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春节作文(一):

  盼星星,盼月亮,最终盼来了春节。今年的春节,我这个“吃货”吃到了不少美食,大饱口福。当然要把这些吃过的美食细细盘点一番啊!

  老车记麻辣香锅

  第一站——大上海美食城。到了郑州,如果不去大上海美食城,那可等于白去了一趟。那里汇聚了各地美食:顶呱呱牛蛙、重庆小火锅、旋转寿司、韩国料理……应有尽有。我们最终选择了郑州特色美食——老车记麻辣香锅。它被称为是“炒着吃的火锅”。就是将羊肉片、培根卷、鱼丸、腰花、大虾、豆腐皮、油麦菜等加入密料在砂锅里炒制。菜上来,哇!里面放的辣椒足足占了三分之一,盖在菜上,似一片火海,看着它特有食欲。我迫不及待地夹了一个鱼丸,放入口中,真是鲜香麻辣,令人浑身舒畅,真实太好吃了!不一会儿,我就被辣的浑身冒汗,嘴唇上下跳动,像在跳骑马舞。尽管如此,我还是抵制不了美食的诱惑,边吃边叫唤,怎一个“爽”字了得。

  开封灌汤包

  第二站——开封鼓楼夜市。回老家开封过年,当然要去鼓楼夜市的小吃转一转。虽然是春节,但那里依然人流如织,熙熙攘攘。人们边逛边吃着那里的各种小吃。黄焖鱼、杏仁茶、灌汤包……我们要了两笼灌汤包,它洁白如景德镇的细瓷,形状如一朵白菊花,我轻轻的用筷子夹起来咬一口,浓香的汤汁便沾满嘴唇,香味扑鼻,直入脏腑。

  必胜客披萨

  回老家返程的路上,因为高速免费,我们顺道又去了趟许昌,饥肠辘辘的我们决定去品尝一下西餐——必胜客披萨。点完餐后不一会儿,服务员叔叔就端着热气腾腾的水果披萨饼上来了。我定睛一看,披萨饼上有哈密瓜、菠萝、黄桃等水果,混合着芝士酱与白色的奶酪,色彩艳丽,让我有点不舍得吃它了。我细心的拿起刀叉,切下一块放入口中,滑溜溜的,十分爽口,回味无穷。再咬一口,微微蓬松的面饼异常有嚼劲,真好吃!吃完披萨,再喝一口热热的爆珠奶茶,心里便十分温暖,驱走了冬日的寒冷与雾霾,这感觉无与伦比。

  盘点春节美食,我吃到的当然不只这些了,奶奶包的饺子,爷爷做的蒸碗,姥娘姥爷做的红烧肉、皮冻……这个春节,我是遍尝各色美食,我的味蕾独享一场饕餮盛宴。我的舌尖上的春节过得不错吧!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二):

  说起节日,总会想起浓浓的仪式感和家人团聚的喜气洋洋。若是要评选小孩子最喜欢的节日,我想无一例外都喜欢春节吧?讲起春节,我最喜欢的还是吃。

  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年货了。到了年根,就更忙得不可开交了。

  俗话说: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我们家过年也是如此,其中二十五是我最喜欢的一天,要开始着手准备炸货了,什么炸松肉、炸藕盒、炸丸子,应有尽有。切得一指厚后的肉条,裹满了洁白的面糊,鲜红色瞬间被白色包裹。用筷子轻轻夹起,滴答着蛋清被放入翻滚的热油怀抱中。一时间,油锅里绽开了一朵朵热情的小黄花,又像是无数个趵突泉被搬到了油锅中。伴随着刺啦刺啦的响声,阵阵香味飘散开,让人吸进去就不舍得再呼出来。

  随着年三十的走近,这习俗和礼仪也多了起来,家家户户总是忙得不可开交,送祝福、给老人磕头、走亲访友……这些看似繁琐的礼仪,承载的却是一份亲情。看看街上一盏盏的红灯笼,望着门上一对对的春联,年的气氛渐渐热闹起来了。

  除夕那天,厨房里成了奶奶和妈妈的战场,也成了最有意思的地方。一把快刀和手掌的配合,是她们几十年练就的一身绝技。厨房里刀尖碰到菜板的刹那间,一片片不足三毫米厚的山药片和土豆片就整齐地码放在菜板上了。一阵阵细细碎碎的剁肉声过后,肉蓉、虾蓉、鱼蓉就晶莹透亮地聚成一团了。用筷子挑起一点,抹在手背上,一点沁凉柔柔地吻着肌肤,再轻轻揉开,已经找不到一丝丝的肉粒了。我明白,它们立刻就要变成我最喜欢的虾滑、四喜丸子、鲜虾云吞了。

  退出厨房的刀光剑影,再去窗外看看吧。整个小区的灯光全部亮起,光的颜色仿佛都变暖了,伫立在窗口,看到单元门口摇曳的大红灯笼,看到其他人家映在窗口的影子,看到热气升腾从一家人面前飘向房顶,一个人夹起饺子细心翼翼地放进了对面老人的碗中……这一双长长的筷子,夹起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是亲情,是孝道,是中国人过节的一份情怀……

  桌前早已摆上了七八道大菜。看着栗子炖鸡的酱深色,闻着四喜丸子的诱人香气,吃着凉拌牛肚的爽口酸辣,品着虾滑的细嫩鲜甜,望着一家人红扑扑、喜气洋洋的笑脸,听着玻璃杯碰在一齐的叮当声如一阵欢笑,我想人间仙境也不如这一桌儿啊——东奔西走又一年,辛勤劳作的一家人多么幸福美满啊!

  “饺子来喽!”奶奶迈着碎步,满面红光地端着两大盘饺子放在桌上。饺子的香气混杂着蒸腾的热气,一同钻进鼻子,勾引着馋虫。饺子鼓鼓的,像一只只白白胖胖的小猪,轻轻咬破韧性的饺子皮,里面醇香的汤汁和有嚼劲的肉一齐迸入口中,饺子的香气溢满了整个口腔。

  窗外绚烂的烟花和噼啪作响的鞭炮声,编织着暖融融的气氛,夜色更浓稠了……

  年,在小孩子心里就是好吃的,因为美食中承载的是一份仪式感。吃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三):

  新春佳节,伴着鞭炮声,我走进了大酒店,心境是那样紧张。过了一会儿,我们本应坐电梯,可电梯太拥挤了,所以我们二话不说,踏着轻快的脚步,直奔楼梯。走到包厢,我立即把东西放下,飞快地坐到了座位上,看到大家的笑脸,像一个个温暖的小太陽,我也笑了。

  大家一齐坐到了座位上,就开始吃饭了。餐桌上的东西五彩缤纷,十分诱人。突然我眼前一亮,发现了喜欢吃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是金灿灿、裹着黄色外衣的酥条。我就去看看有没有人移转盘,可是有人移转盘,他把酥条夹走了,所以我就只能吃一吃美味的大螃蟹。

