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开头的成语

1、

吞舟漏网

[tūn zhōu lòu wǎng]

【解释】本指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同“吞舟是漏”。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宽斯严,简斯定,吞舟漏网,而不敢再触梁笱者何也?”

2、

吞纸抱犬

[tūn zhǐ bào quǎn]

【解释】吞纸充饥,抱犬御寒。形容家贫好学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

3、

吞舟之鱼不游枝流

[tūn zhōu zhī yú,bù yóu zhī liú]

【解释】大鱼不在小河里游。比喻志节高尚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出处】《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

4、

吞符翕景

[tūn fú xī jǐng]

【解释】指道者吞符箓,服日霞。

5、

吞声忍泣

[tūn shēng rěn qì]

【解释】吞声:咽下哭声;忍泣:忍住泪水。眼泪只能往肚里流,不敢哭出声来。形容受压迫时,忍受痛苦,不敢公开表露。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八回:“琼英知了这消息,如万箭攒心,日夜吞声饮泣,珠泪偷弹,思报父母之仇,时刻不忘。”

【示例】我非为牛马也,杂气集满胸,汝父以愤死,我所以吞声忍泣者,为无儿耳。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

6、

吞花卧酒

[tūn huā wò jiǔ]

【解释】指赏花饮酒,游春行乐。

【出处】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五:“握月担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

【示例】尽游赏吞花卧酒,握月担风,谁诉离绪。 ——元·洪希文《倦寻芳》词

7、

吞吞吐吐

[tūn tūn tǔ tǔ]

【解释】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示例】至于新作,现在可是难了,较好的简直无处发表,但若做得吞吞吐吐,自己又觉无聊。(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

8、

吞舟是漏

[tūn zhōu shì lòu]

【解释】本指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

【出处】《南史·陈庆之传》:“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9、

吞声饮恨

[tūn shēng yǐn hèn]

【解释】指抱恨无言。

【出处】语出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示例】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从今惹得俺吞声饮恨,凭吊秋坟!”

10、

吞声饮泣

[tūn shēng yǐn qì]

【解释】吞声:咽下哭声;饮泣:忍住泪水。眼泪只能往肚里流,不敢哭出声来。形容受压迫时,忍受痛苦,不敢公开表露。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9回:“琼英知道了这个消息,如万箭攒心,日夜吞声饮泣,珠泪偷弹。”

【示例】我们不能吞声饮泣来对待这个问题。

11、

吞声饮气

[tūn shēng yǐn qì]

【解释】犹吞声忍气。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

【出处】《北史·儒林传下》:“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

【示例】她只好吞声饮气,默不做声。

12、

吞舟之鱼

[tūn zhōu zhī yú]

【解释】能吞舟的大鱼。常以喻人事之大者。

【出处】《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示例】吾顿八纮之网以收之,即或漏吞舟之鱼,而已暴腮断鳍,颓然老矣。 ——严复《论世变之亟》

13、

吞刀刮肠

[tūn dāo guā cháng]

【解释】比喻决心改过自新。

【出处】《南史·荀伯玉传》:“若许某自尊新,必吞刀刮肠,饮灰洗胃。”

14、

吞言咽理

[tūn yán yān lǐ]

【解释】指不敢声张和申辩。

【出处】《南史·王藻传》:“其人虽众,然皆患彰遐迩,事隔天朝,故吞言咽理,无敢论诉。”

15、

吞云吐雾

[tūn yún tǔ wù]

【解释】原形容道士修炼养气,不吃五谷,后形容人吸烟。

【出处】南朝梁·沈约《郊居赋》:“始餐霞而吐雾,终凌虚而倒影。”

【示例】但我们现在只听说许多人躺着吞云吐雾,却很少见有人象外国水兵似的满街发酒疯。 ——鲁迅《南腔北调集·家庭为中国之基本》

16、

吞声忍气

[tūn shēng rěn qì]

【解释】吞声:不敢出声;忍:忍耐。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

【出处】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示例】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对强者它是弱者,但对更弱者它却还是强者,所以有时虽然吞声忍气,有时仍可以耀武扬威。”

17、

吞凤之才

[tūn fèng zhī cái]

【解释】指丰美的文采。常用来形容擅长写作。

【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

18、

吞声饮泪

[tūn shēng yǐn lèi]

【解释】吞声:咽下哭声;饮泪:忍住泪水。眼泪只能往肚里流,不敢哭出声来。形容受压迫时,忍受痛苦,不敢公开表露。

【出处】明·徐渭《英烈传》第七十七回:“其母彭氏,吞声饮泪,对着明升道:‘事已至此,不如早降,以免生灵之苦。’”

