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开头的成语
1、
[shí shí dá biàn]
【解释】认清时势,通达权变。
【出处】明·陶宗仪《辍耕录·汉儿字圣旨》:“若蒙圣慈,特发使命,宣示德音,开其生路,彼亦识时达变之士也,宁不以数万生灵为念乎!”
【示例】士大夫以媕婀雷同,无所可否,为识时达变。 ——明·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
2、
[shí shí dá wù]
【解释】达:通晓。认清形势的发展,通晓事务的变化。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9回:“他不多几年,已巴到极顶的分儿,也只为识时达务,能够上和下睦罢了。”
【示例】她识时达务,很快适应了环境。
3、
[shí zì zhī shū]
【解释】指有文化知识。
【出处】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莫说别个,就是阙忠辈呵,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镫随鞭。”
【示例】一百多代表中,‘识字知书’的很少,可是穿着倒还不错。 ——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五
4、
识昧高卑
[shí mèi gāo bēi]
【解释】识:见识;昧:昏暗不明白事理。不懂得尊卑高下。
【出处】唐·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是知虻俗昏鄙,识昧高卑,不可以尊极临,而可以诚义感。”
5、
识明智审
[shí míng zhì shěn]
【解释】识见明敏,智虑周详。
【出处】宋·张琰《〈洛阳名园记〉序》:“且夫识明智审,则虑事精而信道笃。”
6、
识文谈字
[shí wén tán zì]
【解释】知晓文字。
【出处】明·无名氏《薛苞认母》第二折:“孩儿也,你是个识文谈字的人。”
7、
识二五而不知十
[shí èr wǔ ér bù zhī shí]
【解释】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示例】夫回瑗可弃,而杨董获升,可谓识二五而不知十者也。 ——唐·刘知幾《史通·品藻》
8、
识微知著
[shí wēi zhī zhuó]
【解释】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出处】《新唐书·杜佑传》:“传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管仲有言:‘国家无使勇猛者为边境。’此诚圣哲识微知著之略也。”
9、
识荆恨晚
[shí jīng hèn wǎn]
【解释】遗憾自己与某人特别是知己或有才能的人相识太晚了。
【示例】我们都有识荆恨晚的感觉。
10、
识变从宜
[shí biàn cóng yí]
【解释】指认识事物的变化,灵活地处理问题。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
11、
识才尊贤
[shí cái zūn xián]
【解释】能识别并尊重有才能的人。
【出处】明·李贽《焚书·复麻城人书》:“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人下士,识才尊贤又如此。”
【示例】识才尊贤的人大有人在。
12、
识途老马
[shí tú lǎo mǎ]
【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对某种事物十分熟悉的人。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示例】你也不用发忧,还有你老子是“识途老马”,慢慢地来指拨你罢! ——茅盾《子夜》四
13、
识其一不识其二
[shí qí yī,bù shí qí èr]
【解释】了解事物的一方面,不了解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处】《庄子·天地》:“识其一不识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示例】昔汉阴丈人修浑沌之术,孔子以为识其一不识其二。(《晋书·王坦之传》)
14、
识微见远
[shí wēi jiàn yuǎn]
【解释】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远景。
【出处】清·陈康祺《郎潜记闻》卷十一:“是时海禁初开,恭恪此奏可谓识微见远。”
15、
识涂老马
[shí tú lǎo mǎ]
【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对某种事物十分熟悉的人。同“识途老马”。
【出处】清·钱谦益《夜过磨盘岭》诗:“攫食饥乌心未饱,识涂老马足堪扪。”
16、
识礼知书
[shí lǐ zhī shū]
【解释】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出处】《野叟曝言》第五八回:“此乃罪臣家属,籍没入官,姓木名难儿,温柔贤淑,识礼知书,兼通数学。”
17、
识时知务
[shí shí zhī wù]
【解释】认清形势的发展,通晓事务的变化。
【出处】明·李贽《焚书·李中丞奏议序》:“孰谓洛阳车少通达国体,识时知务如此哉。”
18、
识时通变
[shí shí tōng biàn]
