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开头的成语
1、
[sì hǎi shēng píng]
【解释】升平:太平。指天下太平。
【出处】唐·张说《大唐封禅颂》:“一、位当五行图箓之序;二、时会四海升平之运;三、德具钦明文思之美。是谓与天合符,名不死矣。”
【示例】寡人御极以来,幸喜四海升平,八方宁靖。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
2、
四海承平
[sì hǎi chéng píng]
【解释】承平:太平。指全国境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太平无事。
【出处】《史记·孝武本纪》:“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
【示例】当今四海承平,万方朝贡,有什么紧急事情,这等大惊小怪?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九回
3、
四近之臣
[sì jìn nnnzhī chén]
【解释】四近:四辅,古代天子身边的四个辅臣。旧指辅佐天子的四位大臣。喻指皇帝身边的近臣。
【出处】《孔丛子·论书》:“王者前有疑,后有丞,左有辅,右有弼,谓之四近。言前后左右近臣,当畏敬之,不可以非其人也。”
4、
四海昇平
[sì hǎi shēng píng]
【解释】指天下太平。
5、
四大皆空
[sì dà jiē kōng]
【解释】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出处】《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示例】胞胎浑沌,四大皆空,没甚姓名。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
6、
四肢百骸
[sì zhī bǎi hái]
【解释】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
【出处】宋·文天祥《高沙道中》诗:“四肢与百骸,屈曲如杯锩。”
7、
四体百骸
[sì tǐ bǎi hái]
【解释】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同“四肢百骸”。
【出处】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73回:“胎一成,则四体百骸气随欲至,如珠滚荷盘,如烟含柳缕,无不可到之处也。”
8、
四时充美
[si shi chong mei]
【解释】一年四季都很富足美好。
9、
四分五剖
[sì fēn wǔ pōu]
【解释】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统一。
【出处】汉·扬雄《解嘲》:“往者周网解结,群鹿争逸,离为十二,合为六七,四分五剖,并为战国。”
【示例】清·曾国藩《李忠武公神道碑铭》:“四分五剖,精锐军散。”
10、
四海晏然
[sì hǎi yàn rán]
【解释】四海:天下,国家;晏然:平静,安定。指全国各地太平安定。
【出处】《后汉书·蔡茂传》:“陛下圣德系兴,再隆大命,即位以来,四海晏然。”
【示例】自朕嗣位以来,四海晏然,八方宁静。 ——元·马致远《汉宫秋》楔子
11、
四方辐辏
[sì fāng fú còu]
【解释】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后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
【出处】《汉书·孙叔通传》:“人人奉职,四方辐辏。”
12、
四乡八镇
[sì xiāng bā zhèn]
【解释】泛指周围的许多乡村和集镇。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当下统率大队走到乡下,东南西北,四乡八镇。整整兜了一个大圈子。”
13、
四体不勤
[sì tǐ bù qín]
【解释】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示例】你也该学一学人家眉妹子,不应四体不勤,好逸恶劳。 ——刘绍棠《瓜棚柳巷》
14、
四方云扰
[sì fāng yún rǎo]
【解释】扰:扰乱,纷扰。指天下纷乱,如同乌云翻涌。形容局势动荡不安,到处骚乱。
【出处】《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
【示例】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15、
四荒八极
[sì huāng bā jí]
【解释】四面八方极偏远之地。
【出处】唐·白居易《八骏图》诗:“四荒八极踏欲遍,三十二蹄无歇时。”前蜀·杜光庭《寿春节进元始天尊帧并功德疏表》:“四荒八极,毕贽琛珍。”
【示例】前蜀·杜光庭《寿春节进元始天尊帧并功德疏表》:“四荒八极,毕贽琛珍。”
16、
四脚朝天
[sì jiǎo cháo tiān]
【解释】四脚:指四肢。形容仰面跌倒。也形容人死去。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一回:“叫声未绝,早被大鹏一嘴啄得四脚朝天,呜呼哀哉。”
【示例】这完这句,便四脚朝天,一声不言语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回)
17、
四战之国
[sì zhàn zhī guó]
【解释】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出处】《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示例】西汉·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18、
四邻不安
[sì lín bù ān]
【解释】指周围的人都受到干扰,不得安宁。
【示例】连日带夜地大呼小叫,吵得四邻不安,房间里酒气熏天,烟雾腾腾,走都走不进去。 ——吴越《九死还魂草》第五十章
19、
四维不张
[sì wéi bù zhāng]
【解释】四维:旧时称礼、义、廉、耻为四维;张:展开,推行。四维不能伸张。比喻纲纪废弛,政令不行。
【出处】《管子·牧民》:“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示例】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今日君欲立国之纲纪,必张四维,以使其民。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20、
四分五落
[sì fēn wǔ luò]
【解释】形容分散零乱。
【出处】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蓦闻人道,森森地唬得魂离壳。全家眷爱,多应是四分五落。”
【示例】霎时间大火竟起,烈焰飞天,四分五落,都穿在大船内。前后官船,一齐烧着。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九回
21、
四海鼎沸
[sì hǎi dǐng fèi]
【解释】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出处】《晋书·祖逖传》:“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示例】今江都篡逆,四海鼎沸。 ——《旧唐书·李袭志传》
22、
四姻九戚
[sì yīn jiǔ qī]
【解释】比喻亲戚极多。
23、
四面碰壁
[sì miàn pèng bì]
【解释】比喻遇受阻碍或遭到拒绝。也指事情行不通或达不到目的。
【示例】她四面碰壁,陷入绝境,我们得帮她了。
24、
四海九州
[sì hǎi jiǔ zhōu]
【解释】指全中国。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强人所难。”
【示例】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6回:“顶快的腾云每天才能游遍四海九州。”
25、
四时八节
[sì shí bā jié]
【解释】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出处】唐·马总《意林》卷一引《隋巢子》:“鬼神为四时八节以纪育人。”唐·杜甫《短歌行赠四兄》诗:“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
【示例】四时八节,企其祭祀,祭祀既不精,即为祸患。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八十一
26、
四分五裂
[sì fēn wǔ liè]
【解释】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示例】故其端起于大夫士之怙私,而其祸可至于亡国灭种,四分五裂,而不可收拾。 ——严复《论世变之亟》
27、
四时气备
[sì shí qì bèi]
【解释】四时: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具备。比喻人的气度弘远。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28、
四方之志
[sì fāng zhī zhì]
【解释】指志向远大。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29、
四壁萧然
[sì bì xiāo rán]
【解释】四壁:四面墙壁;萧然:寂寞冷落。屋里空荡荡的,没什么东西。形容生活非常贫困。
【出处】宋·陆游《题庵壁》:“有金可散还多事,四壁萧然计未疏。”
【示例】房中四壁萧然,除一张竹几外,只地下三个蒲团。 ——金庸《射雕英雄传》第三十回
30、
四通辐辏
[sì tōng fú còu]
【解释】辐辏:车辐凑集于毂上。比喻四方人才或货物像车辐聚于毂上一样地汇集在一起。
【出处】《史记·张仪列传》:“地四平,诸侯四通辐辏,无名山大川之限。”
31、
四海为家
[sì hǎi wéi jiā]
【解释】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
【出处】《汉书·高帝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
【示例】我们是四海为家的,我们是以一切人民为兄弟姐妹的。 ——孙犁《看护》
32、
四面受敌
[sì miàn shòu dí]