【示例】可怜的三妹吞声饮泪,陪着个冰凉的青蛙呀共枕同眠! ——老舍《青蛙》第六场

19、

吞牛之气

[tūn niú zhī qì]

【解释】形容气势很盛。

【出处】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宾客皆回头。”

【示例】月君赐令平身,却见曾彪相貌奇特,狠狠然有吞牛之气。 ——吕熊《女仙外史》第三十六回

20、

吞炭为哑

[tūn tàn wéi yǎ]

【解释】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改变声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示例】今欲刺赵襄子,又恐认的我形容,是以漆身为癞,吞炭为哑,且妆风魔,行乞于市则个。 ——元·杨梓《豫让吞炭》第四折

21、

吞刀吐火

[tūn dāo tǔ huǒ]

【解释】古杂剧之一,泛称魔术。

【出处】汉·张衡《西京赋》:“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示例】丹、珠乃拔马破舌,吞刀吐火。 ——《晋书·夏统传》

22、

吞声忍恨

[tūn shēng rěn hèn]

【解释】吞声:不敢出声;忍恨:强忍怨恨。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从今后忍气吞声,再不敢嚎咷痛哭。”

23、

吞风饮雨

[tūn fēng yǐn yǔ]

【解释】犹言餐风宿露。形容四处奔波,生活艰辛。

【出处】明·袁宏道《乞改稿》:“急莫急于国课,去年职开征之始,昼夜焦蒿,吞风饮雨,仅得免于参罚。”

24、

吞声忍泪

[tūn shēng rěn lèi]

【解释】形容强忍悲伤。

【出处】《敦煌曲子词·破阵子》:“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

【示例】清·伤时子《苍鹰击·题词》:“冷尽初心恨未休,吞声忍泪几春秋?”

25、

吞炭漆身

[tūn tàn qī shēn]

【解释】以之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出处】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

【示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我这番举动,也就如古人的卧薪尝胆、吞炭漆身一般。”

“吞”结尾的成语

1、

蚕食鲸吞

[cán shí jīng tūn]

【解释】象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象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别国的领土。

【出处】《韩非子·存韩》:“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

【示例】在乾隆时代,英吉利灭东印度,据孟加刺,渐肆其蚕食鲸吞手段,兼并那东、中、南三印度之地。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回

2、

虎咽狼吞

[hǔ yàn láng tūn]

【解释】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十人自来吃酒……须臾之间,狼飧虎咽,算来吃够有六七十斤肉。”

3、

打落牙齿和血吞

[dǎ luò yá chǐ huò xiě tūn]

【解释】和:混合,拌。牙齿被人打掉,和着血一块吞下肚去。比喻吃了亏不让别人知道。也比喻失败了还要坚持做好汉。

【出处】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为了团结,为了大敌当前,顾全抗战,只好打落牙齿和血吞。”

4、

虎踞鲸吞

[hǔ jù jīng tūn]

【解释】比喻豪强割据和相互兼并。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诸将皆来动问,尽皆愕然相顾曰:‘江北百万之众,虎踞鲸吞。不争都督如此,倘曹兵一至,如之奈何?’”

5、

蛇食鲸吞

[shé shí jīng tūn]

【解释】蛇食:像蛇一样吞食。鲸吞:像鲸一样吞咽。比喻强者逐步并吞弱者。

【出处】隋·薛道衡《老氏碑》:“天齐地轴之所,蛇食鲸吞;铜陵、玉垒之区,狼顾鸱跱。”

6、

气断声吞

[qì duàn shēng tūn]

【解释】气出不来,话说不出。形容极度忧伤失望。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7、

鳌掷鲸吞

[áo zhì jīng tūn]

【解释】比喻文辞气势磅礴,跌宕起伏。亦作“鳌掷鲸呿”。

【出处】明·陈汝元《金莲记·偕计》:“龙浮马负之图,已曾抉奥运会;鳌掷鲸吞之句,无不深研。”

【示例】至于杜之海涵地负,韩之鳌掷鲸呿,尚有所未逮。 ——清宋荦《漫堂说诗》三

8、

慢慢吞吞

[màn màn tūn tūn]

【解释】缓慢的样子,动作非常慢,指做事没有效率。

【出处】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示例】余华《活着》:“我不再说什么,看着她慢慢吞吞往城里走。”

9、

气忍声吞

[qì rěn shēng tūn]

【解释】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说什么话。形容窝囊。

【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他一世儿为人,半世儿孤贫,气忍声吞,何日酬恩。”

【示例】受了委屈,他也只能气忍声吞了。

10、

活剥生吞

[huó bāo shēng tūn]