  我吃了香香的鸭舌,可是我有点奇怪,为什么这鸭舌不是软的而是硬的呢?我就问别人,可是别人也说不明白。于是我又吃了清蒸大虾,感觉太好吃了,就像快要飞起来!我又吃了一只大虾,可是这只比那只还要嫩。哇,更好吃呀!我觉得我似乎长了一对翅膀。我又问别人这是为什么呢?有一个人说这两只虾不是一个品种的。这下我明白是为什么了。

  然后我开始吃椰果拼盘,就在这时,寿星出现了。她拿着动物奶油蛋糕,上层是清甜的芒果,下层是臭臭的榴莲。我觉得有一点不好,为什么大的那层是榴莲,小的那层是芒果?原先一大群人都爱那臭臭的榴莲啊!这下我明白大的那一层为什么是榴莲了。我说我要吃芒果那一层的。过了一会儿,一盘新鲜的芒果蛋糕切起来了。寿星说她要吃榴莲蛋糕,就把蛋糕给了她弟弟,但她弟弟也说要吃榴莲蛋糕。刚好,我要吃芒果蛋糕,他们就让我拿去。

  我吃了一口,真好吃!甜甜的十分细腻!今日真是愉快的一天!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四):

  在我看来,年味是凝结在舌尖上的,一年又一年,我们就在这样的年味中,慢慢长大了。

  “进了腊月门,就是过年”老话虽是这么说,但在此刻,过年的热闹喧腾,似乎是从小年开始的。在小年这个春节的盛大开始中,饺子第一次揭开了她的面纱。[由Www.整理]

  饺子永远是过年餐桌上最重要的主角。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无论这一年过得怎样,春节的饺子永远是一家人的年终盛宴。“舒服可是躺着,好吃可是饺子。”饺子美味,饺子馅更是变化多端,令人多吃不厌。

  在我的老家,饺子馅总是经典的韭菜猪肉馅。韭菜是新下的,鲜嫩多汁,刚买来摘来的韭菜更是青翠欲滴。一家人围坐在一齐,地上铺着几张报纸,一齐摘韭菜,年味与家的味道就在那里,慢慢升华。猪肉最好是手切的,能够一粒粒清晰地嚼到,最好有些肥肉,猪肉的肥而不腻与韭菜的鲜辣融合在一齐,正是对年味的最完美诠释。

  韭菜猪肉饺子本是最佳组合,可年三十晚上子时要吃的饺子却是素馅。老一辈人说这象征着来年朴素平淡、平平安安。我对这种说法不太相信,但素馅饺子的确也别有一番风味。

  把胡萝卜、粉条、豆腐切碎,摊一个蛋饼切成小块,有时加些木耳,素饺子馅基本上脱不了“这一套”,但就是这几味简单的食材,却能调出美味的馅儿。素馅没有了肉馅的那种浓烈的肉滋味,多了一股清淡的感觉,也能够对春节期间的大鱼大肉起到一个很好的调节作用。可是令我疑惑的是,有时素馅里也加些海米虾仁,这还叫素馅吗——也许素馅只是人们的一种对完美生活的寄托与尝鲜的满足罢了。

  饺子皮也颇有讲究。必须要用死面的那是必须的,放了酵母就变成煮包子了。这几年新出了一种“饺子粉”,据说是专门用来做面皮用的,其实味道嚼劲与一般的饺子皮没什么差异。擀面皮真是门手艺,擀面皮讲究中间厚,边上薄。要想擀得又快又好,挺不容易。此刻,肉店里有卖机器压的饺子皮,两片皮之间扑上点面粉,显得死气沉沉,口感也一般。

  每当吃完饺子,总要喝上一碗煮饺子的清汤,说是“原汤化原食”。其实抛开营养不讲,清汤的味道品相还是不错的:清汤的色泽是有着谷物气息的淡黄色,味道既有一种饺子皮的清淡,也有露馅饺子肉馅的鲜美——所以煮饺子时,露馅饺子还是必不可少的呢!喝下一碗汤,感到周身热乎乎的,寒冷驱散殆尽,也冲淡了刚才吃饺子的咸味。

  在吃饺子时,总少不了几个翠绿色的身影,那就是腊八蒜。吃一口饺子咬一口腊八蒜,感觉那种辣味在鲜味里散开的感觉,缓解了肉饺子的油腻以及腊八蒜的辛辣,可谓是两全其美!米醋、绵白糖、大粒蒜,把它们种在玻璃瓶子里(原先是用瓷罐子以及玻璃罐子的),小年时便可收获一瓶翠绿腊八蒜。今年我家的腊八蒜是翠绿色的,可醋却成了草绿色,没到达老舍先生“色味双美”的标准啊。

  说到小年,似乎还有一种沉寂已久的习俗:祭灶、吃关东糖。在济南城区里,祭灶的习俗早已无影无踪,关东糖、糖瓜也越来越少。可是我今年有幸寻觅到了杆状的关东糖。关东糖很脆、很酥,有时咬一口还会迸溅出许多渣渣,可是那甜味是沁人心脾的,与厨房里柔弱无骨的绵白糖是没法比的,多了一层过年的香气,让人很是舒畅。

  我在福建吃过一回白年糕:味道虽不错,可口感是单一至极,好像在咬糯米团子。山东的黄米年糕就不一样了。原材料是黄糯米面,和面时直接把洗净的大枣整颗放进去,正好随着和面被绞碎一部分,进到黄米面里面,捏成窝窝头状,上锅蒸熟。吃黄米年糕时,离大枣越近,枣味越浓,还要时刻提防着,别被枣核咯了牙,多么趣味!

  说到年糕,就不能不说豆包了。豆包讲究心里美,其实也是馅料的重要性。做豆包前一天晚上要把大红枣以及红小豆放糖放水,煮沸了再焖。第二天上午馅料已焖得差不多,甜糯软香,直接吃更是美味无比,即刻用发面包了放进蒸笼里,还要一同做些馒头。蒸出来的豆包外表普通,里面却是红彤彤的,煞是好看、煞是美味。

  最终要介绍的,也是我最为喜爱的,就是酥锅了。酥锅这手艺,我的亲人里仅有我姑姑有,而奇怪的是我奶奶却不会。酥锅之做法,我也不清楚,大概就是把喜欢的食物煮熟了加某种香料炖吧。最终收了汁,放凉以后,每种食物既保存了些许原味,也有一种互相联通的不可名状的香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酥锅凉了才好吃,可地冻天寒的,不免令人不太适意,也是春节美食中的特色一员了。我们小区来了个卖酥锅的,掀开锅盖,冒出的竟是阵阵热气,这算什么酥锅!他那酥锅还有哩啦的汤水,味道一般,竟然还有人买!于是我便决定再也不吃他家的了。

  酥锅有酥白菜酥豆腐酥鱼酥鸡酥豆角酥海带酥肉酥口蘑酥木耳等等,什么都能够往里放,我最爱的是酥海带。

  过年,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盛大节日,也是亿万中国人的心灵寄托。我衷心期望这些美食,凝固成舌尖上的年味,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一年又一年期盼下去。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五):

  舌尖上的年味,舌尖上的家。老家的年味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味道,在位于中国浙江省东部的安吉,正上演着舌尖上的年味。