【解释】各个方面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或攻击。
【出处】春秋·齐·管仲《管子·国蓄》:“四面受敌,谓之衢处之国。”
【示例】鲁迅《<热风>题记》:“记得当时的《新青年》是正在四面受敌之中,我所对付的不过一小部分。”
33、
四方八面
[sì fāng bā miàn]
【解释】到处;各个方面。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怀岳禅师》:“忽遇四方八面来怎么生?”宋·杨万里《过百家渡四绝句》之二:“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示例】多种族,如弟兄,四方八面自由风。 ——郭沫若《新华颂》
34、
四德三从
[sì dé sān cóng]
【解释】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出处】《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示例】娶了个四德三从宰相女,平生愿足,托赖著众亲故。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
35、
四海皆兄弟
[sì hǎi jiē xiōng dì]
【解释】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同“四海之内皆兄弟”。
【出处】清·方成培《雷峰塔·再访》:“[净]人生四海皆兄弟,蓬荜生辉不我违。”
【示例】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六回:“穿绿的道:‘四海皆兄弟,这个何妨。’”
36、
四清六活
[sì qīng liù huó]
【解释】形容机灵干练。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九回:“何涛道:‘这几个都是久惯做公的,四清六活的人,却怎地也不晓事,如何不着一只船转来回报?不想这些带来的官兵,人人亦不知颠倒’”
37、
四肢百体
[sì zhī bǎi tǐ]
【解释】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同“四肢百骸”。
【出处】老舍《赵子曰》:“赵子曰四肢百体一齐往外涨,差一些没把大袄,幸亏是新买的,撑开了绽。”
38、
四时之气
[sì shí zhī qì]
【解释】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后以“备四时之气”喻指人的气度弘远。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示例】唐·李白《任城县厅壁记》:“季野备四时之气,士元非百里之才。”
39、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sì tǐ bù qín,wǔ gǔ bù fēn]
【解释】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示例】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绝不能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40、
四角俱全
[sì jiǎo jù quán]
【解释】比喻完美无缺。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给他,岂不四角俱全?”
41、
四邻八舍
[sì lín bā shè]
【解释】指左右邻居。
【出处】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六回:“那成家一般也动了诸亲百眷、四邻八舍,送人情,斗分子,虽然娶妾,倒也四司六局,一毫不苟。”
【示例】某些爱显能的婆姨还端着自己新收的东西,吆喝着送给四邻八舍,夸耀自己的光景日月过得如何红火。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34章
42、
四塞之固
[sì sài zhī gù]
【解释】原形容国境线四面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后泛指地势险要坚固的地方。
【出处】《战国策·书录》:“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战后,并有天下。”
【示例】陕西既归,得地数千里,得兵十三万,得马二万,有四塞之固,居天下上游,可谓强盛。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
43、
四海他人
[sì hǎi tā nnnrén]
【解释】指没有亲戚关系。
【出处】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三折:“俺虽然是旧忠臣,则是四海他人。”
44、
四通五达
[sì tōng wǔ dá]
【解释】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出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
【示例】宋·洪迈《容斋随笔·地险》:“唯宋卫之郊,四通五达,无一险可恃。”
45、
四通八达
[sì tōng bā dá]
【解释】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出处】《子华子·晏子问党》:“其途之所出,四通而八达,游士之所凑也。”
【示例】滑台四通八达,非帝王之所居。 ——《晋书·慕容德载记》
46、
四离五散
[sì lí wǔ sàn]
【解释】表示不在一起,四散分离。
【示例】打起仗,一家人就四离五散了,亲娘老子也见不上自己的儿女。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五
47、
四纷五落
[sì fēn wǔ luò]
【解释】形容分散零乱。同“四分五落”。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5回:“刘繇军兵大败,众皆四纷五落。”
48、
四海飘零
[sì hǎi piāo líng]
【解释】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
49、
四战之地
[sì zhàn zhī dì]
【解释】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示例】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荀彧传》
50、
四亭八当
[sì tíng bā dàng]
【解释】亭、当:即停当,妥贴。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贴。
【出处】宋·朱熹《答吕伯恭书》:“不知如何整顿得此身心四亭八当,无许多凹凸也。”
51、
四郊多垒
[sì jiāo duō lěi]
【解释】垒:营垒。敌军四面逼近,形势危急。也比喻竞争的对手多。
【出处】《礼记·曲礼上》:“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
【示例】如果都象他们似的定要吃饭,在这四郊多垒的时候,那里来这许多饭?(鲁迅《华盖集·牺牲谟》)
52、
四海之内皆兄弟
[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
【解释】四海:指全国。全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示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便收了罢。 ——明·徐渭《英烈传》第六回
53、
四不拗六
[sì bù niù liù]
【解释】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的意见。
【出处】明·杨慎《鲁之郊禘辨》:“古语云‘三占从二’,今谚云‘四不拗六’,言贵从众也。”
【示例】他四不拗六,只好服从了。
54、
四衢八街
[sì qú bā jiē]
【解释】指大城市街道非常多。
55、
四马攒蹄
[sì mǎ cuán tí]
【解释】指两手两脚被捆在一起。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五回:“叫:‘小的们,拿绳来!’众头目即取绳索。三怪把行者扳翻倒,四马攒蹄捆住,揭起衣裳看时,足足是个弼马温。”
【示例】父女二人便把灯来照看,一齐动手,把那衙内同孙高、薛宝都洗剥了上盖衣服,连那两个亲随,都四马攒蹄,紧紧的捆了。 ——清·俞万春 《荡寇志》第七十四回
56、
四冲八达
[sì chōng bā dá]
【解释】指四通八达的要道。同“四冲六达”。
【出处】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横通》:“然通之为名,盖取譬于道路,四冲八达,无不可至,谓之通也。”
57、
四海承风
[sì hǎi chéng fēng]
【解释】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出处】《孔子家语·好生》:“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是以四海承风。”
58、
四世三公
[sì shì sān gōng]
【解释】世:父子相继;三公:执掌朝政的大臣。指世代官居高位。
【出处】《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记载:汉代袁安在汉章帝刘烜时为司徒,儿子袁敞为司空,孙子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称“四世三公”。
【示例】吾家四世三公,百姓所归;吾效应天顺人,正位九五。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59、
四面出击
[sì miàn chū jī]
【解释】形容工作全面展开,没有重点。
【出处】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总之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
60、
四面八方
[sì miàn bā fāng]
【解释】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忽遇四面八方怎么生?”