【解释】比喻机械地搬用或生硬地模仿。

【出处】语出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乃为诗曰:‘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人谓之谚曰:‘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示例】‘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非江为诗乎?林君复‘疏暗’二字,竟成千古名句,所云一字之师,与活剥生吞者有别也。 ——清·王士禛《五代诗话·江为》

“吞”在中间的成语

1、

气吞万里

[qì tūn wàn lǐ]

【解释】气:气势;吞:吞掉。形容气魄宏大。

【出处】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

囫囵吞枣

[hú lún tūn zǎo]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3、

鲸吞蚕食

[jīng tūn cán shí]

【解释】像鲸鱼吞食一口吞下,像蚕吃桑叶逐步侵占。比喻用各种手段侵吞。

【出处】清·王韬《英宜保土》:“若土耳机三土一旦为俄所鲸吞蚕食,则地兼三海,拓疆万里。”

【示例】鲸吞蚕食言终验,敌弱朋强局已更。 ——柳亚子《屈辱》诗

4、

漆身吞炭

[qī shēn tūn tàn]

【解释】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史记·刺客列传》:“漆身为厉(癞),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示例】故豫让以众人报范中行,而漆身吞炭以复赵襄子之仇。 ——唐·李翱《与本使李中丞论陆巡官状》

5、

负重吞污

[fù zhòng tūn wū]

【解释】犹言忍辱负重。

【出处】严复·夏曾佑《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仁人志士,椎心泣血,负重吞污,图其所志。”

6、

半吞半吐

[bàn tūn bàn tǔ]

【解释】形容说话含糊不清,不直截了当。

【出处】参见“半吐半露”。

【示例】你这大汉毕竟为甚杀他?从实说来!你莫半吞半吐,俺不明白。 ——《镜花缘》第二十八回

7、

网漏吞舟之鱼

[wǎng lòu tūn zhōu zhī yú]

【解释】网:渔网,比喻法网;吞舟:吞舟的大鱼,比喻大奸。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示例】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 ——《后汉书·王畅传》

8、

巴蛇吞象

[bā shé tūn xiàng]

【解释】巴蛇:古代传说中的大蛇。巴蛇吞吃大象。比喻贪得无厌。

【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9、

声吞气忍

[shēng tūn qì rěn]

【解释】吞:咽下。形容受了气勉强忍耐,不敢出声抗争。

【出处】明·高明《琵琶记·瞷询衷情》:“夫人,非是我声吞气忍,只为你爹行势逼临,怕他知我要归去,将人厮禁。”

10、

服气吞露

[fú qì tūn lù]

【解释】服气:导引之术,即气功。指修炼道术。

【出处】明·无名氏《洞玄升仙》头折:“若论道姑修养,服气吞露,搬离运坎,施仁布义,必有成仙之日也。”

11、

咽苦吞甘

[yàn kǔ tūn gān]

【解释】犹咽苦吐甘。偏指吃苦。

【出处】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想着我咽苦吞甘,十月怀耽,乳哺三年。”

12、

轻吞慢吐

[qīng tūn màn tǔ]

【解释】形容歌唱时轻声缓慢地吐词。

【出处】清; 禇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十回:“妥娘唱毕,大家又称赞了一会,朱贵儿方在轻吞慢吐,嘹嘹呖呖,唱将起来。”

13、

气吞山河

[qì tūn shān hé]

【解释】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出处】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汉,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示例】这号人,在困难中不是低头叹息,而是奋发图强,壮志凌云,气吞山河。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

14、

钳口吞舌

[qián kǒu tūn shé]

【解释】钳口:闭口。指闭嘴不言。

【出处】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若使下官事非其虚,罪得其实,亦当钳口吞舌,伏匕首殒身。”

15、

蛇欲吞象

[shé yù tūn xiàng]

【解释】蛇想吞下大象。比喻贪欲极大。

【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示例】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美恶不称,谓之狗尾续貂;贪图不足,谓之蛇欲吞象。”

16、

生吞活剥

[shēng tūn huó bō]

【解释】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理论等。

【出处】唐·刘肃《大唐新语·谱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云:‘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示例】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17、

一毛吞海

[yī máo tūn hǎi]

【解释】毛:同“蚝”,蛤蜊。一只蛤蜊吞吸海水。比喻无损于事。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五:“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

18、

鲸吞虎据

[jīng tūn hǔ jù]

【解释】据:占据。象鲸鱼那样吞食,如老虎那样占据着。比喻强者兼并弱者。

【出处】《旧唐书·萧铣等传论》:“自隋朝维绝,宇县瓜分,小则鼠窃狗偷,大则鲸吞虎据。”

