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原文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⑴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⑵有如此,恨我总角⑶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⑷,目所未睹辄谓无。

周汉故都⑸亦岂远,安得尺箠⑹驱群胡。

译文翻译

洛阳牡丹的直径能达到一尺,鄜畴牡丹能长到一丈多高。

人世间有这么美好的事物,可遗憾的是我年少时住在江南却不曾看到。

世俗之人苦于心地狭窄,没看到的事物就认为根本没有。

我们的故都就在左近,何时能够操起长鞭将胡人赶跑,重铸我大汉江山!

注释解释

⑴鄜畤(fū zhì):秦文公祭祀白帝处,在今陕西富平县,汉属左冯翊,为长安“三辅”所辖,诗中借指长安一带之地。唐宋时代,长安、洛阳牡丹极盛。

⑵尤物:本指特别出色的人物。此指牡丹。

⑶总角:古代未成年的男女,将头发总聚起来束成两个角,堆于头顶左右两端。后用总角代指孩童时代。

⑷局促:见识狭窄。

⑸周汉故都:指长安、洛阳。

⑹尺箠(chui):一尺长的马鞭。

创作背景

《赏小园牡丹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颔联落笔中原,赞美洛阳、长安牡丹天下第一,可惜自己无缘亲睹,其向往之情溢于言表。颈联,表面是指斥俗人,实是抨击当局。尾联点明作者心中所感,托出诗人抗金之志。这首诗全篇结构首尾圆合,意脉连贯,气势奔放直下。

《赏小园牡丹有感》写于嘉定二年(1209年)的晚春,时陆游八十五岁,距他逝世还不到一年。陆游赏小园牡丹联想到洛阳、长安牡丹的盛况,感叹这两处失地不能收复而写了下这首诗。

诗文赏析

《赏小园牡丹有感》并不为题目所拘去写“小园牡丹”,而是从“赏”花“有感”生发开去,写到远处。前四句,叙事。唐宋时代,长安、洛阳牡丹极盛。《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有高到“丈余”的牡丹,并不奇怪。洛阳的千叶牡丹,花面“大可径尺”,超过“姚黄”、“魏紫”等名种,也见于花谱。诗中起二句是实写,并非夸张,但能抓住要领,突出特点,使人感到长安、洛阳的可羡。“世问尤物”句,承前两句作总评;“恨我”句以少年居住江东吴越之地,不能见到两地名花为恨作转接,以补足赞叹、向往之情,并落脚到诗人自身,把写花与写诗人的生活和感想联系起来,使诗篇不成为脱离自身的单纯咏物之作。这两句以转带结,也写得非常道健,使劲气保持不懈。

后四句议论。开头两句说有些人因为见识的“局促”狭隘,往往对自己眼睛没有见到的就否认其存在的可能,有如《庄子·秋水》所说的:“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这两句,从赏花的感想引起,从平时生活中得出一条经验,富有哲理意味。着一“苦”字,一“辄”字,可见出无限的感慨。来自生活实际,从作品形象生发,又渗透作者的深厚感情,这样的议论笔墨,既能益人之知,又能动人之情。

结束两句,以“周汉故都”点明长安、洛阳两地的历史地位,以不能扬鞭执笔驱除敌人表明两地还在被占之中;“亦岂远”,愤恨当权派软弱无能、不能收复并不很远的失地。这两句点明“有感”的中心思想,是又一层的议论,这层议论,表现出诗人的一贯的理想愿望,带着他的更深的感慨,为全诗留下最沉痛、最激昂的尾声,又呼应赏花,呼应开头两句。

陆游诗虽气势奔放直下,却都有回斡之力,所以雄迈而不嫌直致,倾泻而终趋沉厚。

相关文章

打一城市:东邻在水各一方(谜面)

春深三首

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洛阳牡丹图

入玉山七里头

上面是“赏小园牡丹有感”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陆游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33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