  (一)年糕

  腊月一到,挨家挨户开始了上演打年糕的戏码。

  妇女们将早早泡好的糯米洗净,放入锅灶中烹煮。几个年轻力壮的汉子排着队打年糕。只听叫唤声“出锅了!”妇女们将煮熟的糯米放入石臼。一个壮士立马抡起木槌,捶向石臼中的糯米,旁边有一人需要配合的翻动糯米团。你一锤,我一翻,如此默契,如此和谐。

  大约十分钟后,一颗颗糯米粗糙小子在木槌的造化下,构成了一个个俊俏的白面书生。光滑的糯米团从石臼中被请上了案板上,下头的活就要交给有着二十年经验的教师傅了,只见他双手不停地搓,揉,按,面团好像和他很投缘,乖乖地随他折腾。等到圆鼓鼓的面团化身成长长的条子,只见他拿着一根细细的白线,用力拉紧后,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块糯米团拉成了几块大小长度,宽度一模一样的年糕。

  流水线似的工序还没有完结,最终的画龙点睛之笔就要交给我了。我拿起刻有福字的印章,沾上红水(可食用的)轻轻地印在年糕上,阳光下,洁白的年糕镶着鲜艳的福字,寓意来年日日高。

  大人们憧憬着来年的完美愿望。馋嘴的我却一手抓起一块没有成形热气腾腾的年糕,往芝麻糖碗了重重的沾了一下,急切切地放入口中。小嘴巴包着年糕,用力地咀嚼着。年糕的韧劲有道,芝麻的唇齿留香,好吃的让我无法启齿。

  大年初一,年糕就粉墨登场了。炒年糕,汤年糕,煎年糕……但这些并不能抓住我的味蕾。我的最爱——炜年糕。生起熊熊烈火,去大缸里取几根自家打的年糕,洗净,擦干,放入火炉中,年糕开始了它独特的处子秀。竹排霹雳啪啦的作响,大火中的年糕脱去了白面书生的模样,摇身变成了黑脸大汉。掰开烤好的年糕,外焦里嫩,再沾上细腻的白砂糖。咀嚼,品味,绵滑的年糕久久在口腔打转,似乎不舍下肚。

  焦糯的年糕味,伴着淡淡的柴火味,和着浓浓的幸福味,新年开始了。

  (二)饺子

  饺子,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常胜将军,也是代表年味的花旦。

  北方人和南方人同样对饺子情有独钟。可是,南方的饺子区别与北方饺子的是——饺子馅儿。北方的饺子馅儿重口味儿,酸菜馅儿,茴香馅儿等等,他们比较重视味道。而南方人就比较重视饺子馅儿的寓意和营养,一般都会比较清淡。南方人不像北方人那样会和面,大多是从市场买来现成的饺子皮,所以他们把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饺子馅儿中了。

  在安吉,挨家挨户有着不一样的口味。各种各样的饺子馅儿也有着不一样的寓意。我们家的香菇馅儿代表着鼓财;你们家的芹菜馅儿,有着勤财的寓意;还有白菜馅儿的,寓意百财。过年时节,天寒地冻,当时的时令蔬菜非荠菜莫属。冒着寒冬腊月,荠菜早已吐露出绿色的小芽儿,叶片有毛,上头呈十字花冠。从根部剪下,洗净。挑几颗冬笋,切碎,和荠菜肉末一同进入南方人冬季最爱——芥菜冬笋饺里。

  荠菜冬笋饺有着集财的寓意,寓意来年财运滚滚到我家。大年三十,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是被老杭州人称作“子时”也叫“好、交子”所以饺子就演变而来。

  煮饺子也是个技术活。生火,煮水。直到水咕噜咕噜冒泡泡时才能请我们的主角——荠菜冬笋饺下锅。饺子以婀娜的姿势进入这个大舞台。旋转,悦动,翻腾,舞动。饺子的“纱裙”变得透明清亮。饺子,也开始她的魅力人生……

  (三)笋宴

  安吉素有“中国竹乡”的美誉,笋宴在年味十足的节日是必不可少的。

  笋宴是否丰盛,需要集聚了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今年是大年,那笋的产量会大大减少。大家会很自觉地不去采挖嫩笋,只是在竹子的最底部,挖几颗小笋来解解馋,因为要保证竹子能够有产量的成长;如果今年是小年,那我们就有口福了。各种笋,各种口味,都能让你一饱口福。

  笋宴的品头在于品种繁多,开胃消食,老少皆宜。

  冷盘有五香笋丝青豆,原味手剥嫩笋,麻辣惊雷笋,多味毛笋干。小品后,让你打开味蕾,就要大开吃戒了。

  油焖春笋,油光滑亮,鲜艳欲滴,浓浓的酱油汁裹着糖味,伴着新鲜的笋香,美妙的诠释了笋的意境。

  腌笃鲜,是冬季里最有代表性的菜肴。春笋被剥去厚厚的外壳,冷水中浸泡20分钟,这样能够锁住它雪白的肌肤,真是一个美白的好法子。腌肉是入冬后就备好的,这时候就有用武之地了。三层的五花肉放入温水中洗净,去污,倒入砂锅中。笋要滚刀切,确保味道能深入骨髓。好菜是需要慢慢地炖出来的。滚开10分钟后,小火慢慢的炖着,腌肉的香味已经弥漫了整个屋子,肉的油腻早已被笋狠狠地吸走了,即是对手又是伙伴。保存了笋的原汁原味,又混入了肉的香气,真是极其融洽的伴侣。

  爆炒二冬,即是冬笋和冬腌菜,咸淡适中的味道,嘎巴嘎巴脆的口感,也是下饭的好选择。

  清炒笋衣,红烧笋头,蘑菇笋片汤……只要是你想得到的做法,那里应有尽有。所谓笋宴即是家宴,笋家族的外姓的,本性的,全部应邀而聚,欢庆一堂。

  年味是过年能够彰显春节气息、氛围的万千气象;年味是人们表达内心欢愉、祥和的特殊的节气味儿。我们所能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品到的都能留存在自我的记忆中。

  舌尖上的安吉,舌尖上的年味,让我记忆犹新。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六):

  小时候,外婆总是在过年前说一句话:小孩子望过年,大人们望种田。对于我来说,儿时的春节都是一些萦绕在舌尖的记忆。年,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美味的。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我们的小嘴就不曾闲过。“二十三,祭灶官”。这天,用米粉做的送灶粑粑,香气会驱走整个冬日的寒意。

  “二十五,磨豆腐”。这天不但能够喝到香甜可口的豆浆,母亲还会抽空在煮豆浆时捞几张豆腐皮出来,晚饭时和小葱芝麻一拌,最下饭可是了。

  再之后的这两天,好吃的会更多。首先,外公会去杀年猪的人家割肉,遇到亲戚家杀猪,我还能够跟着蹭顿“杀猪饭”吃,这样的宴席,主人家是不会吝惜猪肉的,上桌的菜都是大盘大碗,极其解馋。如果没有吃过瘾也没关系,母亲正在家里杀鸡呢!每当此时,母亲会将鸡杂用大酱炒了再和泡好的黄豆一齐煨制,鸡杂黄豆甭提有多香!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会飘出炸圆子的香味。往日到处玩闹的孩子,这天都一下不见了踪影,他们都在自家的锅台旁围着呢,第一锅圆子都要炸得透透的,锅台旁的小馋猫都等着吃呢!这天,外婆怕我油炸的东西吃多了伤了脾胃,会在锅塘里事先放两个红薯,就着柴火烤熟,这样的烤红薯最解油腻。