【解释】能认清时势,通达应变。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尔祖子文,为楚名臣,识时通变。”
【示例】只要做到识时通变,我们就能融合进去。
19、
识多才广
[shí duō cái guǎng]
【解释】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5回:“他是晋国勋臣,识多才广。”
【示例】我们很需要识多才广的人才。
20、
识文断字
[shí wén duàn zì]
【解释】识字。指有一点文化知识。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当着人家识文断字的人儿呢?别抡荤,看人家笑话。”
【示例】你看,先父是个举人,我自幼就识文断字。 ——老舍《女店员》第一幕
21、
识大体,顾大局
[shí dà tǐ,gù dà jú]
【解释】认识到有关大局的重要道理,照顾全局利益。
【出处】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会议上的讲话》:“不论工人也好,农民也好,知识分子也好,爱国民主人士也好,都是识大体、顾大局的,都是相信跟着党走是对的。”
【示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28章:“不愧是共产党员嘛!识大体,顾大局……”
22、
识时务者为俊杰
[shí shí wù zhě wéi jùn jié]
【解释】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认清时代潮流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示例】语曰:“识时务者为俊杰。”我愿今日的三民主义者记取此语。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23、
识微见几
[shí wēi jiàn jǐ]
【解释】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认识和察见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出处】《宋史·常安民传》:“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
【示例】如常君者,真识微见几之士也。 ——明·李贽《史纲评要·宋纪·哲宗》
24、
识知无字
[shí zhī wú zì]
【解释】指幼儿识字。
【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示例】儿识字,曰已识知无字。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幼敏类》
“识”结尾的成语
1、
素不相识
[sù bù xiāng shí]
【解释】素:平素,向来。向来不认识。
【出处】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四折:“我与你素不相识,一旦为你寄书,因而戏言,岂意遂为眷属。”
【示例】船儿只管乘风破浪的一直的走,走向那素不相识的他乡。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八》
2、
博闻强识
[bó wén qiáng zhì]
【解释】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示例】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位博闻强识的学者。
3、
心存目识
[xīn cún mù zhì]
【解释】识:记。指对某种事物心中已有深刻的印象。
【出处】唐·韩愈《送孟秀才序》:“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吾固心存而目识矣。”
4、
通儒达识
[tōng rú dá shí]
【解释】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同“通儒达士”。
【出处】《南齐书·礼志》:“汉之于周,世代于此,通儒达识,不以为非。”
5、
高标卓识
[gāo biāo zhuó shí]
【解释】卓:卓越。高深的造诣,卓越的才识。
【出处】宋·刘克庄《跋赵明翁诗稿》:“因读明翁绝句,有云:‘留取葡萄浮大白,肯将容易博凉州。’叹其高标卓识,为之爽然自失。”
6、
一字不识
[yī zì bù shí]
【解释】一个字也不认识。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原来那字迹与他来书无异,一字不识,传与众官看了,无不骇然。”
【示例】后来看看那书,装潢得极为盛丽,翻出来却一字不识。 ——曾朴《孽海花》第14回
7、
通才练识
[tōng cái liàn shí]
【解释】通才:学识渊博的人。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
【出处】唐·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之颂序》:“夫其通才练识,赡学多闻,翰墨之工,文章之美,皆忘其所能也。”
8、
高明远识
[gāo míng yuǎn shí]
【解释】高明:高超;远识:远大的眼光。指见识高远。
【出处】宋·钱世昭《钱氏私志·蔡鲁公》:“公高明远识,洞鉴古今,知国家大事,必至于斯乎?”
