也」。这一大段是补注蕅益大师的批注,也注得非常好。江谦先生是民国年间的大教育家,也是通儒通佛的,他在这里解释什么叫做破人法二执(我法二执)。先要讲到真如,真如也叫自性,也叫法性;儒家用道、用天命,乃至说到明德、至善等等,所说的名相不同,但都是指同样一桩事情。真如的体就是本体,不变而随缘。不变是它自己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有动摇、无有生灭。但是它随缘,缘是什么?一切的境界,有人、有事、有物,就是佛法里讲的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种种的缘都在变化,真如之体就在这变化当中依然保持不变,而不变当中又能随缘,随缘而现相,现出宇宙的面目出来。
这里讲的随两种缘、现两种现相,这是给我们分析宇宙是怎么来的、人类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一直都是宗教家、科学家们在探索的。佛法里讲的简扼明了,一语道破人类和宇宙的本源,这是真如之体,随色受想行识五蕴之缘就现出人来。这个人代表着有情众生,当然动物、六道的众生都包括在内。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色是讲肉体、身体,这是物质的,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受是感受,想是思想、念头,行是他的造作,识是他的妄念、妄心,所谓的八识。有这五蕴的缘,于是就能够现出人的这么一种现相,人类是这么来的。所以人不是上帝创造,他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法呢?法是讲人以外的一切现象,是真如之体,随善恶净染之缘而变现。善恶净染这是相对,有相对的境界就称为法。所以宇宙和人生,不是说有个造物主在那里创造,完全是心性变现出来的一种现象。说到根本处,我们又问,为什么它会变现?
这个根本处,这是我们最初(我记得好像是第一节课)谈到的,弥勒菩萨给我们做了个报告,说宇宙里面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怎么来的。他告诉我们,举手弹指之顷,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就这样弹指之间,不到一秒钟,就有三十二亿百千个念头,我们自己能觉察到吗?我们只能觉察到非常粗的念头,很细的念头觉察不出来。弥勒菩萨,等觉菩萨他能觉察出来,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够觉察得到。他告诉我们,在弹指之间有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三十二亿百千,百千是十万,所以三十二亿百千就是三百二十万亿,这么多念头。每一个细念头都能够形成宇宙的物质世界,就是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识是讲精神世界,物质世界里面同时就具备了精神世界。所以说,这里讲的人和法两种现象,就在这一念中产生,叫一时顿现。它没有演变,一时顿现。可是我们却看到了宇宙在演变,人也有在演变,他有生老病死,这种现象又是什么样的?那是因为念念在相续。所以弥勒菩萨讲念念成形,他没有说一个念,是一念接一念,念念都成形,所形成的宇宙在念念当中就在相续,这就形成了演化的过程。念头停驻不下来。一秒钟如果算四个弹指,你弹得快,弹四下,一秒钟就能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停不下来的,秒秒钟都是这么多念头,念念都在成形,都形成宇宙,形成我们人类,形成有情无情的众生。
所以我们看起来好像宇宙在相续、在演化,人类也在不断的生老病死,众生也在不断的成住坏空,那是什么?是念念相续的相似相,不是真实相,这就说出宇宙怎么来的。所以佛家讲一念顿现,念念都是这样一念顿现。所以就在当下,就这一念,没有第二个念头,当下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念头,只有这一念。这一念时间非常短,顿现了又顿灭了,立刻又第二个念头顿现了。宇宙就是这样的顿现顿灭、顿灭顿现,念念相续。我们没办法看到这样的事实真相,只有登到八地的菩萨,他们证得这个境界,告诉我们确实如此。
那我们问,为什么它在这里相续,相续的动力在哪里?这问得很深。这里讲到,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它念念在生灭,什么动力在推动?因缘和合,因为有因有缘,它就会有果报。所以这个动力就是因果相续的动力。因缘果报叫不可思议,它能推动整个宇宙的形成、演变、发展,念念相续就是因为有这个因果的动力。对凡夫而言,这叫业力,业力推动。前一念所现的境界,凡夫见到之后,立刻根据前面一个境界就生第二个念头,这生第二个念头就叫业力。第二个念头一生,立刻又现出境界,这个境界跟前面一念的境界是两个境界,互相没有关联,但是它有相似,为什么相似?因为第二念是依据第一念所现的境界而产生,所以会延续前面一念的那个念头。念念在相续,所以宇宙人生就在相续。这就是因缘和合,这是最根本的因缘。因是什么?起心动念。缘是什么?念头一动,起的境界就是缘。境界为缘,无明是因。