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开头的成语
1、
[yú rén zhī lì]
【解释】渔人:比喻第三者。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蘁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示例】王世充残忍褊隘之人,刻刻在那里觊觎非望,以收渔人之利。 ——清·禇人获《隋唐演义》第五十二回
2、
[yú duó qīn móu]
【解释】渔夺:掠夺;侵牟:侵夺。指掠夺、榨取百姓财物。
【出处】《汉书·景帝纪》:“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
3、
渔经猎史
[yú jīng liè shǐ]
【解释】渔、猎:涉猎。泛览群经,博涉诸史。形容博览群书,知识广博。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十二:“进士王叡,渔经猎史之士也。”
4、
渔翁之利
[yú wēng zhī lì]
【解释】犹言渔人之利。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甲午为日本侵我东三省,俄、德出为调停,借收渔翁之利,大局又为之一变。”
【示例】茅盾《虹》:“上海人所崇拜的就是利,而且是不用自己费力的渔翁之利。”
5、
渔阳鼙鼓
[yǔ yáng pí gǔ]
【解释】渔阳:地名,现河北省蓟县,唐时安禄山驻军在此;鼙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渔阳郡响起了战鼓。指有战事发生。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示例】一朝渔阳动鼙鼓,大河以北无坚城。 ——宋·文天祥《过平原作》诗
6、
渔翁得利
[yú wēng dé lì]
【解释】渔翁:比喻第三者。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蘁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示例】郭沫若《屈原》第五幕:“后来他又骂他愚弄国王,愚弄南后,想离间齐国和楚国的邦交,好让秦国来渔翁得利。”
7、
渔海樵山
[yú hǎi qiáo shān]
【解释】入海打鱼,上山砍柴。借指隐居生活。
【出处】清·方文《留别马倩若兼订毗陵之游》诗:“渔海樵山过此生,向平儿女未忘情。”又《送旻昭御史征兵广西》诗:“愿君早奏升平略,鱼海樵山任所之。”
8、
渔阳鞞鼓
[yǔ yáng pí gǔ]
【解释】指公元755年安禄山于渔阳举兵叛唐事。鞞鼓,骑兵用的小鼓。后亦用为外族侵略之典。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9、
渔人得利
[yú rén dé lì]
【解释】趁着双方争执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示例】鹬蚌相持,自己渔人得利。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渔”结尾的成语
1、
耕稼陶渔
[gēng jià táo yú]
【解释】耕地、种田、制瓦、打鱼。指古时的各种生产劳动。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2、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fén lín ér tián,jié zé ér yú]
【解释】竭:使……干涸;渔:打鱼。烧毁森林捕捉野兽,排干湖水去捕捉鱼。比喻只顾眼前的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3、
竭泽而渔
[jié zé ér yú]
【解释】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示例】另外的错误观点,就是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 ——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
4、
涸泽而渔
[hé zé ér yú]
【解释】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出处】《文子·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示例】是由涸泽而渔,焚林而狩。 ——《宋书·袁淑传》
5、
东猎西渔
[dōng liè xī yú]
【解释】指处处涉猎而不专精。
【出处】唐·孙樵《骂僮志》:“凡为读书,东猎西渔,粗知首尾,则为有余。”
“渔”在中间的成语
1、
鹬蚌相持,渔翁得利
[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wēng dé lì]
【解释】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蚌方出曝……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示例】我们要记住“鹬蚌相持,渔翁得利”的道理,不能让他享渔人之利。
2、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rén dé lì]
【解释】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示例】这真叫做‘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若是倪善继存心忠厚,兄弟和睦,肯将家私平等分析,这千两黄金,弟兄大家该五百两,怎到得滕大尹之手? ——《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
3、
坐收渔利
[zuò shōu yú lì]
【解释】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而从中获利。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示例】骑虎难下,正好,让我慢慢来个坐收渔利。 ——艾纳《新事旧编》
4、
樵村渔浦
[qiáo cūn yú pǔ]
【解释】指山村水乡。泛指乡村。
【出处】金·完颜亮《昭君怨·雪》:白蛉臻源逵嫫郑袢涨泶ㄒ尽!
5、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示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留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深刻。
6、
鹬蚌相争,渔人获利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rén huò lì]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示例】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这越发鹬蚌相争,渔人获利,外国乘势诱胁,那瓜分政策,更是行所无事。”
7、
鹬蚌持争,渔翁得利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解释】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蘁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8、
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yù bàng xiāng zhēng,zuò shōu yú wēng zhī lì]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三回:“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看他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也不为迟呢?”
9、
从中渔利
[cóng zhōng yú lì]
【解释】渔:劳取。渔利:乘机谋取不正当的权益。人当中捞取好处。
【出处】穆欣《南线巡回·广州——南中国的门户》:“广州解放后,地下庄就展开了人民币的投机‘炒卖’。他们制造黑市……乘机从中渔利。”
10、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hé zé ér yú, fén lín ér liè]
【解释】涸:使水干枯;泽:聚水的洼地;焚:烧毁。把池水戽干来捕鱼,将林地烧毁来打猎。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出处】《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示例】是由涸泽而渔,焚林而猎,若浚风之儛轻箨,杲日之拂浮霜。 ——《宋书·袁淑传》
相关文章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1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