  炸圆子的香味还在嘴角边萦绕时,转眼就到了年三十。除夕夜的年饭,吃的那就更多了。当然,这桌年夜饭,也有不给动筷子的,那时的条件不是很好,有些食材仅有过年时才会准备,像“年鱼”和“鸭胗”。这些菜烧好后,平时是不端出来的。即使年夜饭时,它们的出场也只是为了做做样貌。外婆说,这样的菜是拿来招呼客人的。记得那年,母亲带我和弟弟去亲戚家拜年,吃饭时,六岁的弟弟看着眼前的咸鸭胗口水直流,最终实在忍不住了,伸筷子夹了几次,在回家的路上,母亲狠狠的批评了弟弟。之后,长大了才明白其中缘由。

  大年初一,孩子们都有一个固定的节目——拜年。我们会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挨家挨户的拜年。拜年会得到一些好吃的,几颗糖、一把瓜子都会让我们心满意足。一上午跑下来,我们总是会嫌衣服口袋小。于是正月里,我们会有吃不完的零食,那些好看的糖纸都会被夹在书本里珍藏着。

  元宵节那香糯的汤圆下了肚后,年味就慢慢淡了起来。外婆会笑着对我们说:“小舌头也要休息咯!”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经常咂摸着小嘴,回味那舌尖上萦绕的浓浓年味。每每想起,依然香甜依旧。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七):

  有人说,年味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是天空五彩滨纷的烟花,也有人说年味是车站码头拥挤的.嘈杂声,是游子匆匆赶路的脚步声,还有人说年味是长辈对晚辈宠爱的钱压钱……,我在看来,年味还是凝结在人们舌尖上的美味佳肴。无论是大年三十的团圆,还是以后的走亲访友,都离不开一个“吃”字,过年是一场场饭局的大串联。

  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差,平时省吃俭用,一年下来,难得吃会儿肉,但到了春节,父母总要张罗一桌像样的菜犒劳全家,鸡鸭鱼肉,还算丰盛。但那时,毕竟家里穷,这桌菜是不能全吃完的,得留下相当一部分用作招待从即将来访的亲朋好友。譬如那条身兼“年年有余”祈望的“年鱼”是不能动的,那时期“年鱼”又称作“看鱼”,顾名思义只看不动,若有不懂此规矩的小孩冷不防挖下一块,主人便将“看鱼”翻个面,第二天端上桌来,客人看到的还是一条整鱼。这是吃的技巧问题,也是一个时代喜庆时期里包含的酸涩和无奈。

  现今条件好了,大鱼大肉已成了人们桌上的家常菜,舌尖上的味蕾也开始刁钻了,时不时要换口味,先前过年时用的有些菜便从餐桌上消失了,“高梁肉”就是其中之一,一小块肥肉,外面粘上头粉,放在油里炸过,黄灿灿,香喷喷的,一口下去,滋滋冒油,但如今桌上已基本看不到了,人们已将它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种精致的菜肴,基本上跟饭店同步而不是以往的“家常便饭”了,甚至还有鲍鱼龙虾之类的,颇有“高大上”的气势。

  时下的饭局真有点让人应接不暇,不仅仅亲戚之间要设饭局,朋友同学也要设饭局,生意场上的合作伙伴也要设饭局,同事之间也少不了设饭局。问题是每个人仅有一张嘴,不能分身,顾此失彼的事经常发生,于是,一家人分队赶赴饭局,派代表出席宴会已成常事。有时,为了应付扎堆的饭局,有人不得不赶场子,同是一餐饭,要赶二个甚至三个饭局,在不一样地点错时完成。

  过多的饭局,“吃”成了人们的心理负担。当然,困难总比办法多。热情、富裕、好客的家乡人已对过年宴请作了改革,他们把传统的年后请客提前到年前进行,无影中拉长了过年的时间,让请吃与吃请变得从容不迫。时间走进腊月,人们就开始打电话约请,摆酒设宴,忙得不亦乐乎,这不,腊月才过一半,前两个周末我都是在亲戚的酒桌上度过,且剩下的周末日程也早已排满。

  家乡人不仅仅在时间上对过年饭局进行颠覆,在宴请的方法方式上也作了探索。人们已把请客的地点从家里转移到饭店,张嘴就来,省时省力,如果保留在家设宴,常请个一条龙服务的厨师,厨师不仅仅负责烹饪,并且还有带着锅碗标盆,甚至是桌椅板凳,东家无须操劳,任务仅有一个,劝客人吃好喝好。

  年是吃出来的,难以想象没有吃的年怎样过,过去、此刻、将来,吃是过年永恒的主题曲。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八):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在这天用团聚和美食犒劳辛苦工作一年的自我。在这天,家家户户都洋溢着美食的香味。

  在春节那天,每户人家都是要吃糕的,糕谐音“高”,并且是蒸出来的,所以象征着蒸蒸日上。蒸糕是把面粉和水一齐搅拌成不干不湿状后,上笼先给它蒸个澡,约20多分钟,有股甜甜的味道就会弥漫开来。

  没过一会儿,糕就从热腾腾的笼里被爷爷细心翼翼地拎到了盘里,蒸完澡的它肤色由土黄变成了金黄。在吃糕前是要裁糕(就是揉成糕团)的,那样蒸出来的糕才香糯可口。我的爷爷先将一盆“溃不成军”的糕粒反复揉捏,将它合成一块大糕。爷爷仿佛跟糕有仇似的,撸起袖子,手上抹了油,先摁了三下、又翻了个面、再压一下,周而复始,吓得那糕魂飞魄散,一下也不敢动。

  经过一番较量后,一个椭圆形的大团子呈此刻眼前,顿时变得有光泽,拿筷子戳一戳,它已经如橡皮泥那般富有弹性了。吃饭时用肉汤泡着糕,肉汤的肉味使原本无味的糕有了一层肉香,而糕也能够使肉汤不那么油腻,咬上一口,唇齿留香,可谓是两全其美、绝佳之配。

  吃年夜饭时,自然少不了饺子,把面团揉成面皮儿,拿事先已经准备好的韭菜鸡蛋馅往上一撒、一掬、一捏,一个如银元宝似的饺子就横空出世了。刚出生的饺子白白嫩嫩的,和小娃娃一模一样。等兄弟姐妹们都到齐了,就都调皮地吵着去游泳。于是,妈妈把它们放进了“游泳池”里,怕水太冷,还浇了油、点了火,饺子们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快活极了。等它们都玩够了,妈妈就把它们捞出来,晾在盘子上,让它们也享受享受日光浴。可是不一会儿它们就又闲不住了,想看看我们肚子里的异域风情,我们自然是让它们如愿以偿,还为它们介绍了几位朋友——腊八蒜,和它们一齐去观光旅游。下肚的蒜和饺子在嘴里留下了一股十分清香而又微辣的味道,令我欲罢不能,大饱了口福。