19、

饮恨吞声

[yǐn hèn tūn shēng]

【解释】饮恨:强忍怨恨;吞声:哭泣而不敢出声。形容忍恨含悲,不敢表露。

【出处】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示例】良民善士,疾首蹙额,饮恨吞声,而无所控诉。 ——宋·陆九渊《与徐子宜书》

20、

网漏吞舟

[wǎng lòu tūn zhōu]

【解释】网:渔网,比喻法网;吞舟:吞舟的大鱼,比喻大奸。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示例】今外则网漏吞舟,内则桃僵李代。 ——明·刘若愚《<酌中志>自序》

21、

狼吞虎噬

[láng tūn hǔ shì]

【解释】像狼虎那样吞食咬嚼。比喻极为贪婪残忍。

【出处】明·无名氏《鸣凤记·二相争朝》:“你辟私门,贿赂行,半朝臣,皆从顺。你狼吞虎噬伤残了万民百姓,害得那有功臣百事无成。”

【示例】自此以入,司牧之官,必能扫除一切苛政……去害马以驯良,泯雀角鼠牙之衅,绝狼吞虎噬之端,不惊不扰,民得宽然,各尽地方。《花月痕》第五十回

22、

人心不足蛇吞象

[ré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

【解释】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示例】罗洪宪诗:“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清·翟灏《通俗编·禽鱼》

23、

杜口吞声

[dù kǒu tūn shēng]

【解释】形容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后汉书·曹节传》:“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24、

饮泣吞声

[yǐn qì tūn shēng]

【解释】饮泣:忍住泪水;吞声:咽下哭声。眼泪只能往肚里流,不敢哭出声来。形容受压迫时,忍受痛苦,不敢公开表露。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八回:“琼英知了这消息,如万箭攒心,日夜吞声饮泣,珠泪偷弹,思报父母之仇,时刻不忘。”

【示例】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 ——邹韬奋《我的母亲》

25、

气吞河山

[qì tūn hé shān]

【解释】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出处】唐·薛逢《君不见》:“君不见,马侍中,气吞河朔称英雄。”

【示例】果然使李自成陷于绝境,还称颂他如何在战场上横刀跃马,气吞河山;大旗指处,“悍贼”披靡。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一章

26、

浑抡吞枣

[hún lún tūn zǎo]

【解释】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同“浑沦吞枣”。

【出处】元·耶律楚材《〈心经宗说〉后序》:“嗟见浑抡吞枣,只管诵持。”

27、

气吞宇宙

[qì tūn yǔ zhòu]

【解释】犹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出处】《旧五代史·唐书·李袭吉传》:“李太原喘喘余息,犹气吞宇宙,可诟骂之。”

28、

生吞活夺

[shēng tūn huó duó]

【解释】形容粗暴地抢夺。

【出处】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六章三:“[日语训练班的工作]原先本打算由三厅直接办理的,梁寒操生吞活夺的抢去,乃超和鹿地便只以顾问的名义留下。”

29、

鲸吞虎噬

[jīng tūn hǔ shì]

【解释】像鲸鱼和老虎一样吞食。多比喻吞并土地财物。

【出处】宋·范仲淹《上执政书》:“前代乱离,鲸吞虎噬,无卜世卜年之意,故斯道久缺,反为不急之务。”

【示例】他谋多中伤,威权明仗,鲸吞虎噬,谁敢拦挡? ——明·张景《飞丸记·明廷张胆》

30、

气吞虹霓

[qì tūn hóng ní]

【解释】虹霓:彩虹。气势可以吞掉天上的彩虹。形容气魄宏大。

【出处】宋·岳珂《桯史·王义丰诗》:“阮得此诗独怃然不满意,曰:‘先生气吞虹霓,今独少卑之,何也?’”

31、

狼吞虎咽

[láng tūn hǔ yàn]

【解释】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十人自来吃酒……须臾之间,狼飧虎咽,算来吃够有六七十斤肉。”

【示例】走了这半日,肚中饥饿,狼吞虎咽吃了一回。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五回

32、

一蛇吞象

[yī shé tūn xiàng]

【解释】一条蛇想吞吃一条大象。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出处】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示例】对于那些想一蛇吞象的人应该制止。

33、

壮气吞牛

[zhuàng qì tūn niú]

【解释】形容气势雄壮远大。

【出处】明·孙梅锡《琴心记》第二十出:“男儿汉壮气吞牛,丈夫志岂困荒丘?”

