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开头的成语
1、
[zhāng míng jiào zhù]
【解释】彰、明、较、著:都是明显的意思。指事情或道理极其明显,很容易看清。
【示例】盛昱甚至在严劾崇厚的奏折上,彰明较著地指出,沈桂芬应该联带负责。 ——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2、
彰明昭著
[zhāng míng zhāo zhù]
【解释】犹彰明较著。
【出处】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这个名目,叫做‘卖疯’,却是背着人在外面暗做的,没有彰明昭著在自己家里做的。”
【示例】他们开始时,暗地里偷窃,随后就彰明昭著地任意抢夺。 ——冯至《伍子胥·昭关》
3、
彰往察来
[zhāng wǎng chá lái]
【解释】指记载往事不使湮灭,据以考察未来。
【出处】《周易·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
4、
彰善瘅恶
[zhāng shàn dàn è]
【解释】彰:表明、显扬;瘅:憎恨。表扬好的,斥责恶的。
【出处】《尚书·毕命》:“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示例】江东既平,天下既一,偃武修文,彰善瘅恶,崇教化,移风俗。 ——宋·陈亮《酌古论·诸葛孔明》
5、
彰往考来
[zhāng wǎng kǎo lái]
【解释】指彰明往事,考察未来。
【出处】语本《易·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孔颖达疏:“往事必载,是彰往也;来事豫占,是察来也。”高亨注:“彰往,表明往事也。察来,观察来事也。”
【示例】若夫制作之文,所以彰往考来,情见乎辞。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
6、
彰明较着
[zhāng míng jiào zhù]
【解释】指事情或道理极其明显。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示例】所言革命为假革命,已彰明较着矣。 ——孙中山《敬告同乡书》
7、
彰彰在目
[zhāng zhāng zài mù]
【解释】彰彰:非常明显。十分明显地摆在眼前,不容隐瞒。
【示例】他的文物历史的研究成彰彰在目,成就斐然。
8、
彰明昭着
[zhāng míng zhāo zhe]
【解释】犹彰明较着。指事情或道理极其明显。
9、
彰徨不定
[zhāng huáng bǔ dìng]
【解释】惊慌恐惧,心神不定的样子。
【出处】《抱朴子·正郭》:“彰徨不定,载肥载臞。”
“彰”结尾的成语
1、
耳目昭彰
[ěr mù zhāo zhāng]
【解释】昭彰:十分明显,人所共见。众人已听到和看到,十分明显。形容被众人了解得清清楚楚,无法藏匿。
【出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七回:“却说刑部审问过,见耳目昭彰,料难隐瞒,十分为过学士不安,只得会同礼臣复奏一本。”
【示例】现在是耳目昭彰,你不必掩饰了。
2、
天理昭彰
[tiān lǐ zhāo zhāng]
【解释】昭彰:明显。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出处】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三折:“这一个天理昭昭,谁想到有今朝。”
【示例】今司马受戮,天理昭彰。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回
3、
欲盖名彰
[yù gài míng zhāng]
【解释】盖:遮掩;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出处】《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4、
罪恶昭彰
[zuì è zhāo zhāng]
【解释】昭彰:明显。罪恶非常明显,人所共见。
【出处】宋·赵善括《严赏罚奏议》:“虽纵欲以害民,怙势而贪利,罪恶昭著,无从上达。”
【示例】日本战犯东条英机等人罪恶昭彰,死有余辜。
5、
相得益彰
[xiāng dé yì zhāng]
【解释】相行: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出处】《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彰)。”
【示例】由于它的内容太卓越了,朴拙的形式并不造成不良影响;相反的,却使它们相得益彰。 ——秦牧《茅台·花雕瓶子》
6、
天道昭彰
[tiān dào zhāo zhāng]
【解释】天道:天理;昭彰:明显。指老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如此剧贼,却被小孩子算破了,岂非天道昭彰。”
【示例】乃恶积贯盈,自行败露,此实天道昭彰,可为天下盗窃虚名妄肆异议者戒。 ——《清朝野史大观》第三卷
7、
知微知彰
[zhī wēi zhī zhāng]
【解释】微:细小。彰:明显。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又了解发展起来后的显着特征。形容了解事物发展的始末。亦作“知微知章”、“知章知微”。
【出处】《易·系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南朝·梁元帝《法宝朕璧序》:“相兼二八,知微知彰;将称四七,如貔如虎。”