9、
多见广识
[duō jiàn guǎng shí]
【解释】见闻多,知识广。
【出处】《水浒传》第七四回:“话说这一篇诗,单道着燕青。他虽是三十六星之末,果然机巧心灵,多见广识,了身达命,都强似那三十五个。”
10、
安世默识
[ān shì mò shí]
【解释】安世:西汉丞相张安世,记忆力极强;默识:能背诵而牢记不忘。指人记忆力好,能过目成诵。
【出处】三国·魏·孔融《荐祢衡表》:“弘羊潜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诫不足怪。”
11、
卓荦强识
[zhuó luò qiáng zhì]
【解释】卓荦:超绝,特出;识:通“志”,记住。指聪明颖慧,记忆力很强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许慈传》:“虽学不沾洽,然卓荦强识。”
12、
千古卓识
[qiān gǔ zhuó shí]
【解释】卓:卓越,高超。指流传千古而迄今未见超过其说法的卓越见识。
【出处】明·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二:“何仲默云:‘陆诗体俳语不俳,谢则体语俱俳。’可谓千古卓识。”
13、
有胆有识
[yǒu dǎn yǒu shí]
【解释】既有胆量又有见识。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回:“金羽妹子,绝世聪明,有胆有识,今年也是七岁,可怜有才无命。”
14、
纥字不识
[hé zì bù shí]
【解释】纥:人名。连“纥”字也不认识。指文盲。
【出处】清·翟灏《通俗编·文字》引《懒真子》:“臧武仲,名纥,音恨发切。唐时有误读为核者。萧颖士曰:‘汝纥字也不识耶!’俗言瞎字不识,又纥字之讹。”
15、
一丁不识
[yī dīng bù shí]
【解释】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出处】《旧唐书·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
【示例】而云古无类书,此真一丁不识之无知妄作也矣。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
16、
博学多识
[bó xué duō shí]
【解释】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第45卷:“只是圣人之所以圣,却不在博学多识,而在一以贯之。”
【示例】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斯人寂寞》:“这个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的包先生,博学多识,通文史,精诗词,尤擅对联。”
17、
通才达识
[tōng cái dá shí]
【解释】通才:指学识渊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达识:通晓事理。形容学贯古今,才识兼备的人。
【出处】晋·欧阳建《言近意论》:“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至于通才达识,咸以为然。”
18、
肤见謭识
[fū jiàn guǎng shí]
【解释】浅陋的见识。
19、
短见薄识
[duǎn jiàn bó shí]
【解释】指见识短浅。
【出处】元·无名氏《马陵道》楔子:“庞涓久后得地呵!此人是个短见薄识、绝恩绝义的人。”
【示例】浑家李氏却有些短见薄识,要做些小便宜勾当。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三十五卷
20、
似曾相识
[sì céng xiāng shí]
【解释】好像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出处】宋·晏殊《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示例】文淑忽然惊喜地想到,她看见了一张似曾相识的黑黑的脸。 ——巴金《火》第三部
21、
对面不识
[duì miàn bù shí]
【解释】面对面也不认识。比喻彼此没有缘分。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石霜往见杨大年,杨言:‘对面不相识,千里却同风。’”
22、
一般见识
[yī bān jiàn shí]
【解释】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知识低、修养差的人争论,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出处】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一折:“若知是我,怎么敢骂,我不和你一般见识。”
【示例】小人也知那厮胡为,不与他一般见识。(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四回)
23、
博闻多识
[bó wén duō shí]
【解释】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出处】《魏书·李业兴传》:“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
【示例】公子生长中原,博闻多识,必知此兽之名。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5回
24、
凡才浅识
[fán cái qiǎn shí]
【解释】才能平庸,识见肤浅。
【出处】清·陈用光《上翁学士书》:“用光凡才浅识,无所比数。”
25、
肤见谫识
[fū jiàn jiǎn shí]
【解释】浅陋的见识。
【出处】明·李东阳《〈琼台吟稿〉序》;“彼肤见谫识,管窥蠡测,岂复能尽其妙哉?”