34、

气吞虹蜺

[qì tūn hóng yī]

【解释】犹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宏大。

35、

气吞牛斗

[qì tūn niú dǒu]

【解释】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气势能吞没星空。形容气魄很大。

【出处】唐·崔融《咏宝剑》:“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真节报君仇。”

【示例】看兰孙,气吞牛斗,知不是等闲人。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蟠桃记·诞孙相庆》

36、

饿虎吞羊

[è hǔ tūn yáng]

【解释】饥饿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一个初侵女色,由如饿虎吞羊。”

【示例】他的吃相就像饿虎吞羊。

37、

啮雪吞毡

[niè xuě tūn zhān]

【解释】指为坚持气节而过艰苦的生活。

【出处】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单于留不遣,欲降武,乃幽武于大窖中,绝其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终不屈。事见《汉书·苏武传》。

【示例】[李清]想道古人啮雪吞毡,尚且救了性命;这里无雪无毡,只有烂泥在手中,便去抓一把来咽下。 ——《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去门》

38、

卧雪吞毡

[wò xuě tūn zhān]

【解释】原指汉代苏武被匈奴幽禁,睡在雪地里,吃毛毡,却坚贞不屈。比喻困境中的艰难生活。后用以比喻民族气节。

【出处】《汉书·苏武传》:“乃幽武置大窑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

39、

气吞斗牛

[qì tūn dǒu niú]

【解释】斗、牛:牵牛星和北斗星。气势可以吞没星斗。形容气魄宏大。

【示例】毛泽东的诗词有气吞斗牛的气概。

40、

屏气吞声

[bǐng qì tūn shēng]

【解释】犹言忍气吞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九:“贫儿屏气吞声,蹲踞墙外,又被群犬嚎吠。”

41、

饮气吞声

[yǐn qì tūn shēng]

【解释】指不喘气,不做声。形容忧惧惶恐。

【出处】南朝·梁·任孝恭《为汝南王檄魏文》:“关东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沦芜,室家颠殒,饮气吞声,志申雠怨。”

【示例】元·张养浩《寨儿令·赴詹事丞》曲:“带行人所望无成,管伴使饮气吞声。”

42、

鲸吞蛇噬

[jīng tūn shé shì]

【解释】像鲸鱼和蛇一样吞食。比喻侵吞兼并。

【出处】清·鲁一同《秦论》:“秦人一出其师以挠山东,诸侯莫能支,鲸吞蛇噬,不及百年,天下席卷而入于秦矣。”

43、

浑沦吞枣

[hún lún tūn zǎo]

【解释】整个地吞下枣子。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

【出处】《朱子语类》卷一二四:“今学者有几个理会得章句,也只是浑沦吞枣。”

44、

饮冰吞檗

[yǐn bīng tūn bò]

【解释】指生活清苦,为人清白。同“饮冰食蘖”。

【出处】明·袁宗道《杂说》:“务此大事,不怙小解,惟求实知,卧薪尝胆,饮冰吞檗。”

45、

气吞湖海

[qì tūn hú hǎi]

【解释】犹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出处】清·查慎行《送田间先生归桐城兼寄高丹植明府》诗:“气吞湖海豪犹昔,老阅沧桑骨已仙。”

46、

忍气吞声

[rěn qì tūn shēng]

【解释】忍气:受了气不发作;吞声:不敢出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从今后忍气吞声,再不敢嚎咷痛哭。”

【示例】李瓶儿这边分明听见指骂的是他,把两只手气的冰冷,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二回

47、

鹘仑吞枣

[hú lún tūn zǎo]

【解释】把枣子整个儿吞下,不细嚼辨味。常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

【出处】宋·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鹘仑吞枣。”

48、

茹泣吞悲

[rú qì tūn bēi]

【解释】茹泣:哭泣。形容极其悲痛。

【出处】南朝·齐·王融《画汉武北伐图上疏》:“北地残氓,东部遗老,莫不茹泣吞悲,倾耳戴目,翘心仁政,延首王风。”

49、

啮檗吞针

[niè bò tūn zhēn]

【解释】檗:俗称黄柏,味苦。啮檗:食用黄檗,比喻食物之味如黄檗之苦。吞针:将针吞下,比喻食物极难入口。形容食物难以下咽。

【出处】唐·康骈《李使君》:“及至冰餐,俱置一匙于口,各相眄良久,咸若啮檗吞针 。”

50、

狼吞虎餐

[láng tūn hǔ cān]

【解释】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出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23回:“他们把饭煮熟,菜烧好,聚在一起,就在村前打麦场上,狼吞虎餐的吃。”

相关文章

偶然作六首

列传·卷二十一

列传·卷七十五

传·酷吏传

野老歌 / 山农词

上面是“”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成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18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