佛法里面有一句话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宇宙是这样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本身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都是你念头所变现的,哪里是真实的?这个念头一灭,境界都跟着灭了,也就是说宇宙就没有了。没有之后,后个念头又生,宇宙又现了,只是生灭的速度太快,你没办法觉察到,你以为它真有。像我们看电影似的,看电影的时候,你看到电影的境界在不断的相续,真有,可是你有没有想到过那个境界是假的?你去看看电影机后面的底片,一张一张,前一张跟后一张不相关联。是因为它生灭速度很快,底片换的速度很快,所以你才以为它真有。那是假相,虚妄有生,所以那个生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
故皆无自性,因缘和合的一切现象都没有自性。这个根本的因缘和合的道理,我们很难体会。那我们看看周边的环境,一切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譬如说这本书,这是一个物体,它是因缘和合,它由书的硬壳的封面加上里面的纸张,加上印刷的这些文字,就合成一本书。可是如果你要把这里面的书拆开,一页一页的,这拿起一页纸,你不能说它是书,它只是一页纸。这些不同的页订装在一起,就成为一本书,这叫因缘和合。所以书有没有自性,有没有一个东西叫书,你拿出来给我看看?你说这书里面哪一页叫做它自己本身自性,叫做书?都不能叫书,合起来了叫书。所以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这才有物质现象的出现。所以说它是虚妄,它没有自体,是无我的,无我是没有主宰。没有主宰,没有自性,可是当体即是真如。为什么?因为这本书是我自性变现出来的。刚才讲了,是我这一念顿现出来的,它是我心中所现物,它没有离开我的自性。不仅书如此,一切万物都如此,所以当体就是真如。
这个道理一般人不懂,要不是佛给我们说清楚说明白,我们怎么可能体会到这个真相?所以不知是义,你不清楚这个道理,就会妄执有实人,妄执是你虚妄执着,执着真有个人。像你见到我这个人,我锺茂森,你说真有这锺茂森,我明明看见了,眼看得见,手摸得着,怎么能说没有,怎么能说是虚妄?佛告诉我们,我这个人是五蕴和合而成的这么一个东西,色受想行识,色是我的身体,受想行识是我的精神。我这个身体物质,跟精神合在一起,成为这么一个人。身体又有不同的器官,不同器官又有不同的细胞,你说我这人里面哪一样东西是我锺茂森的主宰?你说我的眼是锺茂森的主宰,那眼睛挖出去了,锺茂森还是不是锺茂森?你说锺茂森的心脏这个心是主宰,现在医疗技术发达,可以做心脏移植手术,把他张三、李四的心脏移植到我锺茂森身体里面来,那我试问一下,我现在是锺茂森,还是张三、还是李四?这一看,这身体哪一部分都不是锺茂森的主宰,它没有自性。更何况我锺茂森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我当下这一念所变现出来的。只是因为念念在相续,你才看到锺茂森在相续这个假相。所以你会妄执,妄是虚妄,本来没有,你是因为执着才看到好像有,以为真有个实实在在的人,这个叫人我执,以为人真有我,我是主宰的意思,实体的意思。
妄执有实法,即为法我执。人是如此,其它万物都是这样,我们凡夫既执着人体是实在的,又执着外面环境、一切事物都是实在的,这叫法我执。以为万法都有主宰、都有自性,实际上没有。这是佛家讲的「观法无我」,这是正确的观念。人也好、法也好,都有我执,这个我是讲自性。所以我执者,是只有自性的意思。把这两种执着破掉,就得到二空,人空、法空。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面,特别讲到帮我们破执着。什么叫破人我执?「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叫无人我执。这个人我是指有情的众生,都没有我的相,就是没有主宰的;我对面是人,对面,对立的这种个体叫人相,没有;也没有众生的相;也没有寿者相,寿者是寿命,时间的观念,没有。把这些放下,那叫做破人我执。又说到,菩萨应该无所住而布施。布施是帮助一切众生,布施里面不能有所住,有住布施就不是菩萨了。一般凡夫他也能够有慈善心的,他也能做很多慈善事业,也是布施,但是他不叫无所住布施。无所住是不住什么?不住色,色是指物质,眼睛所对的这种境界,眼见色,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声是我们耳根相对的境界,香是我们鼻根相对的境界,味是我们舌根相对的境界,触是我们身根相对的境界,法是我们意根(意识)相对的境界,都不能够住。什么叫不住?你以为它实有就住了,你能见它是空的,没有自性的,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才有的,你能够明了而去行布施,这叫无住生心。生什么心?帮助一切众生的心。简单的来说,就是用清净的心去行布施,这样就能够破法我执。