26、
无般不识
[wú bān bù shí]
【解释】犹百般,用尽方法。
27、
反眼不识
[fǎn yǎn bù shí]
【解释】反:翻转。翻脸不认人。形容改变态度,对人冷漠无情。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示例】他经常以反眼不识的态度待人。
28、
远见卓识
[yuǎn jiàn zhuó shí]
【解释】见:见解,见识;卓:高超;识:知识。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
【出处】明·焦竑《玉堂丛语·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示例】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29、
不学无识
[bù xué wú shí]
【解释】指没有学问,缺乏见识。
【出处】宋·叶適《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大理少卿朱斐对上,指大理寺为诏狱。公论‘斐不自知职业何事,不学无识’,竟罢斐。”
【示例】世皇《下江南檄》枚举贾似道无君之罪,宋国臣民其不诚服者与。其文曰:‘……不学无识,舞术弄权。’ ——明·陶宗仪《辍耕录·檄》
30、
高见远识
[gāo jiàn yuǎn shí]
【解释】指见识高远。
【出处】宋·赵彥卫《云麓漫钞》卷十:“圣人高见远识,固不可以小智测度也。”
【示例】元直如此高见远识,谅此有何难哉! ——《三国演义》第四八回
31、
故封识
[gu feng zhi]
【解释】原来封存的标记。
32、
无知无识
[wú zhī wú shí]
【解释】指没有知识。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你看这丁言志无知无识的,走来说是莺豆湖的大会,是胡三公子的主人。”
【示例】自己也有错处,为什么始终看儿子还是个无知无识的小孩子! ——老舍《二马》第三段
33、
目论浅识
[mù lùn qiǎn shí]
【解释】目论:眼前之论。比喻见识短浅。
34、
有度有识
[yǒu dù yǒu shí]
【解释】度:度量;识:见识。既有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又有广博的学识和主张。
【出处】明·吴惟顺《兵镜吴子十三篇》:“详审斟酌,斯为有度有识之将也。”
35、
浅见寡识
[qiǎn jiàn guǎ shí]
【解释】浅见:肤浅的见解;寡识:见识很少。形容见闻不广,知识贫乏。
【出处】宋·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今辄条数事,布于左右,非出于浅见寡识。”
【示例】在这事实发生以前,以我的浅见寡识,是万万想不到的。 ——鲁迅《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
36、
末学陋识
[mò xué lòu shí]
【解释】末学:学无根底;陋识:学识肤浅。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
【出处】汉·张衡《东都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践目者也。”
【示例】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37、
浅见薄识
[qiǎn jiàn bó shí]
【解释】浅见:肤浅的见解;薄识:见识很少。形容见闻不广,所知不多。
【出处】《史记·五帝本纪赞》:“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示例】人每不能测天,致汝纷纭议论,皆由浅见薄识之故也。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十一
38、
一面之识
[yī miàn zhī shí]
【解释】指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
【出处】《宋史·范纯仁传》:“范纯仁,得一面识足矣。”
【示例】余幄奇,我无一面之识。 ——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
39、
寒腹短识
[hán fù duǎn shí]
【解释】形容人知识贫乏,见识短浅。
【出处】清·周亮工《书影》第五卷:“今人寒腹短识,辄不自量造语,余耻之。”
【示例】请原谅我的寒腹短识。
40、
瞎字不识
[xiā zì bù shí]
【解释】讥嘲人是睁眼瞎子,一个字也不认识。
【出处】宋·马永卿《嫩真子》:“汝纥字不识,或以为瞎字不识,误矣。”
【示例】我瞎字不识,要我给儿子、姑娘取名字,可为难得很了。 ——金庸《鹿鼎记》第四十五回
41、
不打不相识
[bù dǎ bù xiāng shí]
【解释】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示例】上次闹了点误会,还记在心里?不打不相识嘛。来,里面坐。 ——陆文夫《不平者》
42、
通材达识
[tōng cái dá shí]
【解释】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同“通才练识”。
【出处】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43、
不打不成相识
[bù dǎ bù xiāng shí]
【解释】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示例】这真是不打不成相识,他们很快成为好友。
44、
高才远识
[gāo cái yuǎn shí]
【解释】才能高超,见识深远。
【出处】《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清醇有鉴识”裴松之注引三国·魏·周斐《汝南先贤传》:“召陵谢子微,高才远识。”
45、
高才卓识
[gāo cái zhuó shí]
【解释】才能高超,见识深远。同“高才远识”。
【出处】《隋唐演义》第七六回:“[上官昭容]果是高才卓识,即沈宋二人,尚且服其公明,何况臣等。”
