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开头的成语

1、

诛求无时

[zhū qiú wú shí]

解释】诛求:需索。指勒索诈取没完没了。

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经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

2、

凶殄逆

[zhū xiōng tiǎn nì]

【解释】诛:杀死;殄:灭绝;逆:叛逆。讨伐消灭作恶叛乱的人。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教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示例】圣人诛凶殄逆,济人宁乱,必资刑杀,以清天下。(唐·陈子昂《请措刑科》)

3、

诛求无度

[zhū qiú wú dù]

【解释】敛取、需索财贿没有限度。

【出处】《旧唐书·于頔传》:“擅兴全师,僭为正乐,侵辱中使,擅止制囚,杀戮不辜,诛求无度,臣故定谥为厉。”

【示例】洋人本性贪劣,诛求无度,这点你心里要清楚。 ——唐浩明《曾国藩第二部·野焚》第五章三

4、

诛心之论

[zhū xīn zhī lùn]

【解释】诛:惩罚。指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

【出处】《后汉书·霍谞传》:“《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故许止虽弑君而不罪,赵盾以纵贼而见书。”

【示例】你那里晓得,那时他虽满嘴只说未将剪子带来,其实只想以手代剪。这个“撕”字乃诛心之论,如何不切!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5、

诛心之律

[zhū xīn zhī lǜ]

【解释】诛:惩罚。指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

【出处】《后汉书·霍谞传》:“《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故许止虽弑君而不罪,赵盾以纵贼而见书。”

【示例】姑不用诛心之律,只就现在脱逃,也该重鞭一百!(清·吕熊《女仙外史》第十回)

6、

诛求无已

[zhū qiú wú yǐ]

【解释】诛求:需索;已:停止。指勒索诈取没完没了。

【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经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

【示例】另外的错误观点,就是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 ——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

7、

诛暴讨逆

[zhū bào tǎo nì]

【解释】诛:讨伐。讨伐凶暴、叛逆之人。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救大乱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8、

诛故贳误

[zhū gù shì wù]

【解释】指严惩故意犯罪的人,宽赦无意中犯错误的人。

【出处】汉·王充《论衡·答佞》:“故曰:刑故无小,宥过无大。圣君原心省意,故诛故贳误。”

9、

诛一警百

[zhū yī jǐng bǎi]

【解释】诛:杀死;警:警告。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

【出处】《汉书·尹翁归传》:“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10、

诛意之法

[zhū yì zhī fǎ]

【解释】诛:惩罚,责备。以意图和动机论罪,不问实际结果如何。也指深刻的议论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集注:“夹子之言,亦《春秋》诛意之法也。”

11、

诛尽杀绝

[zhū jìn shā jué]

【解释】诛;斩。杀得一个不留。

【出处】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将俺老相国伍奢父子,满门家属,诛尽杀绝。”

【示例】贵府退贼之功,兄弟亦早有所闻。但弟只怕不能诛尽杀绝,将来一发而不可收拾。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12、

诛求无厌

[zhū qiú wú yàn]

【解释】诛求:需索;无厌:不停止。指勒索诈取没完没了。

【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经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

【示例】湖广平章政事要束木贪纵淫虐,诛求无厌。 ——《元史·乌古孙泽传》

13、

诛锄异己

[zhū chú yì jǐ]

【解释】诛:杀;锄:铲除。指消灭和清除在政治上反对自己或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

【出处】《梁书·止足·陶季直传》:“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

【示例】而镇压人民的反对,竟不惜采用最卑劣无耻的手段来诛锄异己。(郭沫若《悼闻一多》)

14、

诛求不已

[zhū qiú bù yǐ]

【解释】指勒索,强取没完没了。同“诛求无已”。

【出处】清·张廷玉《明史·范济传》:“无丁之家,诛求不已;有丁之户,诈称死亡。”

15、

诛凶讨逆

[zhū xiōng tǎo nì]

【解释】诛:杀死;逆:叛逆。讨伐消灭作恶叛乱的人。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教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示例】身为上将,统领大军,奋武扬威,诛凶讨逆。(明·姚茂良《精忠记》第八出)