所以能够如此修行,这是我、法二执都破了,这时候物就格了。物格这个境界是讲的什么?你入法身大士,你的修因证果圆满。格物是讲修因,凡夫一开始就做,但是远没到圆满的境界,到这里已经是圆满了。格物格到尽处,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里面说的,不为物转,便能转物,所谓「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如来,法身大士都能称为如来,他们有什么功夫?不为物转,就是一切的境界都不能转动他,不会让他起心动念,更不会分别执着。有这种功夫就能转物,就是你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内心,不起心不动念,而能够随顺一切众生来行教化,教化就是布施。转物就是度化一切众生,而且是度尽一切众生。心一转,境界跟着转,一切法是心想生,你见到的境界便是一真法界,见到一切众生便是如来。这个时候不就是天下太平了吗?所以物格之后,后面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同时转了。天下平讲得小了,是宇宙太平。为什么?一真法界,《华严经》讲的华藏世界、净土经里讲的极乐世界现前了,你一看,哪个众生不是如来?每个众生都具有圆满的明德,都止于至善,这是转物转到极处了。
所以蕅益大师这里所说的,是用大乘圆教给我们开解《大学》里面的义理。这个道理明白以后,要转,下手处还是先转自己内心的烦恼,一点点转。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道理你可以突然明白,顿悟,但是在事上修,你得渐修。怎么渐修?一点点来。先从最粗的烦恼贪瞋痴那里开始转,欲望那里开始转,转内心的这些欲望烦恼,慢慢转。但是你明白,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内心烦恼转了,我的境界就能转。转到极处,心没有了妄想分别执着,境界没有一切染污,同归一真法界。正所谓《华严经》里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物格到圆满。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一下,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学》。刚才讲到蕅益大师所说的「物格」是什么样的一个境界,这个境界是用圆教的义理来给我们分析。这里讲到的我法二执都破了,才能够称为物格,这个物格是圆满的格。格什么?格是放下、格除,格除妄想分别执着。当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以后,当然我法二执都破掉了,而能够真正见到宇宙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在这个境界里面能够做到不为物转,你可以随一切众生的心想来示现众生所喜好的形相,来度化他们。正是《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讲到的,应以什么身得度者,他就能现什么身而为说法。
知至是什么讲法?蕅益大师说,「知至者,二空妙观无间断也」。二空就是人空、法空。我法两种执着破了,就证得人空、法空。没破我法二执之前,我们用的是心意识,用自己的意识来分别,然后用第七识来执着,第八识落印象。到现在妙观成就,就是你能够看破宇宙人生都是虚幻、梦幻泡影,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你就能放下了。放下我法二执,就转识成智,这时候就称为知至。这个至是圆满的,它跟致知的致是两个字,这里讲的知至这个至是至高无上的至,圆满的意思。致知的那个致是在修因的阶段,你还没有到圆满,到这里是圆满,智慧、妙观没有间断。
然后下面是讲意诚,「意诚者,由第六识入二空观,则第七识不复执第八识之见分,为内自我法也」。当我们我法二执破了以后,妙观成就。妙观是什么?二空观,人空、法空。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是你知道它相有性空、事有理空。境界是有,但是幻有,实际上是因缘和合、虚妄而生的现相,是念念相续产生的相似相续的现相。这时候你的第六识就转入智慧,这个智慧叫妙观察智。妙观察是观察前面加个妙字,是什么?你观察一切境界、一切万事万物,你知道它是梦幻泡影,它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不会去执着,也不会分别,甚至你不起心动念,这是妙。第六识转了,转成妙观察智;随之第七识也转了,你不再用执着;第八识也转了,你不再用分别,不再用起心动念、妄想。这里讲,第七识不复执第八识之见分。在唯识学里面讲,八识每一识都有见分和相分。第八识的见分是什么?是能起心动念的,相分是所起的这个现相。所以第七识它不再执着能起心动念的这个妄心,当然也不会执着起心动念所现的相分,这是破我执、法执。