【示例】我最先所认识的律师、都是有高才卓识的,他们都是从西洋政大学毕业回来的。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护花律师》
“识”在中间的成语
1、
知机识窍
[zhī jī shí qiào]
【解释】掌握时机和窍门。形容人机灵。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回:“你又知机识窍,见景生情,这事大有可成。”
2、
不识之无
[bù shí zhī wú]
【解释】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示例】《废墟中》,写一个不识之无的木匠,爱打老婆,老婆也让他打;他有气无处泄,她也就让他泄。 ——李健吾《<李广田选集>序》
3、
目不识书
[mù bù shí shū]
【解释】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出处】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六:“李士宁者,蓬州人,自言学多诡数,善为巧发奇中,目不识书,而能口占作诗,颇有才思。”
【示例】伯之目不识书,一切予夺,俱取决幕僚。 ——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四十回
4、
老马识途
[lǎo mǎ shí tú]
【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示例】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清·黄仲则《立秋后二日》
5、
名重识暗
[míng zhòng shí àn]
【解释】暗:愚昧不明。形容名气很大但学识浅薄。
【出处】《晋书·周顗母李氏传》:“伯仁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
6、
通元识微
[tōng yuán shí wēi]
【解释】通晓玄奥微妙的道理。
【出处】明·张居正《礼乐记》:“孔子睹庙器而知持盈之理,聆琴音而思文王之德,倘有通元识微之士,能于器数之间,仰溯圣人之蕴者,则有司存焉。”
7、
不识抬举
[bù shí tái jǔ]
【解释】识:认识,理解;抬举:赞扬,器重。不懂得人家对自己的好意。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这和尚好不识抬举,我这姐姐,那些儿不好、”
【示例】这贱人不识抬举。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
8、
有眼不识荆山玉
[yǒu yǎn bù shí jīng shān yù]
【解释】荆山:山名,此山产宝玉,据传和氏璧就出自此山。比喻眼力差,识别不出贤人或珍品。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一回:“我西门庆一时昏昧,不听你之良言,辜负你之好意。正是有眼不识荆山玉,拿着顽石一样看。过后方知君子,千万饶恕我则个。”
【示例】这么纯净的水晶,你竟然当成玻璃,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
9、
见精识精
[jiàn jīng shí jīng]
【解释】形容一看便明白,十分机灵。同“见经识经”。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却被院中婆娘见精识精,看破了八九分。”
10、
蜂识莺猜
[fēng shí yīng cāi]
【解释】比喻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同“蜂迷蝶猜”。
【出处】元本·高明《琵琶记·牛相教女》:“绛罗深护奇葩小,不许蜂识莺猜。”
11、
高识远度
[gāo shí yuǎn duǒ]
【解释】度:揣度,忖度。见识高超,思虑深远。
【出处】《周书·张轨传》:“宇文公文足经国,武可定乱。至于高识远度,非愚管所测。”
12、
有识之士
[yǒu shí zhī shì]
【解释】具有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人。
【出处】汉·刘向《说苑·善说》:“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万岁之后,庙堂必不血食矣。”
【示例】有识之士皆谓陛下厌闻人言,意轻边事,其兆见于此矣。 ——宋·苏轼《朝辞赴定州状》
13、
闳识孤怀
[hóng shí gū huái]
【解释】远大的见解,独特的情操。
【出处】清·曾国藩《圣哲画像记》:“班氏闳识孤怀,不逮子长远甚。”
【示例】下笔放眼,偃然若有古人之在我眼前,则闳识孤怀,窃叹古今人不数觏矣。 ——金松芩《文学观》
14、
不识好歹
[bù shí hǎo dǎi]
【解释】不知好坏。指愚蠢,缺乏识别能力。
【出处】《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九阿姐]方才告诉我许多话,说你不识好歹,放着鹅毛不知轻,顶着磨子不知重,心下好生不悦。”
【示例】给你们读一点古书总是好意;古书又不是毒药,竟会这样胡闹起来,这明明是不识好歹呀! ——夏丐尊、叶圣陶《文心》十五
15、
不识一丁
[bù shí yī dīng]
【解释】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出处】《旧唐书·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
【示例】而云古无类书,此真一丁不识之无知妄作也矣。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
16、
顾大局,识大体
[gù dà jú,shí dà tǐ]
【解释】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受损害。
【出处】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我们相信,我们的人民是顾大局、识大体、守纪律的。”
17、
高识远见
[gāo shí yuǎn jiàn]
【解释】指见识高远。同“高见远识”。
【出处】宋·王楙《野客丛书·王珪母妻识见》:“其高识远见,甚非常人所能及者。”