【示例】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再化一股烟,一阵大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61、
四书五经
[sì shū wǔ jīng]
【解释】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出处】汉·班固《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宋·朱熹著有《四书集注》。
【示例】君子是只读四书五经,做八股,非常规矩的。 ——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
62、
四百四病
[sì bǎi sì bìng]
【解释】指四肢百体的四时病痛。泛指各种疾病。
【出处】《三国志平话》上卷:“学究用手揭起匣盖,只有文书一卷,取出看罢,即是医治四百四病之书。”
【示例】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花莲轿蓬女或佛记》:“四百四病人可守,惟有相思难受。”
63、
四不像
[sì bù xiàng]
【解释】麋鹿。比喻不伦不类的事物。
【示例】化妆师把一个个俊俏的男女青年打扮成四不像的蠢姑娘和傻小子。
64、
四至八道
[sì zhì bā dào]
【解释】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
【示例】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1回:“何道士就在空地上安放了罗经,打了响桩,另画了四至八道的界限。”
65、
四停八当
[sì tíng bā dāng]
【解释】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贴。同“四亭八当”。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1卷:“须要熟看熟思,久久之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
66、
四方离乱
[sì fāng lí luàn]
【解释】四方:天下,各处。指到处发生割据,战乱。
【出处】元·刘唐卿《白兔记》第十五出:“如今四方离乱,民遭涂炭,士民荒凉。”
67、
四面楚歌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示例】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68、
四山五岳
[sì shān wǔ yuè]
【解释】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引一千余军马,尽是七长八短汉,四山五岳人。”
【示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0回:“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父亲四山五岳都走遍了。”
69、
四海一家
[sì hǎi yī jiā]
【解释】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议兵》:“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示例】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9回:“而今是四海一家的时候,任你荆轲、聂政,也只好叫做乱民。”
70、
四海波静
[sì hǎi bō jìng]
【解释】比喻天下太平。
71、
四平八稳
[sì píng bā wěn]
【解释】原形容身体各部位匀称、结实。后常形容说话做事稳当。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看裴宣时,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稳,心中暗喜。”
【示例】总而言之,现在倘再发那些四平八稳的“救救孩子”似的议论,连我自己听去,也觉得空空洞洞了。 ——鲁迅《而已集·答有恒先生》
72、
四冲六达
[sì chōng liù dá]
【解释】指四通八达的要道。
【出处】宋·陈师道《徐州学纪》:“徐地东近齐鲁,北属赵魏,南引江淮,西通梁宋,四冲六达之郊,南北之亢颈也。”
73、
四会五达
[sì huì wǔ dá]
【解释】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出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南朝·宋·鲍照《芜城赋》:“重江复关之隩,四会五达之庄。”
74、
四海困穷
[sì hǎi kùn qióng]
【解释】天下的人民困苦贫穷。
【出处】《尚书·大禹漠》:“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示例】汉文帝承秦、项战争之后,四海困穷,天子不能具钧驷,乃示以敦朴,身衣弋绨,足履革舄,未几天下富安,四夷咸服。 ——《金史·陈规传》
“四”结尾的成语
1、
说三道四
[shuō sān dào sì]
【解释】形容不负责任地胡乱议论。
【出处】清·崔灏《通俗编·言笑》:“莫学他人不知朝暮,走启蒙乡村,说三道四。”
【示例】有的人工作不努力,别人有了成绩,却整天说三道四。
2、
疑三惑四
[yí sān huò sì]
【解释】怀疑这个怀疑那个。指人多疑。
【示例】她就是疑三惑四的性格。
3、
挑三豁四
[tiǎo sān huō sì]
【解释】指挑拨是非。
【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57回:“我们这个搅家不良,挑三豁四,丈二长的舌头,谁家着的他罢?”
4、
朝三暮四
[zhāo sān mù sì]
【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示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鲁迅《坟·灯下漫笔》
5、
丢三落四
[diū sān là sì]
【解释】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俗语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笑话。”
【示例】我劳力弱,没牲口没车,又不会操持,干活又爱丢三落四。 ——秦兆阳《在田野上前进》第32章
6、
丢三拉四
[diu sān lā sì]
【解释】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同“丢三落四”。
【出处】刘白羽《一个温暖的雪夜》:“老是这样死活不顾,老是这样丢三拉四,这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改!”
【示例】请尽快改变丢三拉四的毛病。
7、
察三访四
[chá sān fǎng sì]
【解释】指爱打听调查别人的事情。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二回:“饶这样,天天还是察三访四,自己再不看破些,且养身子。”
8、
求三拜四
[qiú sān bài sì]
【解释】形容到处请求人家帮忙。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回:“花了银钱不算,自己还求三拜四的谋干。”
9、
调三窝四
[tiáo sān wō sì]
【解释】指挑拨是非。同“调三斡四”。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1回:“少不得意,不是背地里嚼舌根,就是调三窝四的。”
【示例】你不要在我家人面前调三窝四的好不好?
10、
怕三怕四
[pà sān pà sì]
【解释】这也怕,那也怕。比喻顾虑太多,不能做出决定。
【出处】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李昌叫你写,就是说你行,叫你拿主张。你怕三怕四干什么。”
【示例】你这样怕三怕四的还能干好事?
11、
连三接四
[lián sān jiē sì]
【解释】犹言接连不断。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我又没逃了,这么连三接四的叫人来找。”
【示例】桌上随便的谈笑,大家都觉得快乐,只是中间连三接四的仆人进来回有人送年礼。 ——冰心《别后》
12、
重三迭四
[chóng sān dié sì]
【解释】形容多次重复。
13、
张三李四
[zhāng sān lǐ sì]
【解释】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出处】宋·王安石《拟寒山拾得》诗:“张三裤口窄,李四帽檐长。”
14、
传三过四
[chuán sān guò sì]
【解释】传闲话,说是非。
【出处】石灵《捕蝗者》:“就是有那些不识好歹的人说几句闲言杂语,你在大爹面前,也该遮盖遮盖,怎么传三过四,又惹他老人家生气!”