【示例】南朝·梁·梁元帝《法宝联壁序》:“相兼二八,知微知彰;将称四七,如狴如虎。”
8、
自是不彰
[zì shì bù zhāng]
【解释】自是:自以为是;彰:明晰。自以为是的人则是非不明
【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经》第24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9、
欲盖弥彰
[yù gài mí zhāng]
【解释】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出处】《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示例】与其欲盖弥彰,倒不如自己先认了。 ——闻一多《画展》
10、
善恶昭彰
[shàn è zhāo zhāng]
【解释】昭彰:明显。好坏或是非分明。
【出处】明·《旧唐书·儒学列传·张士衡传》:“善恶之报,若影随形。此是儒书之言,岂徒佛经所说。”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回:“正是人生却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过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一回:“善恶昭彰,如影随形。”
【示例】然天夺之魄而益其疾,使其自呼服罪,痛极致亡,乃知善恶昭彰,无施不报。 ——蔡东藩《前汉演义》第六十四回
11、
附骥名彰
[fù jì míng zhāng]
【解释】附:依附;骥:千里马;彰:显著。依附有名望者,使自己显名于世。
【出处】《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12、
跌宕昭彰
[dié dàng zhāo zhāng]
【解释】跌宕:放纵不拘;昭彰:昭著,明显。指气势放纵不拘,文意显明。
【出处】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
【示例】先生则波澜益壮,跌宕昭彰。 ——清·曾国藩《邓湘皋先生墓表》
13、
形息名彰
[xíng xī míng zhāng]
【解释】息:通“熄”,灭;彰:显扬。人死了,名声却显扬于世
【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德》:“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
14、
欲盖而彰
[yù gài ér zhāng]
【解释】犹欲盖弥彰。
【出处】《隋书·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传序》:“昔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知惧,抑使之求名不得,欲盖而彰者也。”
【示例】世人欲盖而彰,欲抑而扬。 ——明·刘基《郁离子·玄豹》
15、
众目昭彰
[zhòng mù zhāo zhāng]
【解释】昭彰:明显。大家都看得很清楚。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在你家里搜出人腿来,众目昭彰,一传出去,不到得轻放过了你。”
【示例】这事众目昭彰,你不必强词夺理了。
16、
湮没不彰
[yān mò bù zhāng]
【解释】湮:埋没;彰:明显。名声被埋没,没有宣扬。
【出处】《史记·伯夷列传》:“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英名湮没而不称,悲夫。”
【示例】诗人岂可以没有别号;倘使不弄个别号,那诗名就湮没不彰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五回
17、
臭名昭彰
[chòu míng zhāo zhāng]
【解释】昭:显著。坏名声人人都知道。
【示例】北洋派是中国近代史上继往开来、臭名昭彰的一个封建军事政治集团。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一章
“彰”在中间的成语
1、
瘅恶彰善
[dàn è zhāng shàn]
【解释】瘅:憎恨;彰:表扬。憎恨恶的,表扬善的。
【出处】隋·薛道衡《隋唐祖颂》:“瘅恶彰善,夷凶靖难。”
【示例】我们要培养瘅恶彰善的社会风尚。
2、
以彰报施
[yǐ zhāng bào shī]
【解释】彰:显示,显扬;报施:报应。用来显示不断遭到报应。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与其令杨氏出世报仇,又结来生不了之案,莫若令一天魔下界,扰乱唐室,任其自兴自灭,以彰报施。”
3、
疾风彰劲草
[jí fēng zhāng jìn cǎo]
【解释】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同“疾风知劲草”。
【出处】《晋书·宗室传论》:“洎高贵薨殂,则枕尸流恸;陈留就国,则拜辞陨涕。语曰‘疾风彰劲草’,献王其有焉。”
4、
秽德彰闻
[huì dé zhāng wén]
【解释】秽德:丑恶的品质和行为;彰:明显。丑恶的品质和行为已经为人所共知。
【出处】《尚书·泰誓中》:“无辜吁天,秽德彰闻。”
【示例】这等的秽德彰闻,焉得不人皆掩鼻。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七回
相关文章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18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