【示例】况他元是鄱阳大盗出身,无甚么高识远见。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
18、
目不识丁
[mù bù shí dīng]
【解释】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出处】《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示例】我试问如果你母亲要把你嫁给一个目不识丁的俗商,或者一个中年官僚,或者一个纨袴子弟,你难产也不反抗? ——巴金《家》二十五
19、
不识东家
[bù shí dōng jiā]
【解释】指不识近邻是圣贤。
【出处】“不识东家丘”的略语。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人,称之为“东家丘”。
【示例】荀济人非许、郭,不识东家,虽复莠言自口,未宜荣辱也。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
20、
不识泰山
[bù shí tài shān]
【解释】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示例】请原谅我有眼不识泰山。
21、
才多识寡
[cái duō shí guǎ]
【解释】才:才识。识:见识。寡:少。天资高,但见识少。
【出处】才:才识。识:见识。寡:少。天资高,但见识少。
【示例】西晋嵇康才多识寡,好善暗人,是以遇踵会之祸。 ——宋·苏轼《谢宣谕札子》
22、
教一识百
[jiāo yī shí bǎi]
【解释】形容具有特殊的才能、智慧。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母仪》:“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
23、
慧眼识英雄
[huì yǎn shí yīng xióng]
【解释】慧眼:佛教所说的“五眼”之一,今泛指敏锐的眼力。称赞人善于识别人才。
24、
不识时务
[bù shí shí wù]
【解释】时务:当前的形势和潮流。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出处】《后汉书·张霸传》:“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结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示例】什么年月了,还吃这碗饭,太不识时务了。 ——张洁《沉重的翅膀》
25、
爱口识羞
[ài kǒu shí xiū]
【解释】爱口:即碍口,说不出口。由于怕羞而不肯说话。同“碍口识羞”。
【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潘文子契合鸳鸯冢》:“这事关系你终身,肯与不肯,明白的说出,莫要爱口识羞,两相耽误!”
26、
学识渊博
[xué shí yuān bó]
【解释】指学识深而且广。
【示例】王教授在工程力学界是学识渊博的一流专家。
27、
眼不识丁
[yǎn bù shí dīng]
【解释】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出处】《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示例】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 ——宋·文天祥《不睡》诗
28、
才识过人
[cái shí guò rén]
【解释】才能和见识超过一般人。
【出处】元·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果然不干我事,是兄弟才识过人。”
【示例】其才识过人,胆气压乎群类。 ——明·李贽《焚书·杂述·因记往事》
29、
仅识之无
[jǐn shí zhī wú]
【解释】之无:指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医术》:“张曰:‘我仅识之无耳?乌能是?’道士笑曰:‘迂哉,名医何必多识字乎,但行之耳!’”
30、
知机识变
[zhī jī shí biàn]
【解释】指能了解、掌握时机,识别、适应时局的变化。
【出处】《旧唐书·尉迟敬德等传论》:“皆谓猛将谋臣,知机识变,有唐之盛,斯实赖焉。”
31、
遗物识心
[yí wù shí xīn]
【解释】指舍弃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
【出处】晋·陆机《赠冯文罴迁丘令》:“出自幽谷,及尔同林。双情交映,遗物识心。”
32、
蒲元识水
[pú yuán shí shuǐ]
【解释】蒲元:人名。指实践经验十分丰富。
【出处】《太平御览》:“君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言杂八升。”
33、
知高识低
[zhī gāo shí dī]
【解释】指说话、做事情得掌握分寸。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六:“金生是个聪明的人,在他门下,知高识低,温和待人。”
【示例】你小小年纪,倒知高识低,晓得事务,先念皇恩,又不敢夸张,真可谓淑女矣!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十回
34、
有眼不识泰山
[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
【解释】虽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示例】他有眼不识泰山,真是一个见识短浅的人。
35、
知音识曲
[zhī yīn shí qǔ]
【解释】指通晓音乐。
【出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秋胡行》:“有美一人,婉如清扬。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36、
不识起倒
[bù shí qǐ dǎo]
【解释】指不知好歹;不识时务。
【出处】《西游记》第五二回:“你那三个和尚已被我洗净了,不久便要宰杀,您还不识起倒?去了罢!”