【示例】大老爷们怎么能干传三过四的事。
15、
挑三拨四
[tiǎo sān bō sì]
【解释】指挑拨是非。同“挑三豁四”。
【出处】周立波《山乡巨变》:“这家伙在挑三拨四,我去闯破她不呢?”
16、
急三火四
[jí sān huǒ sì]
【解释】形容非常匆忙。
【示例】他就急三火四地跑出去了。
17、
牵五挂四
[qiān wǔ guà sì]
【解释】指接连不断。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18、
巴三览四
[bā sān lǎn sì]
【解释】比喻说话拉扯,没有中心。
【出处】元·萧德祥《杀狗劝夫》:“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览四。”
19、
颠三倒四
[diān sān dǎo sì]
【解释】三、四:表示杂乱。形容说话做事错杂紊乱。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四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示例】奶奶年岁大了,做起事来常常是颠三倒四的。
20、
拿三撇四
[ná sān piē sì]
【解释】装模作样。
【示例】你不要跟我拿三撇四的,我要看你的实际行动。
21、
丢三忘四
[diu sān wàng sì]
【解释】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同“丢三落四”。
【出处】《红楼梦》第七二回:“我如今竟糊涂了!丢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像先了。”
【示例】她经常丢三忘四,打坏东西,青稞在锅里炒糊了,牛乳挤不干净,甚至割着草会把刀丢了。 ——刘克《央金》
22、
巴三揽四
[bā sān lǎn sì]
【解释】形容说话东拉西扯。
【出处】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揽四。”
23、
推三宕四
[tuī sān dàng sì]
【解释】推:推托;宕:拖延。形容一再推托拖延。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原来仑樵欠了米店两个月的米帐,没钱还他,那店伙天天来讨,总是推三宕四,那讨帐人发了急,所以就吵起来。”
24、
捱三顶四
[āi sān dǐng sì]
【解释】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出处】《平妖传》第四回:“半仙到栅栏门首下马,也不进宅,径在堂中站着,众人捱三顶四,簇拥将来,一个个伸出手来,求太医看脉。”
【示例】覆帐之后,宾客如市,捱三顶五,不得空闲。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25、
调三惑四
[tiáo sān huò sì]
【解释】指挑拨是非。同“调三斡四”。
【出处】《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是弄非、调三惑四。”
26、
拉三扯四
[lā sān chě sì]
【解释】指谈话或议论乱牵扯到无关的人或事。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说,犯不着拉三扯四的。”
【示例】不能拿了金凤来,你不必拉三扯四的乱嚷。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
27、
推三挨四
[tuī sān āi sì]
【解释】找各种借口推托。
【出处】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几次叫你做个手脚,你总是推三挨四,还打官话。”
【示例】你开头就推三挨四,不肯接受命令,现在又说材料不够,亏你说得出口来! ——茅盾《腐蚀·十月二十三日》
28、
横三竖四
[héng sān shù sì]
【解释】有的横着,有的竖着。形容杂乱无章,没有条理。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越州姜山方禅师》:“横三竖四,乍离乍合。”
【示例】宝钗便顺着游廊,来至房中,只见外间床上横三竖四,都是丫头们睡觉。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29、
接三连四
[jiē sān lián sì]
【解释】接连不断。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我又没逃了,这么连三接四的叫人来找。”
【示例】英兵闻警登城,接三连四的开放大炮,招宝山上的英兵,又发炮相应。 ——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五十四回
30、
挑三窝四
[tiǎo sān wō sì]
【解释】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那平姑娘又是个正经人,从不会挑三窝四的。”
【示例】我不喜欢挑三窝四的人。
31、
三三四四
[sān sān sì sì]
【解释】犹三三两两。形容人数不多。
【出处】汉·王延寿《梦赋》:“尔乃三三四四,相随踉■(足旁)而历僻。”
32、
推三推四
[tuī sān tuī sì]
【解释】找各种借口推托。同“推三阻四”。
【出处】马烽《吕梁英雄传》第27回:“你这家伙胆小怕死,还推三推四咧!你不敢去,我一个人也敢去!”
33、
推三阻四
[tuī sān zǔ sì]
【解释】找各种借口推托。
【出处】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折:“我如今并不推三阻四,任哥哥自主之。”
【示例】我起意要这样办,你却要推三阻四的,所以我就没脸说下去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九回
34、
言三语四
[yán sān yǔ sì]
【解释】言、语:说、讲。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出处】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小生欲待要不去,悬心挂意,怎生撇得?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语四,使人惶恐,好两难也呵!”
【示例】除了平儿,众丫头媳妇无不言三语四,指桑说槐,暗相讥刺。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九回
35、
不三不四
[bù sān bù sì]
【解释】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示例】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36、
推三拉四
[tuī sān lā sì]
【解释】推:推诿。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好生给姨太太捶腿。要茶要水,别推三拉四的。”
37、
调三斡四
[tiáo sān wò sì]
【解释】指挑拨是非。
【出处】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调三斡四,说人好歹,讦人暧昧。”
【示例】他正是节外生枝,调三斡四,只教你大浑家吐不的咽不的这一个心头刺。 ——元·无名氏《货郎旦》第四折
38、
半三不四
[bàn sān bù sì]
【解释】指心神不定,无精打采。
【出处】《西湖二集·李凤娘酷妒遭天谴》:“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就在我身边,也是半三不四。”
39、
挑三嫌四
[tiāo sān xián sì]
【解释】指挑挑拣拣,嫌这嫌那。同“挑三拣四”。
【出处】孔厥《新儿女英雄传》第四回:“我为你黑间白日的操心,好容易找下这么个媳妇,你还挑三嫌四的。”
40、
横三顺四
[héng sān shùn sì]
【解释】形容纵横杂乱。
【出处】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办公室的床上、桌子上、地上,横三顺四地睡着人。”
41、
版版六十四
[bǎn bǎn liù shí sì]
【解释】版:宋代铸钱的模型。每块铸版都是铸出六十四文钱。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
【出处】宋·周遵道《豹隐纪谈》记载:宋代凡铸钱,每版六十四文。
【示例】版版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 ——清·范寅《越谚·数目之谚》
42、
顾三不顾四
[gù sān bù gù sì]
【解释】只顾这一面,不顾那一面。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以后可还再顾三不顾四的不了?以后还单听叔叔的话,不听婶娘的话不了?”