  春节,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顿饭菜、一次亲朋好友的相聚、一声声过年好的问候……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对完美愿景不停努力,不停奋斗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安居乐业、繁荣昌盛的见证。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九):

  每逢过年,家家都会做上几道本地的年俗小吃来解馋,今日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送灶粑粑”。

  “送灶粑粑”原是祭祀灶神的,为保佑新的一年粮食丰收,一家平安。随着人们精神礼貌的提高,大家已不再相信有神的存在,“送灶粑粑”也就变成了一道特色年俗小吃,不再作为祭祀的供品。

  我奶奶做的“送灶粑粑”犹为讲究,先是将事先洗净的黄芯菜和豆干切成碎末,与肉泥和各种调味料一齐蒸熟后拿出,晾凉做成馅,放在一旁备用;然后把灿米与糯米按7:3的比例混合,洗净后晾干,磨成米粉;再把米粉加热水和制成面团,分剂后,把面团摊开,将准备好的馅放入中间包起来,一个“送灶粑粑”就做成了。将“送灶粑粑”放入锅内小火煎熟,贴锅的一面色泽金黄,脆而不焦,酥香味美;不贴锅的一面光滑油润,软而不黏。

  我奶奶做的“送灶粑粑”的味道独具一格,黄芯菜、豆干与肉的搭配使其没有了肉的油腻,而肉中又包含了豆干的豆香和黄芯菜的清爽,轻轻咬一口,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送灶粑粑”是我奶奶拿手的年俗小吃,也是我的最爱。我每年回老家不仅仅是为了见奶奶一面,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舌尖上的年味——“送灶粑粑”。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十):

  丰年瑞雪宴华夏,新年良宵乐纪元。时光转瞬即逝,我们迎来了一个热闹的节日——春节。俗话说:“每逢佳节胖三斤。”大部分同学会不会深有同感呢?春节到了,可能小肚子也会随之到来。

  话说,春节里的美食还真不少。

  奶奶的私房水饺可不能忘:奶奶的水饺,面皮色如白玉,有鼓鼓的小肚子,用筷子把它“拦腰截断”,里头令人垂涎欲滴的鲜美汤汁便流了出来,饺子馅儿是猪肉和时令蔬菜。美美地吃上一碗,啊,真是“有才何须多开口,万般滋味肚中藏。”。

  麻糍的香甜回甘口中: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个麻糍,手上便粘上了不少米粉。闭上双眼闻闻,有些糯米的清香。轻轻咬上一口,软糯的皮被叼在牙尖,红豆的香甜在嘴里回味无穷,让你巴不得将一大盒麻糍卷下肚。

  汤圆是必不可少的春节美食:它也有一个可爱的名字——“浮元子”,一个个甜甜的小汤圆泡在红枣桂圆汤中,这是妈妈的创新,热气腾腾,色味俱全,入口软嫩滑爽,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舌尖上的新年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我们又回到了学校里上课,可是,家乡的年味在我的舌头上回荡。哦,对了,小肚子可不能留,让我们多多运动,赶走它吧。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十一):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隆重、最喜庆的传统节日,而除夕夜的年夜饭是春节里最重要的节目。吃——是过年的一大特色,它与喜庆的鞭炮、吉祥的春联、祝福的拜年、幸运的红包一样,闪耀着浓郁的`年味儿。

  在狗年春节里,我家除夕夜地年夜饭与别人家一样富足丰盛,有大富大贵地白切鸡、吉祥如意地扣肉、富足有余地五柳鱼、团团圆圆地酿豆腐等家庭传统菜肴,这些老花样是镇桌之宝,哪怕不吃也要做好摆上桌。硕大地餐桌中央地火锅热气腾腾,散发出鸡汤味、蘑菇味、海鲜味。人们下筷最多地还是爽口地芙蓉酥、时令地春卷、绿油油地青菜……大家都认为菜越多越好,最好是几天都吃不完,这才叫过年。传统习俗讲地是年味,年年有余才会兴旺,剩了表示来年有得吃,所以年夜饭家家户户都是预多不预少。可是要是天气不好,翻南风,吃不完地食物就容易变质,造成浪费。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提高,平时每一天吃地都像过年一样,大鱼大肉,在人们地舌尖上几乎没有了诱惑。吃,有了很大地变化。同时,人们还充分认识到健康地重要性,从舌尖上开始自我约束,以清淡、低脂为主,构成从舌尖向足尖上地转移,迈开自我地足尖向锻炼要健康。国家政府也号召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俭地优良传统,要求厉行节俭,反对浪费,在全社会构成环保节俭地新风尚。我们明白,实际上在全世界很多国家,节俭食物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澳大利亚人自助食物在手中,吃完才上新食物;墨西哥人不爱面子爱打包。而我国自古对食物就有节俭地习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我们为何不借鉴呢?不浪费食物,最好就是从我们家庭地餐桌做起,做到不剩饭、不剩菜,不浪费食物,吃多少做多少,养成不浪费粮食地良好习惯。

  狗年初三,我们家族聚会地餐桌上,就比以往有所改变———鸡鸭鱼肉地盘子比往年小了,量也少了,而青菜多了。大家都认为重在感情交流,吃是次要地。以往认为吃剩了打包没有面子,如今随着社会观念地改变,大家都乐意把吃剩地菜打包带走,共同享受节日聚会带来地欢乐。

  舌尖上的春节,给了我们美满幸福的感受,让我们有时间与家人、亲朋好友聚在一齐,忘掉压力,忘掉烦恼,开开心心享受舌尖上带来的欢乐。而同时,环保节俭正成为大家的共识,节俭成为时尚,健康成为生活的新目标。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十二):

  年来了,年味浓了。

  除夕将近,家中便已做好了迎新的准备。一进家门,准能闻到阳台上挂着的腊肉的香味。近观,一根根泛着红里透黑的色泽,显然已经成熟,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干香的气息,让人垂涎欲滴,真想咬上一口。

  最终盼来了除夕。年夜饭之前的一两个小时,爷爷奶奶就已经在厨房间忙碌起来。不一会儿,饭菜的味道已充满了客厅的每一个角落,填满了每一寸空气中。六点整,我们一家人围坐在圆桌旁。平时吃惯了鸡鸭鱼肉,我对蔬菜还是情有独钟。我的眼前是一盘“菜娃娃”,她们浑身散发着翠绿的光泽,清新可人,周围还点缀着几块白中微黄的豆腐,看上去素洁、淡雅,真可谓“一清二白”。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颗“菜娃娃”,脆脆的,还带点甜味。虽然没有大鱼大肉的“重口味”,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时,一盆热气腾腾的糯米糕端了上来。我夹了一块,轻轻一咬,黏黏的、软软的、甜甜的.、香香的,热乎乎的,一向暖到我的心底,温润着我的心房。散发着淡淡香味的糕,在屋里飘撒开来,润酥了大家。糕即为“高”,寓意步步高升,这是人们对完美未来的期盼,是对新年的完美祝愿。