底下讲心正,「心正者,由六七二识无我执故,第八识舍赖耶名;由六七二识无法执故,第八识舍异熟名,转成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这里说得很深,要有佛法唯识学的基础,对这一段就比较能够理解了。我们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给大家说明。这里解释正心,当我们的第六识、第七识无我执的时候,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着,这两个识不用,也就是你不分别、不执着,转识成智,一转一切转,这时候第八识也转,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舍赖耶名,就是转阿赖耶识。这个转,具体来讲,当第六、第七识舍掉我执之后,第八识就是阿赖耶识。能、所这两分,从能分别、能执着、能起心动念的那方面来讲,这叫我执;所分别、所执着,起心动念所现的相,这是相分。所以能所二边都舍掉,那么第八识就舍阿赖耶,舍异熟名,异熟是讲因果的意思。为什么要异熟?就所谓的异时而熟、异性而熟、异处而熟。异时是不同的时间才成熟;异性,不同的性质;异处,不同的地点。这是讲的什么?三世因果的成熟,不是一时、一性、一处的成熟,这叫异熟。这是讲的什么?现相,所生的现相。能生的妄心、所生的幻相统统转了,转成什么?庵摩罗识。庵摩罗识是梵文,译成中文的意思叫做白净识,就是指真如本体。这里说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就是讲到的真如本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你回归本性,你转识成智,不再用妄心,你用的是真心。《大学》里面讲的,你的明德完全显明,你的至善完全圆满得到,这心正了。这个心何以为之正?转妄心为真心,这才叫正,妄心就不叫正,真心才叫正。
底下讲,「身修者,第八识既成无漏,则一切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皆无漏也」。这个身修是讲我们的正报,因为第八识已经转了,转识成智,转成无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无漏就是没有烦恼,纯粹是智慧。一转一切转,则一切五阴,五阴是讲有情的众生,色受相行识这叫五阴,像我们人体是五阴身。十二处,这是讲六根和六尘,这是讲物质。除了意根以外,其它都是物质。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是能接触的器官,六尘是所接触的境界。十八界是在十二处(六根和六尘)基础上再加一个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识,叫六识,总共十八界。用简单的话来讲,就是一切物质的、精神的境界,统统转成无漏的、清净的、无烦恼的境界了。那这个身是什么身?法身,这真叫转凡成圣,法身现前,这时候叫身修。
底下说,「家齐国治天下平者,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乃至十方三世圆满清净也」。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讲的依报,依报也圆满。一身清净,这是讲正报。谁的身?我的身,我的身清净以后,就是转识成智了。多身的清净,多身是指一切众生,无量无边一切众生,他们的身也清净了,也跟着我转识成智。这个身不仅包括有情众生的身,也包括无情众生的身。山河大地、一切星球、宇宙万物都清净,乃至十方三世,十方讲空间,无限空间范围当中的众生。众生,叫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你说宇宙里哪一样不是众缘和合而生?就是宇宙万有。三世是讲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统统圆满清净。圆满清净是什么?成佛了。正所谓《华严经》里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一起成佛,当我成佛了,一切众生跟着我一起成佛。
有情众生成佛了,无情众生呢?无情众生我们不叫它成佛,叫它什么?转成一真法界、极乐世界,转成佛净土了。在这个境界里面,有情和无情的众生是一不是二,所谓身土不二。因为所谓身,我们讲的依五蕴之缘而生的现相叫身;所谓土就是一切的万法,是依染净善恶的缘而生起的。这些统统没有,统统转成智慧身、法身。你说不上什么是有情、什么是无情,有情、无情是二,到这个地步是不二境界,你入不二法门。所以极乐世界一切的树木、花鸟、宫殿,包括那里面的有情众生,菩萨、罗汉,全是阿弥佗佛法身,那个境界叫不可思议,圆融一体,叫法性土。这个时候,当然不仅叫家齐国治天下平了,那是宇宙归于法身。
所以《大学》里讲到的,讲到究竟圆满就是圆满成佛。这桩事情难不难?我们听起来太难了,我们这辈子怎么可能达得到?其实这个事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为什么说它可能会难?难是难在你放不下。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这些东西障碍了我们自性的明德,障碍了我们的法身。其实我们本来的面目就是清净法身,具足了明德,毫不比孔子、释迦少一点。只是他们能够放得下妄想分别执着,我们放不下。有妄想,心就不正;有分别,意就不诚;有执着,知就不致了,不能致知。这桩事情需不需要像朱子所说的,我们要穷理,要把知识学问都学到圆满才能实现?不需要。