43、
挑三拣四
[tiāo sān jiǎn sì]
【解释】指挑挑拣拣,嫌这嫌那。
【出处】徐特立《让革命的红旗世代相传》:“他们一旦了解了过去的痛苦,就会懂得今天我们对工作挑三拣四是多幺不对!”
44、
大化有四
[dà huà yǒu sì]
【解释】化:变化。人生的最大变化有四个,即人生的婴儿、少壮、老年和死亡。
【出处】《列子·无瑞》:“人生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耆也,死亡也。”
45、
条三窝四
[tiáo sān wō sì]
【解释】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46、
板板六十四
[bǎn bǎn liù shí sì]
【解释】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比喻刻板不知变通。板:即“版”,铸钱的模子。
【出处】清·范寅《越谚·数目之谚》:“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
【示例】这个人板板六十四,不通人情。 ——王安忆《绕公社一周》
47、
连三并四
[lián sān bìng sì]
【解释】犹言接连不断。
【出处】犹言接连不断。
【示例】他连三并四地说:“谢谢你!”
48、
重三叠四
[chóng sān dié sì]
【解释】形容多次重复。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二:“本朝建官重三叠四,多少劳扰!此须大有为后痛更革之。”又卷一百一十八:“经书中所言只是一个道理,都重三叠四说在理,只是许多头面出来。”
49、
挑三检四
[tiāo sān jiǎn sì]
【解释】指挑挑拣拣,嫌这嫌那。同“挑三拣四”。
【出处】金近《穿花裙的狼》:“你这孩子,没有你弟弟乖,挑三检四的。”
50、
差三错四
[chā sān cuò sì]
【解释】颠倒错乱。形容差错很多或虚假不实。
【出处】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这婆子生扭做差三错四。”
【示例】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这婆子生扭做差三错四。 ——《元曲选·合同文字》
51、
吼三喝四
[hǒu sān hè sì]
【解释】大声吆喝。
【示例】请不要在公共场合吼三喝四的。
52、
低三下四
[dī sān xià sì]
【解释】形容态度卑贱低下也指工作性质卑贱低下。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
【示例】想当初,我在城里头作艺,不肯低三下四地侍候有势力的人,教人家打了一顿。 ——老舍《龙须沟》第一幕
53、
没三没四
[méi sān méi sì]
【解释】不三不四,行为不端正。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1卷:“还有几个没三没四帮闲的,专一在街上寻些空头事过日子。”
54、
倒三颠四
[dǎo sān diān sì]
【解释】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58回:“五娘,你信我奶奶倒三颠四的!”
【示例】他是一个倒三颠四的人。
55、
缺三短四
[quē sān duǎn sì]
【解释】形容物品残缺不全。
【示例】缺三短四的活,我们没法干。
56、
张三吕四
[zhāng sān lǚ sì]
【解释】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出处】宋·何承裕《戏为举子对句》诗:“晓来狗吠张三妇,日暮猿啼吕四妻。”
57、
牵三扯四
[qiān sān chě sì]
【解释】牵:牵连;扯:拉。牵扯其他的事情。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
58、
挨三顶四
[āi sān dǐng sì]
【解释】形容人多,连接不断。同“挨三顶五”。
【出处】明·冯梦龙《平妖传》:“众人挨三顶四,簇拥将来,一个个伸出手来,求太医看脉。”
59、
再三再四
[zài sān zài sì]
【解释】重复好几次。
【出处】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我其实不回来了,两脚车上装七个人,也不必再三再四的了。”
【示例】再三再四拉他丛,他又跪下告了坐,方敢在底下一个凳子上坐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
60、
欺三瞒四
[qī sān mán sì]
【解释】一再欺骗隐瞒。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一闻之时,心头火起,大骂尤辰无理,做这等欺三瞒四的媒人,说骗人家女儿。”
【示例】是一是二,说得明白,还有个商量;休要欺三瞒四,我赵某不是与你和光同尘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一
61、
遮三瞒四
[zhē sān mán sì]
【解释】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昨夜怎么他两个一同出来,你且告诉了我,我自有主意,可不要遮三瞒四的。”
62、
埋三怨四
[mán sān yuàn sì]
【解释】事事埋怨。
【示例】不要老是埋三怨四的,会有你的机会的。
63、
偏三向四
[piān sān xiàng sì]
【解释】指偏向、袒护某方。
【出处】马烽 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三十回:“这叫什么话?我们偏三向四啦?”
【示例】如果有一点偏三向四的,定要争呀吵呀地闹意见。 ——西戎《纠纷》
64、
狂三诈四
[kuáng sān zhà sì]
【解释】狂:诓的假借,诓骗。一味欺诈。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
65、
拿三搬四
[ná sān bān sì]
【解释】比喻不服从调派。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袭人笑道:‘倘或那件孔雀褂子襟再烧了窟窿,你去了,谁能以补呢?你倒别和我拿三搬四的。’”
“四”在中间的成语
1、
五行四柱
[wǔ xíng sì zhù]
【解释】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四柱:指年、月、日、时。旧指命相家替人算命的根据。
【出处】元·郑光祖《老君堂》第一折:“你把那先天《周易》细回圈,将我那五行四柱从头算。”
【示例】不用五行四柱,能知祸福兴衰。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三
2、
极目四望
[jí mù sì wàng]
【解释】极目:尽眼力之所及;四望:向四周眺望。形容企盼心切。
【出处】三国·魏·王朗《与许靖书》:“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
3、
三邻四舍
[sān lín sì shè]
【解释】泛指邻居。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王三老闻知此事,率了三邻四舍,提壶挚盒,都来庆贺,吃了好几日喜酒。”
4、
光芒四射
[guāng máng sì shè]
【解释】强烈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出处】鲁迅《故事新编·补天》:“天边的火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谷的熔岩中。”
【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左宗棠那双眼睛,颇具威严,光芒四射似地,将他从头望到底。”
5、
奔播四出
[bēn bō sì chū]
【解释】播:迁徙,流亡。到处奔波转徒。
【出处】《抱朴子·金丹》:“往者上国丧乱,莫不奔播四出。”
6、
群山四应
[qún shān sì yìng]
【解释】应:应和。四面群山纷纷响应。比喻一声号召,人们群起响应。