  今晚的“重头戏”羊肉最终登场了。灯光下,肥嘟嘟的羊肉泛着点点亮光,是那样诱人,搭配着几颗碧绿的香菜,煞是好看。奶奶说,这是乡下二姨婆家自我养的,绝对好吃。要明白,我们海门的山羊肉可是闻名遐迩的。说时迟那时快,我瞄准一块羊肉,果断下手。顿时,鲜美的肉汁充斥于口腔中,肥而不腻,酥而不软,刚刚好,很有嚼劲。一块下肚,还意犹未尽。奶奶在旁边还一个劲地催着我多吃几块。我明白,奶奶把她的爱都盛在了这满满的一碗羊肉中。

  年夜饭中,还少不了馄饨。虽然平时也吃,但过年的味道不一样。这不,这几个馄饨在奶奶秘制的汤料里是那样的饱满可人。一个个就像是金元宝,象征着新的一年财源滚滚。我夹起一个,滑溜溜的,晶莹剔透,一口吞下。咦,怎样是甜的?原先我吃到了一个糖粉馅的。奶奶说这可是个好兆头。我眯着眼砸吧着嘴,糖甜到了我的心里,年也钻进了我的心里。

  年年过年,总少不了美食。包子、年糕、花生、糖果……这些虽然平时也吃,但唯有到了过年,才感觉到有年的味道。当代社会,人们越发忙碌,但每每与家人坐在一齐,吃一顿年夜饭,才能体会出浓浓的年味,给人以年的记忆。

  新年,藏在舌尖,更藏在心底!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十三):

  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春节里,人们会准备很多美食,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说到美食,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零食。走进超市,各种贺年零食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糖冬瓜、开心果、瓜子、嘉应子、巧克力、蛋卷、薯片、葡萄干、饮料……来置办年货的人们,异常是孩子们,高兴地笑着、嚷着、挑着。当然,不管是谁家零食中都少不了那五彩缤纷、味道各异的糖果,因为它寓意着来年生活的幸福与甜蜜,每家每户都会买上一些。

  单单是零食,还不能体现春节美食的丰盛。让我们再到年夜饭的餐桌上找找答案吧。那简直就是一次小型的美食博览会!年夜饭的餐桌上,白切鸡、炖鸭、煨鹅、卤大肠、红烧猪蹄、清蒸鱼、白灼大虾、姜葱炒花蟹、胡椒鲜蚝、瑶柱发菜汤……真是让人垂涎三尺,名副其实的一场舌尖上的狂欢!家家户户会根据家人的口味准备不一样的美食,然后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一边吃饭,一边拉家常,叙亲情,是那么喜庆热闹、温馨感人。

  而我们家每年最有特色的一道保留美食就是甜醋猪蹄。奶奶每年二十九都上市场选购上好的猪蹄。回家后,她将两瓶甜醋、一斤姜、半斤冰糖,还有适量的水放进一个大瓦锅里熬两个小时,然后再把洗干净切成块的猪蹄倒进去熬半个小时就大功告成了!忍不住舀上一碗尝一尝:猪蹄软而不腻,汤水酸酸甜甜,让人食欲大增!

  我爱欢乐团圆的春节,更爱春节里的美食!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十四):

  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年。在这个一家人团聚的日子里,最少不了的,就是——吃。

  除夕夜晚,我们一家人团聚在饭桌前,应对着一桌琳琅满目的菜肴,身为吃货的我,自然控制不住。

  螃蟹、饺子、鱼、面、五花肉……一桌美食让我看得眼花缭乱,香气扑面而来。每一盘美食好像都在对我说:“快来吃我,快来吃我。”这让我犹豫不决。这时,一盘热气腾腾的菜被妈妈端了上来。顿时,我眼前一亮,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伸手就抓了一根鸭舌往嘴里塞。这便是我的最爱——可乐鸭舌。我看着这一盘鸭舌,仿佛就看到了一大盘鸭子,在我耳边不停地“嘎——嘎——嘎——”叫声。可我还是抵御不了美食对我的诱惑,它犹如一块磁铁,紧紧吸引着我。我拿着鸭舌一口一口地细细品尝着,可乐的味道在我口中回味着。不一会儿的工夫,一盘鸭舌已经被我吃掉一大半。站在厨房的妈妈看不下去了,跑到我旁边,端起我面前的鸭舌,对我说:“够了,别吃了,你看这一盘的鸭舌被你吃了一大半了!”我无奈地看着妈妈:“妈,我再吃五个就不吃了!”这么说着我的手向妈妈手中的盘子中拿了五个鸭舌。

  眼见手中的鸭舌一个个少下去,我心中又有些不舍得吃。我慢慢地吃着手中唯一一个鸭舌,让鸭舌的味道久久回味在我的口中。一年中的最终一顿,吃的有多丰盛,自然无法用语言形容了,之后我的每一天都是跟吃打交道。

  年,就在这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中慢慢度过。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十五):

  在我看来,年味是凝结在舌尖上的,一年又一年,我们就在这样的年味中,慢慢长大了。

  “进了腊月门,就是过年”老话虽是这么说,但在此刻,过年的热闹喧腾,似乎是从小年开始的。在小年这个春节的盛大开始中,饺子第一次揭开了她的面纱。

  饺子永远是过年餐桌上最重要的主角。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无论这一年过得怎样,春节的饺子永远是一家人的年终盛宴。“舒服可是躺着,好吃可是饺子。”饺子美味,饺子馅更是变化多端,令人多吃不厌。

  在我的老家,饺子馅总是经典的韭菜猪肉馅。韭菜是新下的,鲜嫩多汁,刚买来摘来的韭菜更是青翠欲滴。一家人围坐在一齐,地上铺着几张报纸,一齐摘韭菜,年味与家的味道就在那里,慢慢升华。猪肉最好是手切的,能够一粒粒清晰地嚼到,最好有些肥肉,猪肉的肥而不腻与韭菜的鲜辣融合在一齐,正是对年味的最完美诠释。

  韭菜猪肉饺子本是最佳组合,可年三十晚上子时要吃的饺子却是素馅。老一辈人说这象征着来年朴素平淡、平平安安。我对这种说法不太相信,但素馅饺子的确也别有一番风味。

  把胡萝卜、粉条、豆腐切碎,摊一个蛋饼切成小块,有时加些木耳,素饺子馅基本上脱不了“这一套”,但就是这几味简单的食材,却能调出美味的馅儿。素馅没有了肉馅的那种浓烈的肉滋味,多了一股清淡的感觉,也能够对春节期间的大鱼大肉起到一个很好的调节作用。可是令我疑惑的是,有时素馅里也加些海米虾仁,这还叫素馅吗——也许素馅只是人们的一种对完美生活的寄托与尝鲜的满足罢了。

  饺子皮也颇有讲究。必须要用死面的那是必须的,放了酵母就变成煮包子了。这几年新出了一种“饺子粉”,据说是专门用来做面皮用的,其实味道嚼劲与一般的饺子皮没什么差异。擀面皮真是门手艺,擀面皮讲究中间厚,边上薄。要想擀得又快又好,挺不容易。此刻,肉店里有卖机器压的饺子皮,两片皮之间扑上点面粉,显得死气沉沉,口感也一般。