16、

诛不避贵

[zhū bù bì guì]

【解释】诛:杀死;贵:富贵的人。惩治罪人没躲避富贵的人。形容法制之下不分贵贱。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不淫于乐,不遁于哀;尽智导民,而不伐焉,劳力岁事,而不责焉。”

“诛”结尾的成语

1、

朋坐族诛

[péng zuò zú zhū]

【解释】坐:坐罪,判以罪名并给予惩罚;族:家族;诛:杀掉。有点朋友关系的人被判罪,整个家族都被杀掉。指株连治罪,残酷镇压。

【出处】孙中山《讨袁檄文》:“头会箕敛,欲壑靡穷,朋坐族诛,淫刑以逞;矿产鬻而国财空,民党戮而元气尽。”

2、

斧钺之诛

[fǔ yuè zhī zhū]

【解释】《庄子·至乐》:“钺:古代兵器,像大斧;诛:杀戮,杀死。用斧、钺杀人的刑罚。泛指死刑。

【出处】《庄子·至乐》:“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此乎?’”

【示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2卷:“台臣复交章劾奏,请加斧钺之诛。”

3、

罪不胜诛

[zuì bù shèng zhū]

【解释】指罪大恶极,处死犹不足抵偿。

【出处】明·沈德符《野获编·词林·鼎甲常为庶常》:“以上见各家记述中者,什仅得一二。修史之卤莽,罪不胜诛矣。”

4、

死有余诛

[sǐ yǒu yú zhū]

【解释】犹死有余辜。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出处】宋·苏轼《谢除两职守礼部尚书表》:“臣等虽三尺之喙,日诵五车之书,反不如医卜执技之流、簿书奔走之吏,其为尸素,死有余诛。”

5、

神怒天诛

[shén nù tiān zhū]

【解释】罪大恶极,神灵震怒,天意欲加诛杀。

【出处】唐·欧阳詹《暗室箴》:“天不长慝,神实正直,神怒天诛,未始有极。”

6、

不测之诛

[bù cè zhī zhū]

【解释】测:估计;诛:惩罚。不可估计的惩处。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初获不赀之常,终陷不测之诛。”

7、

不教而诛

[bù jiào ér zhū]

【解释】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示例】大人限他们三个月叫他们戒烟,宽之以期限,动之以厉害,不忍不教而诛。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

8、

绣斧之诛

[xiù fǔ zhī zhū]

【解释】绣斧:指皇帝指派、掌有生杀大权的巡察官员。指皇帝特派官员对某人的诛罚。

【出处】《汉书·武帝纪》:“遗直指使者暴胜之等,在绣前,杖斧,分部逐捕,刺史郡守以下皆伏诛。”

【示例】周经以正褒贬,则一字所嘉,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无异绣斧之诛。 ——唐·孔颖达《春秋正义序》

9、

萧斧之诛

[xiāo fǔ zhī zhū]

【解释】萧斧:行刑的斧钺;诛:杀戮。受到斧钺的诛杀。形容人罪大恶极。

【出处】唐·孔颍达《春秋正义序》:“一字之嘉,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无异萧斧之诛。”

10、

比屋可诛

[bǐ wū kě zhū]

【解释】诛:杀戮。家家都可杀戮。旧指桀纣之时,世风败坏,恶人众多。

【出处】汉·陆贾《新语·无为》:“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

【示例】则一命以上,比屋可诛,亦非清律所能容矣。 ——章炳麟《满洲总督侵吞赈款状》

11、

笔伐口诛

[bǐ fá kǒu zhū]

【解释】伐:声讨,攻打;诛:痛斥,责罚。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出处】明·汪廷讷《三祝记·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垄上璠间识者羞。

【示例】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钺,笔伐口诛,大声疾呼。 ——清·忧患余生《官场现形记序》

12、

罪不容诛

[zuì bù róng zhū]