【出处】朱自清《论标语口号》:“为的是‘发聋振聩’,是‘群山四应’,是人民的觉醒与起来。”
【示例】“喂,你们快坑诩给我滚蛋,别来罗索!”这一声呼喝,群山四应,威势惊人。 ——金庸《鹿鼎记》第十八回
7、
放诸四裔
[fàng zhū sì yì]
【解释】放:放逐;四裔:四方边远之地。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
【出处】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那也可以临末声明:‘君子不为己甚,窃以为放诸四裔可矣’的。”
8、
囊括四海
[náng kuò sì hǎi]
【解释】囊括:比喻统统包罗在内;四海:指全国。指统一全国。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示例】陛下智周万物,囊括四海。 ——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
9、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yǎn guān sì chù,ěr tīng bā fāng]
【解释】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示例】他得有灵敏的感觉,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第六章
10、
文房四士
[wén fáng sì shì]
【解释】俗指笔、墨、纸、砚。同“文房四宝”。
【出处】宋·陆游《闲居无客所与度日笔砚纸墨而已戏作长句》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
11、
文房四宝
[wén fáng sì bǎo]
【解释】俗指笔、墨、纸、砚。
【出处】宋·梅尧臣《再和潘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玩君与予。”
【示例】天子被逼不过,只得命取绝笔。奶子随即取捧过文房四宝。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一回
12、
餬口四方
[hú kǒu sì fāng]
【解释】餬口:勉强维持生活。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奔波。
【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有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
【示例】老夫虽忝列胶庠,素日餬口四方,未能博览。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六回
13、
家徒四壁
[jiā tú sì bì]
【解释】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示例】他已穷到家徒四壁,身无分文的地步了。
14、
揭竿四起
[jiē gān sì qǐ]
【解释】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示例】然历代君人者,必以省刑罚,薄税敛为戒,其民始相安无事,否则揭竿四起矣。 ——李大钊《国情》
15、
迈四方步
[mài sì fāng bù]
【解释】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走路。比喻办事缓慢。
【示例】请快点行动,别迈四方步了。
16、
德被四方
[dé bèi sì fāng]
【解释】品德高尚,满布天下。
【示例】周文王与周武王德被四方,才会取代殷纣的天下。
17、
文房四艺
[wén fáng sì yì]
【解释】指琴、棋、书、画。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自古书、画、琴、棋,谓之文房四艺。”
18、
三亲四眷
[sān qīn sì juàn]
【解释】泛指众亲戚。同“三亲六眷”。
【出处】《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次日真个到三亲四眷家去了一巡。”
19、
放诸四夷
[fàng zhū sì yí]
【解释】四夷: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泛指四方边远地区。放逐到各地非华夏族居住的边远地区。
【出处】鲁迅《对于批评家的希望》:“出洋留学和放诸四夷的区别,笋和竹的区别。”
20、
名扬四海
[míng yáng sì hǎi]
【解释】四海:天下。名声传扬到天下。形容名声很大。
【出处】元·郑光祖《刍梅香》第四折:“这是一段姻缘天上来,现如今名扬四海。”
【示例】潮汕功夫茶名扬四海。
21、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
[yī bù èr shí sì shǐ,bù zhī cóng hé shuō qǐ]
【解释】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序:“觉世间变幻之态,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尝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
【示例】张恨水《啼笑姻缘》第八回:“这会子让我介绍一样给人,真是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了。”
22、
国之四维
[guó zhī sì wéi]
【解释】指治国的纲纪准则。
【出处】《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23、
语惊四座
[yǔ jīng sì zuò]
【解释】四座:周围在座的人。所讲的话让周围在座的人都感到震惊。形容说话观点与众不同,有分量。
【示例】这番话当真是语惊四座,骇人听闻。 ——金庸《神雕侠侣》第十四回
24、
楚歌四合
[chǔ gē sì hé]
【解释】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出处】唐·李白《拟恨赋》:“若乃项王虎斗,白日争辉。拔山力尽,盖世心违。闻楚歌之四合,知汉卒之重围。”
25、
文房四侯
[wén fáng sì hòu]
【解释】指笔、砚、纸、墨。古人戏称笔为管城侯毛元锐,砚为即墨侯石虚中,纸为好畤侯楮知白,墨为松滋侯易玄光,故称。
【出处】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示例】文房四侯很少人能数全
26、
放之四海而皆准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解释】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出处】《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示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27、
五零四散
[wǔ líng sì sàn]
【解释】形容零星涣散。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众公子带领人马一拥齐上,把各兵杀的五零四散,各自逃生。”
【示例】郭沫若《恢复·怀亡友》诗:“你的生命不消说会长留在天地之间,但我们的革命势力呀已经是五零四散。”
28、
九州四海
[jiǔ zhōu sì hǎi]
【解释】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出处】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示例】然纯德至行,九州四海所共矜式,朝廷大议。 ——宋·王安石《上宋相公书》
29、
三求四告
[sān qiú sì gào]
【解释】指再三求告。
【出处】《红楼梦》第八十回:“嫌我不好,谁叫你们瞎了眼,三求四告的,跑了我们家做甚么去了?”