【示例】费小胡子忍不住笑了,他想来这位不识起倒的曾老二一定把吴荪甫缠的头痛。 ——茅盾《子夜》十
37、
人生识字忧患始
[rén shēng shí zì yōu huàn shǐ]
【解释】忧患:忧愁,苦难。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指一个人识字以后,从书中增长了见识,对周围事物就不会无动于衷。
【出处】宋·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38、
旧识新交
[jiù shí xīn jiāo]
【解释】老相识,新相交。比喻结交的朋友众多。
【出处】清·黄遵宪《乡人经余远归争来询问》诗:“旧识新交遍天下,可如亲戚话依依。”
39、
略识之无
[lüè shí zhī wú]
【解释】之、无:指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
【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示例】还有一班市侩,不过略识之无,因为艳羡那些斗方名士,要跟着他学。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
40、
身后识方干
[shēn hòu shí fāng gān]
【解释】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怜识后识方干。”
41、
见经识经
[jiàn jīng shí jīng]
【解释】形容一看便明白,十分机灵。
【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莲女]这女子件件聪明,见经识经,见书识书,邻近又有一个学堂,教此女子入学读书,不过一年,经史皆通。”
【示例】龙氏方才见经识经,渐渐的收了法术。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四十八回
42、
不识不知
[bù shí bù zhī]
【解释】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
【出处】《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示例】然尝闻尧舜之世,十日一风,五日一雨,百姓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所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是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43、
知音识趣
[zhī yīn shí qù]
【解释】犹知情识趣。懂情意,善体贴。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你平时那一班同欢同赏、知音识趣的朋友,怎没一个来瞅睬你一瞅睬?”
44、
知羞识廉
[zhī xiū shí lián]
【解释】羞:羞愧。廉:廉耻。指人知道羞愧、廉耻。形容有修养。
【出处】明·汤显祖《紫钗记》第四十五出:“小妮子非抛闪,知羞识廉。”
45、
知二五而未识于十
[zhī èr wǔ ér wèi shí yú shí]
【解释】知道两个五是多少,却不知十是什么意思。比喻看问题片面孤立。
【出处】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固知三者定乎造化,荣辱之境,独曰由人。是知二五而未识于十,其蔽一也。”
46、
碍口识羞
[ài kǒu shí xiū]
【解释】碍口:说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说话。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文若虚终是碍口识羞,待说又止。”
【示例】这事关系你终身,肯与不肯,明白说出,莫要碍口识羞,两相耽误。 ——《石点头·潘文子契合鸳鸯冢》
47、
才蔽识浅
[cái bì shí qiǎn]
【解释】蔽:塞而不通。才能蔽塞见识浅陋。
【出处】南朝·梁·江淹《萧重让扬州表》:“臣才蔽识浅,非集誉于乡曲;荣降宠臻,乃假翼于皇极。”
【示例】请原谅我的才蔽识浅。
48、
博识多通
[bó shí duō tōng]
【解释】博:广博。识:学识。通:精通事理。指学识广博,精通事理。
【出处】《太平广记·伎巧一》:“宝鼎元年,张善为日南太守。郡民有得金凫,以献太守张善。善博识多通,考其年月,既是秦始皇墓金凫也。”
49、
戴头识脸
[dài tóu shí liǎn]
【解释】比喻有面子有身分。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六回:“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示例】只怕上面没嫡妻,儿子们又都是戴头识脸的人物。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六回
50、
不识人间有羞耻事
[bù shí rén jiān yǒu xiū chǐ shì]
【解释】不知道人世间还有羞耻之事。形容恬不知耻。
【出处】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示例】卖他们的一党专制的狗肉,死皮赖脸,乱吹一顿,不识人间有羞耻事。 ——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
51、
才识不逮
[cái shí bù dǎi]
【解释】才:才能;识:见识;逮:及,到。才能和见识都不高。
【出处】《宋史·刘挚传》:“才识不逮而忠实有余,次也。”
52、
知时识务
[zhī shí shí wù]
【解释】务:事。能看清当时的大势和了解世事,不去违背。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六:“这是佛天面上好看的事,况我每知时识务,正该如此。”
53、
不识高低
[bù shí gāo dī]
【解释】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一回:“你这小畜生,不识高低!看棍。”
【示例】岂不晓得我孙氏是八代世臣,敢来触犯,全然不识高低,禽兽不如。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六回
54、
博识洽闻