  每当吃完饺子,总要喝上一碗煮饺子的清汤,说是“原汤化原食”。其实抛开营养不讲,清汤的味道品相还是不错的:清汤的色泽是有着谷物气息的淡黄色,味道既有一种饺子皮的清淡,也有露馅饺子肉馅的鲜美——所以煮饺子时,露馅饺子还是必不可少的呢!喝下一碗汤,感到周身热乎乎的,寒冷驱散殆尽,也冲淡了刚才吃饺子的咸味。

  在吃饺子时,总少不了几个翠绿色的身影,那就是腊八蒜。吃一口饺子咬一口腊八蒜,感觉那种辣味在鲜味里散开的感觉,缓解了肉饺子的油腻以及腊八蒜的辛辣,可谓是两全其美!米醋、绵白糖、大粒蒜,把它们种在玻璃瓶子里(原先是用瓷罐子以及玻璃罐子的),小年时便可收获一瓶翠绿腊八蒜。今年我家的腊八蒜是翠绿色的,可醋却成了草绿色,没到达老舍先生“色味双美”的标准啊。

  说到小年,似乎还有一种沉寂已久的习俗:祭灶、吃关东糖。在济南城区里,祭灶的习俗早已无影无踪,关东糖、糖瓜也越来越少。可是我今年有幸寻觅到了杆状的关东糖。关东糖很脆、很酥,有时咬一口还会迸溅出许多渣渣,可是那甜味是沁人心脾的,与厨房里柔弱无骨的绵白糖是没法比的,多了一层过年的香气,让人很是舒畅。

  我在福建吃过一回白年糕:味道虽不错,可口感是单一至极,好像在咬糯米团子。山东的黄米年糕就不一样了。原材料是黄糯米面,与面时直接把洗净的大枣整颗放进去,正好随着与面被绞碎一部分,进到黄米面里面,捏成窝窝头状,上锅蒸熟。吃黄米年糕时,离大枣越近,枣味越浓,还要时刻提防着,别被枣核咯了牙,多么趣味!

  说到年糕,就不能不说豆包了。豆包讲究心里美,其实也是馅料的重要性。做豆包前一天晚上要把大红枣以及红小豆放糖放水,煮沸了再焖。第二天上午馅料已焖得差不多,甜糯软香,直接吃更是美味无比,即刻用发面包了放进蒸笼里,还要一同做些馒头。蒸出来的豆包外表普通,里面却是红彤彤的,煞是好看、煞是美味。

  最终要介绍的,也是我最为喜爱的,就是酥锅了。酥锅这手艺,我的亲人里仅有我姑姑有,而奇怪的是我奶奶却不会。酥锅之做法,我也不清楚,大概就是把喜欢的食物煮熟了加某种香料炖吧。最终收了汁,放凉以后,每种食物既保存了些许原味,也有一种互相联通的不可名状的香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酥锅凉了才好吃,可地冻天寒的,不免令人不太适意,也是春节美食中的特色一员了。我们小区来了个卖酥锅的,掀开锅盖,冒出的竟是阵阵热气,这算什么酥锅!他那酥锅还有哩啦的汤水,味道一般,竟然还有人买!于是我便决定再也不吃他家的了。

  酥锅有酥白菜酥豆腐酥鱼酥鸡酥豆角酥海带酥肉酥口蘑酥木耳等等,什么都能够往里放,我最爱的是酥海带。

  过年,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盛大节日,也是亿万中国人的心灵寄托。我衷心期望这些美食,凝固成舌尖上的年味,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一年又一年期盼下去。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十六):

  舌尖上的中国,这个名字大家应当耳熟能详,而我家,也上演了一出“舌尖上的中国”。

  听说爷爷奶奶正在做饺子,我一个名副其实的大闲人,也是该露露手了,便赶过去帮忙。我摩拳擦掌,把时时刻刻不离手的手套都脱了,随手抓一个饺子皮,学着爷爷的样,转转捏捏,往里头添馅。最终像变魔术一样捏了一道边,馅就老老实实地“躺”在了里面。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饺子上会出现“皱纹”。我开始“加工”了起来,越捏越糟,适得其反,还破了一个洞。我把饺子扔给奶奶,想让奶奶帮忙“整容”,“不行,你的自我做,”老爸喝止了我,“刚刚某人还说…”我的脸瞬间涨的像滴出血来,一把抓过饺子,道:“看好了,我会!我是清白的!”“我看你的脸色的却是青一块白一块!”表哥调侃我道。我冷哼一声,学着奶奶的样,把饺子放在水里滚来滚过去,一个光滑无比的饺子响当当地诞生了!我向爸爸看去,他却站在不远处笑吟吟的看着我,顿时明白他用的是激将法,向他投一个坚定的眼神,我便继续埋头苦干。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子阳大师的手下,白白嫩嫩的饺子花样百出,改头换面,成了小兔子的形状,爱心的形状,成了我“蒋氏的创意饺子组!”

  “煮饺子喽!”随着爷爷一声大喊,饺子被端到了厨房,我们把饺子放入了锅里,饺子一个挨一个的在锅里沸腾。

  等着,盼着,新出锅的饺子来喽!几分钟后,众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魔爪伸向盘子,狼吞虎咽。我也不例外,辛苦了这么多时辰,就坐等这一刻了,我一人就占了一盘,不一会儿就吞了下去,这么几个都不够塞牙缝,便捅了捅表哥:“看!灰机!”趁表哥的目光在天空中飘荡,我抓住机会夺过他盘中的萝卜馅的饺子,迅速往嘴里一个接一个的送,滑溜溜的进了我的肚子,等表哥发现时,盘中已经空了,我也早已逃之夭夭。

  奶奶家的饺子,香香浓浓,无比美味,有种清香直达人心扉,淡淡的清香环绕在舌尖上,更有种年味,舌尖上的年味!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十七):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对于过年,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烟花爆竹,而是那年夜饭。

  我的年夜饭总少不了家乡特色菜的身影。在除夕的中午,大家们便开始忙活晚上的年夜饭了。

  奶奶细细将肉切成小块,妈妈在一旁递盐罐调料瓶,爷爷在一旁忙活着准备糯米和水,调皮而有心急的妹妹在姑姑身旁囔囔,叔叔在将打上来的鱼处理好,就连平时不爱吃饭的弟弟眼巴巴的望着我们。爸爸开始炒肉了,奶奶和妈妈的糯米肉团也快出锅了,爷爷和我制作的年糕已经摆桌上了,姑姑和叔叔的清蒸鱼也上桌了。

  还没等妈妈喊:“开饭了!”我早已坐在餐桌上,大家齐聚一堂,其乐融融。糯米肉团的香甜,清蒸鱼的爽滑,年糕的软糯,红烧肉的美味可口。我情不自禁的多吃一口饭菜。这顿年夜饭,怎一个爽字了得?

  “开始放烟花了!好漂亮呀!”小妹妹说道。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望着窗外,小朋友们在一旁嬉戏,大人在欣赏烟花,年夜饭最重要的是团圆,要和家人一齐共度完美的时光啊!