30、
双拳不敌四手
[shuāng quán bù dí sì shǒu]
【解释】一个人打不过众人。指寡不敌众。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3回:“他这班人,却是亡命之徒,常言道,双拳不敌四手。”
【示例】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8回:“那岳飞双拳不敌四手,纵有通天本事,只怕也难逃厄。”
31、
朝四暮三
[zhāo sì mù sān]
【解释】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梁启超《余之币制金融政策》:“其后有以调停之说进者,吾见其朝四暮三,无关宏旨。”
32、
牵四挂五
[qiān sì guà wǔ]
【解释】牵:牵扯,连带。指许多人或事互相牵连,关系复杂。
33、
三朋四友
[sān péng sì yǒu]
【解释】泛指各种朋友。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五:“常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有一班无赖子弟,三朋四友,和他擎鹰放鹞,驾犬驰马,射猎打生为乐。”
【示例】大学毕业,年届三十,婚姻难就,累得三朋四友八方搭线,但一次一次介绍终未能成就。 ——贾平凹《笑口常开》
34、
三番四复
[sān fān sì fù]
【解释】三、四:指次数之多;番、复:反复。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出处】清·敖英《彩雪亭杂言·邝子元》:“或事到眼前,可以顺应,却乃畏首畏尾,三番四复,犹豫不决。”
【示例】因此革命的文学者,就不但应该留心迎面的敌人,还必须防备自己一面的三番四复的暗探了。 ——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
35、
三翻四复
[sān fān sì fù]
【解释】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出处】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因此革命的文学者,就不但应该留心迎面的敌人,还必须防备自己一面的三翻四复的暗探了。”
36、
纵横四海
[zòng héng sì hǎi]
【解释】纵横:奔驰无阻。在天下任意往来,没有阻挡。比喻无敌于世
【出处】《三国志通俗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得志则纵横四海。”
37、
八万四千
[bā wàn sì qiān]
【解释】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出处】《法华经·宝塔品》:“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示例】八万四千颠倒想,与君同付醉眠中。 ——宋·陆游《醉歌》
38、
三瓦四舍
[sān wǎ sì shě]
【解释】宋代对妓院、茶楼、酒肆及其他娱乐场所的总称。
【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3回:“衙内你不晓得,他是清白人家女儿,那肯同那三瓦四舍的奉迎。”
39、
彷徨四顾
[páng huáng sì gù]
【解释】彷徨:徘徊,游移不定。游移不定,四处观望。形容犹豫不决的神情。
【出处】宋·陈亮《酌古论四·崔浩》:“数日之间,众未及聚,谋未及生,彷徨四顾,而莫知所以为御。”
40、
投诸四裔
[tóu zhū sì yì]
【解释】比喻流放到边远的地区。
【出处】《左传·文公十八年》:“流四凶族,浑敦、穷奇、寿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
41、
浩气四塞
[hào qì sì sāi]
【解释】浩气:浩然正气;塞:充满。正气充满四面八方。
【出处】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浩气四塞。”
【示例】我们要营造浩气四塞的环境。
42、
居徒四壁
[jū tú sì bì]
【解释】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示例】赁居徒四壁,胡肯借与哉?新困试学步,哑口羞招徕。 ——古诗《挑卖妇》
43、
凿四方眼儿
[záo sì fāng yǎn er]
【解释】形容呆板固执,不会变通。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这么大人了,要撒尿倒底说呀,怎么憋着不言语呢!还这么凿四方眼儿,一定要使个净桶。”
【示例】这话不必这等凿四方眼儿,他纵不曾读过史书,难道连《天雨花》上的左仪贞他也不知道不成?(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
44、
志在四方
[zhì zài sì fāng]
【解释】四方:天下。立志于天下。指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出处】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立忠信男儿志四方,居王佐丹扆定八方,抚万姓,定边疆。”
【示例】妾闻“男子志在四方”。君壮年不出图仕,乃区区守妻子坐困乎?(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五回)
45、
烽火四起
[fēng huǒ sì qǐ]
【解释】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示例】在这烽火四起的年代,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和平安宁的环境。
46、
文彩四溢
[wén cǎi sì yì]
【解释】形容作品典雅。
【示例】我十分喜欢这本妙趣横生、文彩四溢的小说。
47、
六通四达
[liù tōng sì dá]
【解释】犹四通八达。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出处】清·薛福成《开创中国铁路议》:“即如美邦新造,四十年前尚无铁路,今通计国中六通四达为路至二十一万里。”
48、
五州四海
[wǔ zhōu sì hǎi]
【解释】泛指世界各地。
49、
微机四伏
[wēi jī sì fú]
【解释】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50、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yǎn guān sì lù,ěr tīng bā fāng]
【解释】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出处】清·文康《新儿女英雄传》:“强盗的本领,讲的是观六路,耳听八方。”
【示例】金香,你捡煤核要放聪明点,得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碰见了那些嘎七马八的日本腿子们就躲开。 ——吴祖光《闯江湖》
51、
志在四海
[zhì zài sì hǎi]
【解释】犹志在四方。
【出处】北周·庾信《燕射歌辞·角调曲一》:“志在四海而尚恭俭,心包宇宙而无骄盈。”
52、
楚歌四起
[chǔ gē sì qǐ]
【解释】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出处】元·马致远《庆东原·叹世》曲之二:“帐前滴尽英雄泪,楚歌四起,乌骓漫嘶。”
53、
狼烟四起
[láng yān sì qǐ]
【解释】狼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腾起的烟。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出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毛篇》:“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示例】这火筒节节生枝,能吹得狼烟四起;实在放他不得。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回
54、
鼓噪四起
[gǔ zào sì qǐ]
【解释】鼓噪:鸣鼓喧哗。四面战鼓响起,声势浩大。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以疑兵惊之。”
55、
语四言三
[yǔ sì yán sān]
【解释】指信口乱说闲话。
【出处】《群音类选·〈分钗记·计诱皮氏〉》:“为何的语四言三,平白地将人讥诮。”
56、
文房四物
[wén fáng sì wù]
【解释】俗指笔、墨、纸、砚。同“文房四宝”。
【出处】宋·陈师道《〈寇参军集〉序》:“张、李氏之墨,吴、唐、蜀、闽、两越之纸,端溪、歙穴之砚,鼠须栗尾狸毫兔颖之笔,所谓文房四物,山藏海蓄,极天下之选。”
57、
挟天子以征四方
[xié tiān zǐ yǐ zhēng sì fāng]
【解释】挟:挟制。挟制皇帝,用朝廷的名来征讨四方。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58、
六通四辟
[liù tōng sì pì]
【解释】指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
【出处】《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示例】大小精粗,六通四辟,无乎不在。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序》
59、
三妻四妾
[sān qī sì qiè]
【解释】妻妾众多的意思。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至如三妻四妾,买笑追欢的,又当别论。”清·李渔《风筝误·逼婚》:“你做状元的人,三妻四妾,任凭再娶。”
【示例】褚氏道:“原来你是个呆子。那皇帝家有三宫六院,富贵家有三妻四妾。日后正宫虽然没分,我女儿偏宫是一定有的,你怎么说出这呆话?”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四十五回
60、
五湖四海
[wǔ hú sì hǎi]
