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莸”结尾的成语

1、

一熏一莸

[yī xūn yī yóu]

【解释】熏:香草;莸:臭草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一熏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示例】一熏一莸,善齐不能同其器。 ——唐·权德舆《陆宣公翰苑集序》

2、

一薰一莸

[yī xūn yī yóu]

【解释】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薰莸混在一起,只闻到臭闻不到香。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出处】《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示例】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今天好算的香臭会花粪宴了。 ——清·姬文《市声》第十七回

“莸”在中间的成语

1、

薰莸同器

[xūn yóu tóng qì]

【解释】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比喻善恶同处,恶者掩善。

【出处】《孔子家语·观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

【示例】现自国民党议员奉令取消以来,去者得避害马败群之谤,留者仍蒙薰莸同器之嫌。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八回

2、

薰莸不同器

[xūn yóu bù tóng qì]

【解释】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一个器物里。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

【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致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异类也。”

【示例】薰莸不同器,清淆本殊源。 ——明·何景明《咏怀》

3、

薰莸异器

[xūn yóu yì qì]

【解释】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一个器物里。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

【出处】《孔子家语·观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

【示例】那时薰莸异器,臭味差池,渐渐的君子道消,小人道长。 ——蔡东藩《明史演义》第八十七回

4、

薰莸无辨

[xūn yóu wú biàn]

【解释】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香草和臭草不加区分。比喻善恶同处,恶者掩善。

【出处】唐·陆贽《又论进瓜果人拟官状》:“薰莸无辨,泾渭不分,二乱于兹,莫之能整。”

5、

薰莸不杂

[xūn yóu bù zá]

【解释】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一起。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

【出处】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且非我族类,往哲格言;薰莸不杂,闻之前典。”

6、

熏莸同器

[xún yóu tóng qì]

【解释】熏:香草;莸:臭草。香草与臭草收藏在同一容器内。比喻好人与坏人共处。

【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致思》:“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异类也。”

7、

薰莸错杂

[xūn yóu cuò zá]

【解释】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比喻善恶同处,恶者掩善。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进归礼部》:“洎乎近代,厥道浸微;玉石不分,薰莸错杂。”

8、

薰莸有别

[xūn yóu yǒu bié]

【解释】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香草和臭草要区别对待。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

【出处】《孔子家语·观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

【示例】与其泾渭不分,转致无所忌惮;曷若薰莸有别,俾皆就我范围。 ——清·林则徐《复奏曾望颜务陈封关禁海事宜折》

9、

熏莸不同器

[xún yóu bù tóng qì]

【解释】熏莸:香草和臭草。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

【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致思》:“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异类也。”

【示例】熏莸不同器,清淆本殊源。 ——明·何景明《咏怀》

相关文章

悟真院

清湘词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花鸭

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上面是“”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成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18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