【解释】诛:把罪人杀死。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

【出处】《汉书·游侠传序》:“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

【示例】这厮若论着五刑发落,可便罪不容诛。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

13、

伏法受诛

[fú fǎ shòu zhū]

【解释】伏法:由于违法而受处死刑;诛:杀死。犯法被杀。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诛”在中间的成语

1、

口诛笔伐

[kǒu zhū bǐ fá]

【解释】诛:痛斥,责罚;伐:声讨,攻打。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出处】宋·陈亮《畏羞于君子》:“此丈夫所当履其道,免笔诛口伐于荜门闺窦之间。”

【示例】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垄上璠间识者羞。 ——明·汪廷讷《三祝记·同谪》

2、

笔诛墨伐

[bǐ zhū mò fá]

【解释】笔、墨:指文字。诛:谴责。伐:声讨。通过文字加以谴责,进行声讨。

【示例】我们通过笔诛墨伐,终于迫使他向大家道歉。

3、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qiè gōu zhě zhū,qiè guó zhě hóu]

【解释】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示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 ——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序》

4、

禁暴诛乱

[jìn bào zhū luàn]

【解释】禁除暴行,诛杀叛乱。亦作“禁暴静乱”。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

【示例】于是乎立之君,付之以生杀之权,使之禁暴诛乱,抑顽恶而扶弱善也。 ——明刘基《郁离子·蛇蝎》

5、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rén bù wèi jǐ,tiān zhū dì miè]

【解释】旧时指人不替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出处】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种人的脑筋,浸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他相信这样的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甚至用这一大套剥削阶级的话,来为他的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辩护。”

【示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份千百年私有制最沉重的遗产,风靡旧世界的腐朽人生哲学,在这里被打碎了。 ——《花城》1981年第3期

6、

赏立诛必

[shǎng lì zhū bì]

【解释】指该赏的立即赏,该罚的一定罚。

【出处】清·侯方域《豫省试策五》:“卫嗣君曰:‘赏立诛必,虽失十左伤氏无伤也;诛不必,虽得十左氏无益也。’”

7、

以顺诛逆

[yǐ shùn zhū nì]

【解释】顺:顺应;逆:违反发展趋势。顺应趋势,征伐逆历史趋势的势力。

【出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

【示例】但未尝孤军决胜,戎事殆非所长,臣服晦智,晦知臣勇。今奉命往讨,以顺诛逆,定可为陛下擒晦呢! ——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九回

8、

天地诛戮

[tiān dì zhū lù]

【解释】犹天诛地灭。比喻为天地所不容。同“天地诛灭”。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0回:“若有瞒昧,天地诛戮。”

【示例】如果背叛诺言,就会天地诛戮

9、

天地诛灭

[tiān dì zhū miè]

【解释】犹天诛地灭。比喻为天地所不容。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诛灭。”

10、

赦事诛意

[shè shì zhū yì]

【解释】赦:赦免;事:指罪恶事实;诛:惩罚;意:指不良意图。赦免有罪的人而惩罚只是图谋不轨却并无具体行动的人。

【出处】《后汉书·霍谞传》:“谞闻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故许止虽弒君而不罪,赵盾以纵贼而见书。”

11、

人人得而诛之

[rén rén dé ér zhū zhī]

【解释】得:可以,能够;诛:杀死。所有的人都可以杀死他。极言某人罪大恶极。

【出处】《庄子·庚桑楚》:“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12、

拨乱诛暴

[bō luàn zhū bào]

【解释】拨:治理;乱:乱世;诛:讨伐;暴:凶残。治平乱世,诛灭强暴。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示例】高帝拨乱诛暴,庶事草创,日不暇给。 ——东汉·班固《汉书·外戚恩泽侯表》

13、

天诛地灭

[tiān zhū dì miè]

【解释】诛:杀死。比喻罪恶深重,为天地所不容。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诛灭,神明鉴查。”

【示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

相关文章

清平调·其三

列传·卷五

年矢每催 曦晖朗曜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尔雅者 善辨言 求经训 此莫先

上面是“”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成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18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