[bó shí qià wén]
【解释】见多识广,学识博大。
【示例】我们被博士的博识洽闻所征服。
55、
鉴机识变
[jiàn jī shí biàn]
【解释】察看时机,了解动向。
【出处】《晋书·皇甫真载记》:“燕朝无纲纪,实可图之,鉴机识变,唯皇甫真耳。”
56、
知情识趣
[zhī qíng shí qù]
【解释】懂情意,善体贴。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老实,又且知情识趣,隐恶扬善,千百中难遇此一人。”
【示例】要仔细看看这个婆娘……到底像不像陆茂林所说的那样又规规矩矩、又知情识趣? ——李劼人《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二
57、
不识大体
[bù shí dà tǐ]
【解释】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
【出处】《史记·平原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晋·袁宏《后汉记》卷一○:“臣愚浅,不识大体。”
【示例】上斥为不识大体,仍谕内监在外生事者听人责惩。 ——《清史稿·高宗本纪》
58、
知书识字
[zhī shū shí zì]
【解释】指有文化修养。
【出处】明·冯惟敏《朝天子·自遣》曲:“海翁,命穷,百不会,千无用。知书识字总成空。”
【示例】你是个知书识字之人,难道‘覆水难收’四个字也不知道么? ——清·李渔《奈何天·计左》
59、
才高识远
[cái gāo shí yuǎn]
【解释】才能超众,见识深远。
【出处】宋·强至《祠部集·送王宾玉》:“志节慷慨忠义俱,才高识远器有余。”
60、
不识马肝
[bù shí mǎ gān]
【解释】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
61、
知书识礼
[zhī shū shí lǐ]
【解释】有文化,懂礼仪。形容有教养。同“知书达礼”。
【出处】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一回:“媳妇虽不敢说知书识礼,然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俗话,是从小儿听到大的。”
【示例】文君,你是知书识礼的人,我万不想出你,替我卓门闹出这样伤风败俗的丑事! ——郭沫若《卓文君》第三景
62、
默而识之
[mò ér shí zhī]
【解释】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出处】《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示例】良哉孔子之言!默而识之,一以贯之,故目击而道存,指掌而意喻。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
63、
不识局面
[bù shí jú miàn]
【解释】犹不识时务。
【出处】《水浒传》第四九回:“原来毛仲义五更时,先把大虫解上州里去了,却带了若干做工公的来捉解珍解宝。不想他这两个不识局面,正中了他的计策,分说不得。”
64、
目不识字
[mù bù shí zì]
【解释】指一个字也不认得。
【出处】清·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
65、
深识远虑
[shēn shí yuǎn lǜ]
【解释】见识深广,考虑久远。
【出处】《后汉书·杜林传》:“古之明王,深识远虑,动居其厚,不务多辟,周之五刑,不过三千。”
【示例】深识远虑,有宰相才,则史天泽其人也。 ——《元史·窦默传》
66、
才疏识浅
[cái shū shí qiǎn]
【解释】才:才能;疏:空虚;识:学识;浅:浅薄。才能不高,学问浅薄。
【出处】才:才能;疏:空虚;识:学识;浅:浅薄。才能不高,学问浅薄。
67、
卓识远见
[zhuó shí yuǎn jiàn]
【解释】卓:高超;识:见识。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出处】邓小平《发展中日关系要看得远些》:“去年我们两国领导人在东京作出了一个具有卓识远见的决策,就是把中日关系放在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来发展。”
68、
才识有余
[cái shí yǒu yú]
【解释】才:才能;识:见识。才能和见识都有剩余。指才能很高,见识极广。
【出处】《宋史·刘挚传》:“人才难得,能否不一,性忠实而才识有余,上也。”
69、
强识博闻
[qiǎng shí bó wén]
【解释】指记忆力强,见闻广博。同“强记博闻”。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示例】粲强识博闻,故太祖游观出入,多得骖乘,至其见敬不及洽、袭。 ——《三国志·魏志·杜袭传》
70、
见多识广
[jiàn duō shí guǎng]
【解释】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还是大家宝眷,见多识广,比男子汉眼力到胜十倍。”
【示例】她是每天上街去买菜的,自然见多识广,知道这东西的时价。 ——茅盾《过年》
71、
未识一丁
[wèi shí yī dīng]
【解释】丁:“个”的讹字。不认识一个字,指没有文化的人。亦作“目不识丁”、“不识一丁”。
【出处】《旧唐书·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
【示例】文职有未识一丁,武阶亦未挟一矢。 ——《明史·王端传》
72、
不识庐山真面目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解释】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示例】革命家,终会在大风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够--只见长江滚滚来,不识庐山真面目! ——郭小川《万里长江横渡》诗
73、
多识君子
[duō shí jūn zǐ]
【解释】指知识广博的人。
【出处】《新唐书·褚遂良传》:“人之立身,不可以无学,遂良所谓多识君子哉。”
相关文章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17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