在历史上,中国唐朝出现了一位六祖惠能大师,禅宗第六代祖师。这位祖师他没有知识,大字不认识一个,没有文化,我们现在讲是文盲。可是他何以能够做祖师?他的功夫就在于能放下。他在五祖弘忍大师那里听法,听《金刚经》听了半部,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一下子全部放下了,不再分别执着,也不再起心动念,他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当下就圆满,他成佛了。他的真心现前,禅宗叫明心见性,儒家讲叫明明德、止于至善,他做到了。五祖忍和尚跟他做证明,因为六祖惠能大师说了一个报告,他明白之后向五祖报告自己的体会,说了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是想不到,哪里想到,原来自性本来是清净。这里讲的十方三世圆满清净,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自性本来没有生灭,而且人人本来具足的,释迦牟尼佛具足,孔子具足,六祖惠能大师具足,我们在座每一位都具足,没有丝毫欠缺,大家是平等的。而且自性本不动摇,动摇的是什么?是妄心在动摇,起心动念是妄念。自性里面本来无一物,哪有什么动摇?它虽然本来无一物,它自己空寂没有现象,没有任何的形相,但是它能生万法,它的作用是现出宇宙一切现象,它是宇宙的本体。五祖听到六祖的这个汇报,就给他鉴定,告诉他,识得心,即是天人师、佛,即是大丈夫。他做到了。
他做到了,我们能不能做到?一样能!跟六祖惠能大师完全相反、完全不一样的示现,是释迦牟尼佛,六祖大师是没有知识,释迦牟尼佛,他像朱子说的,穷理,他要学,推广自己的知识。所以他十九岁出家,到各个宗教、各个学派那些大德那里求学。他很聪明,又很好学,而且加上他是太子出身,大家见到他肯定是乐意教导,很快他就把各宗各派的这些知识技能都学到手了。可是他发现,所学到的东西如果不放下,反而成了所知障。所以他没办法解决生死大事,没有办法真正能够完全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因为什么?他有所知,就有所不知,这叫所知障。所以释迦牟尼佛干脆到恒河边上找一棵大树,后来叫菩提树,在树下打坐,把生平所学的统统放下。他十九岁出家,到三十岁悟道。学了十二年,那真的叫知识渊博,可是到最后,他全部放下,入更深的禅定。在这个境界里面,妄想分别执着统统脱落,这时候他就大彻大悟,悟了以后说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
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翻译成中文的有八十卷,再加四十卷,分量很大。所说的义理,跟六祖惠能大师大彻大悟之后说的那五句话,完全是相同的。六祖和世尊两个人的境界平等,都是成佛的境界,可是示现完全不同,一个是有知识,穷理,一个是一点知识都没有。证明什么?要真正做到明明德、止至善,这桩事情跟你学和不学没有关系,你只要能放下就行。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证得清净法身。这里讲到的物也格了,知也致了,意也诚了,心也正了,身也修了,家也齐了,国也治了,天下也平了,统统得到。所以关键是我们肯放下。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必须要给他讲道理,因为不讲道理,他不肯放下。要知道,给你讲道理的目的是让你放下,不是让你执着在这个道理上,那你又增加执着,反而离道愈来愈远,那明明德这生就没指望。所以讲道理,讲明宇宙人生真相,这是格物的意思。但是明白以后,关键你肯放下。所以格物既包括看破,又包括放下。蕅益大师讲,着重在看破,所谓唯心识观。印光大师和王阳明先生所说的格物着重在放下,放下什么?你的烦恼、妄想分别执着,「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这两种说法是一不是二,看破和放下,看破帮助放下,放下也能帮助看破,相辅相成。所以下手处就是格物,就是致知。
这里我们就把第一大段,蕅益大师给我们指示出的性修旨趣,讲解圆满了。这一段关键是让我们明了,每个人自性本具明德,而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一不是三,不是三纲,而是一纲。大学之道就在明其明德。自己跟众生是一体,自己明明德了,众生也跟着明明德。这就是亲民,这就是止于至善。下手处最重要的,格物致知。我们现在这个阶段,格物从哪格起?格掉我们的欲望,格掉我们贪瞋痴慢的烦恼,先从这下手。明理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这样才能够恢复我们自性的良知、智慧,而能够真正达到诚意正心。这就是修身,身修了,家齐、国治、天下平是水到渠成。
第二大段,蕅益大师判成「详示妙修次第」,这是给我们详细的开示妙修次第。前面着重在性德上讲,这里着重在修德上讲。修德就是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的次第,分成三个段落。第一,「的示格物,须从本格」;第二,「详示诚意,必先致知」;第三,「更示修齐治平,必有次第」。我们一段一段的来学习。
第一段「的示格物,须从本格」,这个经文不长,只有两节,是告诉我们格物的功夫要从根本下手。根本是什么?就是物之本是什么,这个物,《大学》里面讲到的,包括身、家、国、天下。什么是本?身是本,家国天下是末。要知道物之本末,你就懂得修行之事有终始、有先后,这是近道。物之本是身,所以要以修身为本。
相关文章
上面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大学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4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