  舌尖上的春节,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味觉的一场美妙体验,更要和家人一齐,享受团圆啊!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十八):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也称农历新年,节日欢庆时间最长,礼俗最为隆重繁琐,也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这一天最终在万众瞩目下到来了。

  在乡下,过年时有一种特殊的美食,那就是糖饺子。过年时吃糖饺子就寓意新的一年里招财进宝。财源滚滚。听奶奶说,以前办酒宴才用这种饺子,很多人带回家给小孩吃。

  这次到乡下恰逢爷爷奶奶在包糖饺子,我赶紧凑过去看,只见爷爷拿来一块和好的面粉,切出一小块来,用手均匀地搓,拉扯成一个条形,再切成一小块小块的,好像一个个鼓鼓的方枕头,然后拿出一个空瓶子,把小枕头擀成一个个的小圆饼,爷爷拿起一块细心翼翼的放在手中,用勺子舀一勺特制的糖放中间,对折合上,用手捏合,最终别上一个个精美的花边,就大功告成了。妈妈试着做了一个,那饺子真是别具一格呀,前面开始很好,渐渐的越来越小,妈妈看了,笑着对我说;‘来,你也来做一个。’我因为·笨手笨脚,所以奶奶递给我一个只剩最终一步的,我手有点发抖,照着样貌做,结果成了一朵花,全屋的人哈哈大笑。

  动物有‘四不像’,可我们做的饺子有‘七不像’。‘八不像’,因而引得我们捧腹大笑,爷爷笑红了脸,奶奶笑弯了腰,一屋的喜气洋洋!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十九):

  春节里,我家做了一大堆好吃的。不用亲自去尝,光听名字就能让你垂涎三尺。如果不信,请随我来看看吧!

  过年首备的就是馒头,我家也不例外。我奶奶不愧是60多岁的老厨师了,一口气做了枣连山、钱虫、面鱼、元宝等造形的馒头。这才使我死心塌地的服了“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全家皆大欢喜,爸爸喜欢吃钱虫、我喜欢吃枣连山、爷爷喜欢吃元宝,奶奶和妈妈喜欢吃面鱼。

  俗话说年年有余,做鱼是奶奶的拿手好戏。我奶奶一般做两道鱼,一道是酸菜鱼。酸菜是奶奶几天前用大白菜的叶子,放上几种调味品腌制而成。热锅里浇上酱汁,放上姜片等调味,用大火熬上一个小时。出锅时,光香气就够你闻的。一上桌子,我们几双筷子就把它报销了。还有一道是麻椒鱼片。把一条鱼切成N块鱼片,然后把鱼片像下火锅一样下到锅里,放上椒盐,几分钟后出锅。或许吃之前你觉得冷,可是吃完这道菜你非但不冷了,并且还会满头大汗,你说有意思不?

  过年少不了饺子,我家也是。奶奶又在其中大显身手,包了好几种饺子,有月牙形的,有元宝形的,有麦穗形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不光好看,还很好吃呢!异常是白菜瘦肉馅的,一口咬下去,肉的香味混合着白菜的香味,真是香气扑鼻啊!

  我们家能够说是一个吃货之家!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二十):

  忙忙碌碌又是一年,倏地心头涌起一股温暖的感动,突然想起过年这个老话题,在我的记忆里占据了多少分量。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原本只是家长们的一句调侃,却也是个大实话。可是,和此刻的孩子相比,除了玩得更加自由,便是从此有了打牙祭的盼头。

  不必是名贵的吃食,那些家家户户必备的手工制作各色干粮足以担当。进入腊月,围绕过年的准备便开始了。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母亲学会了熬糖,不再需要请邻居帮忙便能完成。一家人围着一口大锅乐呵呵地涎着脸,盼着锅里翻起的浪花快点凝结成糖饴,也好先入口为快,早些感受到逼近的年味。

  母亲用大大的锅铲捞起浓厚的糖饴,看那流动的线条,确定灶膛里该留什么样的火候。差不多了,母亲退下锅台,由父亲顶了上去,盛出部分糖饴,直接往锅里倒入早就炒好的胖嘟嘟白花花的泡米。

  这是熬糖和切米糖同时进行。以前母亲不会熬糖时,有时是用买来的白糖块作为粘合剂。自我熬糖可能要费些柴禾和功夫,但这些在乡下人眼里算不上成本,却能省下点钱。而对我这样的孩子来说,最大的收获便是从头至尾亲眼见证不起眼的麦芽和大米怎样变成了令人垂涎的白糖。当然,最终会每个人轮流品尝一下锅里盛出的糖饴,那浓烈的甜味以从未有过的冲击力直达心底,感觉到全身都在享受着那一刻的快意。

  除了熬糖切糖,准备其他的炒货吃食也是等同视之的隆重和热闹。炒泡米的时候,必须会一同炒些玉米、蚕豆、花生、山芋角等干粮。这些吃食,花生数量较少,算得上过年吃食中的上品,一般不给小孩子任意搬弄,而只在有客人来时才端出来,这时倒能够趁机吃到一些。

  乡下人没什么营养保健方面的讲究,过年里对孩子吃零食基本不加干涉,从除夕之夜起,那些准备已久的零食正式对孩子们开放。有了这些精灵般的东西,孩子的小嘴总是没得闲着,早晨出去便不见了踪影,家人也不急着喊回来,反正口袋里装得满满的出去,定不会饿着。时常在暮色里赶回家,才发觉中间少了一餐,却奇怪怎样不觉得饿呢?这是年饱。母亲笑着说道。本来是想趁过年多吃些鱼啊肉的,却不知不觉中被这些粗糙的零食占据了胃的大部分,总有心不甘情不愿的一丝悔意。可出门前总还是不忘带上一些,那可是一年里只在这个时候才有的。

  白花花的米糖,干翘翘的玉米,黄澄澄的山芋角,放进嘴里得先用力嚼,过足了嚼头这股瘾,甘味才开始像泉水一样渗透开来。土得掉渣的山芋貌不惊人,却总是乡下人不忍舍弃的老朋友,不只是加工成山芋角吃得有味,听父辈们常说,当年就是因为它,才使无数的乡民得以度过食不果腹的年代。

  这些硬邦邦的吃食,大人们似乎并不在意。跟着他们到村里串门,常有主人端出一碗香甜的米酒让人品尝。这是父亲的最爱,手工制作这种米酒也是父亲的拿手活儿。虽然也很喜欢那股浓烈的酒香,可总是吃不到几口就觉得腻味。

  年关临近,从家人的问候里渐渐察觉到淡淡的年味。对于已届中年的我来说,年味就像一支接力棒传给了孩子。此刻的孩子不再追求过年吃点什么,那些或许早已经麻木了舌尖上的味蕾,但在我的心里,永远还流淌着以吃为代表的年味。

相关文章

春节

春节简短又好听的励志祝福语签名 岁岁年年万喜

春节慰问信

关于春节的作文:过除夕_750字

关于春节的作文:我最喜欢的节日_800字

上面是“舌尖上的春节”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作文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2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