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开头的成语
1、
恐伤雅道
[kǒng shāng yǎ dào]
【解释】雅道:正道。惟恐破坏和影响正统的道德规范。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十四》:“二人虽有词华,然其体轻微,终不成令器。若置之高第,恐后进效之,伤陛下雅道。”
2、
[kǒng hòu zhēng xiān]
【解释】指害怕落后,追求上进。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8回:“他却横冲直撞,恐后争先。”
【示例】纸鸢们也欢喜太阳:一个个恐后争先,争先恐后,不断努力,飞扬,向上。 ——郭沫若《女神·心灯》
3、
[kǒng hòu wú píng]
【解释】怕以后没有个凭证。旧时契约文书的套语,常与“立次存照”连用。
【出处】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二折:“孩儿春郎,年方七岁,胸前一点朱砂记,情愿卖与拈各千户为儿,恐后无凭,立此文书为照。”
【示例】我们恐后无凭,还是签订正式的合同吧。
4、
恐慌万状
[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
【解释】恐:害怕;慌:惊慌;状:情状。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
【出处】宋·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示例】东西两线敌军,恐慌万状,急于逃命。 ——毛泽东《解放平壤的两则电讯》
5、
恐遭物议
[kǒng zāo wù yì]
【解释】物:这里指人;议:议论。担心遭到众人的非议。
【出处】《梁书·谢几卿传》:“时左丞庚仲容亦免归,二人意志相得,并肆诞纵,或乘露车历游郊野,既醉则执铎挽歌,不屑物议。”
【示例】刘氏早请立尚为嗣,绍因舍长立幼,恐遭物议,特使谭出继兄后,出为青州刺史。 ——蔡东藩《后汉演义》第八十回
“恐”结尾的成语
1、
诚惶诚恐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解释】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出处】汉·杜诗《乞退郡疏》:“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示例】一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部员们算也诚惶诚恐地先后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 ——郭沫若《北伐途中》二十一
2、
临死不恐
[lín sǐ bù kǒng]
【解释】恐:恐惧。遇到危难,毫不畏惧。
【出处】西汉·刘秀《新序·义勇》:“吾闻知命之士,见利不动,临死不恐。”
【示例】她临死不恐,视死如归。
3、
临难不恐
[lín nàn bù kǒng]
【解释】临:到;难:灾难;恐: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
【出处】《韩非子·说疑》:“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
【示例】见危致命,临难不恐。 ——《旧唐书·郗士美李鄘等传》
4、
有恃不恐
[yǒu shì bù kǒng]
【解释】恃:倚仗。有所依靠而不害怕。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宋·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
【示例】后来这位瑞方伯到了任,他们从前在京都的时候是有交情的,因此有恃不恐,就格外的放肆。 ——清·王浚卿《冷眼观》第三回
5、
有恃毋恐
[yǒu shì wú kǒng]
【解释】因为有所依杖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同“有恃无恐”。
【出处】郑观应《盛世危言·练兵》:“临敌之时……地势、敌情了如指掌,绘图遍示,使一军谙悉情形,有恃毋恐,故战胜攻取如响应声。”
6、
担惊受恐
[dān jīng shòu kǒng]
【解释】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出处】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示例】早知道这般的担惊受恐,我可也图甚么衣紫拖朱。 ——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一折
7、
有恃无恐
[yǒu shì wú kǒng]
【解释】恃:倚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所依杖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示例】我们实在还有一个更正大的理由使自己有恃而无恐。 ——闻一多《演讲录·民盟的性质与作风》
8、
有所恃而不恐
[yǒu suǒ shì ér bù kǒng]
【解释】恃:倚仗;恐:害怕。有所倚仗而不害怕。
【出处】宋·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
【示例】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之底柱,有所恃而不恐。 ——宋·朱熹《与陈侍郎书》
“恐”在中间的成语
1、
如恐不及
[rú kǒng bù jí]
【解释】及:追上,赶上。就象怕追赶不上。
【出处】《旧唐书·元载传》:“载在相位多年,权倾四海,外方珍异,皆集其门,资货不可胜计,故伯和、仲武等得肆其志。轻浮之士,奔其门者,如恐不及。”
【示例】唯其不同,调处得法反而有个一致性,向理想奔赴如恐不及。 ——沈从文《自传编零·我的学习》
2、
争前恐后
[zhēng qián kǒng hòu]
【解释】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五十五回:“欢乃麾兵直进,大众争前恐后,一涌而上,无复行列。”
【出处】大家一听金娘要回来,好像吃了什么兴奋药,都~地搭竹架子,把各家存着的茅草搬出来。 ——许地山《桃金娘》
3、
致远恐泥
[zhì yuǎn kǒng nì]
【解释】致:到达;泥:拘泥。担心妨碍实现远大目标。
【出处】《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示例】但致远恐泥,终之实难,曾未崇朝,豺声已露。(《魏书·孝庄帝纪》)
4、
争先恐后
[zhēng xiān kǒng hòu]
【解释】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出处】清·张春帆《宦海》第十四回:“一个个争先恐后的直抢上来。”
【示例】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各班同学争先恐后,奋力争先。
5、
唯恐天下不乱
[wéi kǒng tiān xià bù luàn]
【解释】恐:恐怕。指希望天下大乱以达到自身的目的。
【出处】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这种混乱状况确实给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的活动,提供了一方面的有利条件。”
【示例】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瞬息万变,唯恐天下不乱。”
6、
虚声恐吓
[xū shēng kǒng hè]
【解释】虚张声势来吓唬人。
【出处】明·吴世济《太和县御寇始末·复毫州叶发明书》:“贱不过张其数以虚声恐吓我耳。”
【示例】这不过是一句虚声恐吓,说过就完。 ——白羽《偷拳》七
7、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xué rú bù jí,yóu kǒng shī zhī]
【解释】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出处】《论语·秦伯》:“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示例】秋间又过太湖,游石公、飘渺诸峰……明年将为天台、雁荡之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一百0六首。
8、
惊恐万状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解释】惊恐: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宋·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示例】大家定睛看时,原来是一群野雉,象是大敌袭来,惊恐万状地向南飞去。 ——曲波《林海雪原》三十四
9、
惊恐失措
[jīng kǒng shī cuò]
【解释】措:安排。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出处】都德《柏林之围》:“我和他惊恐失措地互相看着。”
10、
将恐将惧
[jiāng kǒng jiāng jù]
【解释】将:又。既恐慌,又害怕。
【出处】《诗经·小雅·谷风》:“将巩将惧,维予与女。”
11、
惶恐不安
[huáng kǒng bù ān]
【解释】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示例】他终日感到惶恐不安。
12、
诚恐诚惶
[chéng kǒng chéng huáng]
【解释】诚:确实;惶:害怕。惶恐不安。指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惶恐不安。
【出处】明·汤显祖《南柯记·朝议》:“念臣棼诚恐诚惶,壍江城遭寇与拦当。”
13、
惊恐失色
[jīng kǒng shī sè]
【解释】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示例】满朝文武见皇帝如此震怒,个个惊恐失色,替黄道周捏了一把冷汗。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14、
白色恐怖
[bái sè kǒng bù]
【解释】白:惨白。指反动派残酷镇压人民的恐怖气氛。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然而他们却深知道新文字对于劳苦大众有利,所以在弥漫着白色恐怖的地方,这新文字是一定要受摧残的。”
【示例】鲁迅先生对于白色恐怖毫不畏惧,一直把密信和文稿珍藏着。
15、
矢人惟恐不伤人
[shǐ rén wéi kǒng bù shāng rén]
【解释】矢人:造箭的人。造箭的人就怕他造的箭不能伤人。比喻人的立场决定他对待事物的态度。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相关文章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17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