【解释】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出处】《周礼·夏官·职方氏》:“其浸五湖。”《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唐·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示例】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61、
五洲四海
[wǔ zhōu sì hǎi]
【解释】泛指世界各地。
【出处】司马达《魔鬼的笛音》:“五洲四海的人们,都在以不同的眼光和兴趣,注视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62、
危机四伏
[wēi jī sì fú]
【解释】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出处】茅盾《子夜》九:“不要太乐观。上海此时也是危机四伏。”
【示例】他没有一点私心,甚至在红卫兵上了街,危机四伏,杀气腾腾的时候。 ——巴金《探索集·怀念老舍同志》
63、
云游四海
[yún yóu sì hǎi]
【解释】像行云一样在四海漫游,行踪不定。
【出处】唐·沈佺期《黄鹤》:“拂云游四海,弄影到三山。”
【示例】人遁能云游四海,藏形变身,飞剑掷刀,取人首级。(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
64、
倒四颠三
[dǎo sì diān sān]
【解释】颠:颠倒。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3回:“来呵!到明日,只弄得倒四颠三,一个黑沙,也是不值。”
65、
楚歌四面
[chǔ gē sì miàn]
【解释】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出处】清·陈维崧《河传·虞美人花》词:“楚歌四面,战旗一片,岁岁江东。”
66、
三老四少
[sān lǎo sì shǎo]
【解释】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67、
五讲四美
[wǔ jiǎng sì měi]
【解释】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指新时期人们行为准则。
【出处】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满面通红地后躲,左右张望:‘别别,五讲四美。’”
【示例】五讲四美要从小抓起,才能提高人们的修养。
68、
骈四俪六
[pián sì lì liù]
【解释】骈:并列,对偶;俪:成双,成对。指多用四字、六字句对偶排比的骈体文。
【出处】唐·柳宗元《乞巧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
【示例】现在还常有骈四俪六,典丽堂皇的祭文、挽联、宣言、通电。 ——鲁迅《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
69、
目空四海
[mù kōng sì hǎi]
【解释】四海:指全国各地。眼看四海之内皆空。比喻目中无人、狂妄或自负之甚。
【出处】宋·陈亮《题喻季直文编》:“何茂恭目空四海,独能降意于一世豪杰。”
【示例】你不要目空四海,比你能干的人有的是。
70、
三翻四覆
[sān fān sì fù]
【解释】翻:转。反复无常。
【出处】明·张岱《石匮书后集·烈帝本纪》:“先帝焦于治,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夕改朝更。”
【示例】因此革命的文学者,就不但应该留心迎面的当然,还必须防备自己一面的三翻四覆的暗探了。 ——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
71、
吃四方饭
[chī sì fāng fàn]
【解释】和尚道士到处化缘为生,也指一般人走到任何地方都能生活。
【示例】和尚道士是吃四方饭的人。
72、
街坊四邻
[jiē fāng sì lín]
【解释】街坊:邻居。指住处邻近的人。同“街坊邻里”。
【出处】《春阿氏谋夫案》第六回:“街坊四邻,你们都听听。如今这年月,颠倒儿颠拉,媳妇是祖宗,婆婆是家奴,你们给评评,是我昏瞆了,是她欺辱我。”
【示例】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街坊四邻都来安慰他
73、
推之四海而皆准
[tuī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解释】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出处】《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示例】你,还抱住了二十岁时的理想,以为推之四海而皆准,俟之百世而不惑。 ——茅盾《创造》三
74、
萧然四壁
[xiāo rán sì bì]
【解释】萧然:寂寞冷落;四壁:四面墙壁。屋里空荡荡的,没什么东西。形容生活非常贫困。
【出处】宋·陆游《幽事》:“萧然四壁野人家,幽事还堪对客夸。”
【示例】萧然四壁坡翁,要求黄木无从。受用一般苦味,奉扬千载清风。 ——元·程文海《清平乐》词
75、
臂有四肘
[bì yǒu sì zhǒu]
【解释】比喻不凡的相貌。
【出处】《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耳有三漏,大禹之奇形,臂有四肘,成汤之异体。”
76、
光被四表
[guāng bèi sì biǎo]
【解释】被:加于,及于;四表:四周很远的地方。形容盛德善行远播四方。
【出处】《尚书·尧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示例】皮言公光被四表,而为民物之所瞻仰。 ——吴楚材在《古文观止》中注
77、
三番四覆
[sān fān sì fù]
【解释】三、四:指次数之多;番、覆:反复,翻悔。形容变化无常,反复多次。
【出处】明·张岱《石匮书后集·烈帝本纪》:“先帝焦于求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番四覆,夕改朝更。”
【示例】鲁迅《书信集·致阮善先》:“其实杨在上海,最早不能用真姓名发表文章的了,因为大抵知道他为人三番四覆,不要看他的文章。”
78、
三病四痛
[sān bìng sì tòng]
【解释】指病痛很多。
【出处】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二回:“到老没个儿女,设或三病四痛,没个贴体亲人,那时要茶无茶,要饭没饭,便是活受地狱,何须定要变得牛马!”
【示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又怕他三病四痛,日夜焦劳。”
79、
扬名四海
[yáng míng sì hǎi]
【解释】扬名:传播名声。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以“四海”代指全国各处;也指世界各地。指名声传遍各地。
80、
三从四德
[sān cóng sì dé]
【解释】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出处】《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示例】从来不出闺门里,羞答答怎便将男儿细窥,则我这三从四德幼闲习,既嫁鸡须逐他鸡。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三折
81、
三男四女
[sān nán sì nǚ]
【解释】泛指子女众多。
【出处】《旧唐书·李协武妻裴氏传》:“德武已于岭表娶尔硃氏为妻,及遇赦得还,至襄州,闻裴守节,乃出其后妻,重与裴合。生三男四女。”
【示例】孙小馃子被赢家带走,又生了三男四女,日子过得很紧。 ——刘绍棠《刘家锅伙》
82、
一谦四益
[yī qiān sì yì]
【解释】谦虚能使人得到好些益处。
【出处】《周易·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汉书·艺文志》:“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示例】卿深惧盈满,过形抑畏,一谦四益,当克永年。 ——宋·苏轼《赐皇叔改封徐王颢上表辞免册礼许诏》
83、
纲纪四方
[gāng jì sì fāng]
【解释】纲纪:政纲和法纪。用政策和法制治理天下。
【出处】《诗经·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84、
三拳不敌四手
[sān quán bù dí sì shǒu]
【解释】比喻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
【示例】真是三拳不敌四手,我们还是增加人吧。
85、
三长四短
[sān cháng sì duǎn]
【解释】①特指人的死亡。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
【出处】周立波《山乡世变》下四:“小心呵,今年的天气还不晓得如何呢?要是秧苗有个三长四短的,都死在你手里。”
【示例】要是背地里讲了他什么三长四短,你还不一五一十的告诉了他才怪。 ——端木蕻良《早春》
86、
放诸四海而皆准
[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解释】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出处】《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示例】使人增长其幸福者,谓之善;使人减障其幸福者,谓之恶。此主义放诸四海而皆准,俟诸百世而不惑。 ——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边沁之伦理说》
87、
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
[yī bù èr shí sì shǐ wú cóng shuō qǐ]
【解释】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出处】张恨水《啼笑姻缘》续集第八回:“她这两句话,问得沈国英很感到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
88、
眼空四海
[yǎn kōng sì hǎi]
【解释】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见。
【出处】明·李贽《答耿司寇书》:“渠眼空四海,而又肯随人脚跟走乎?”
【示例】谁要说五老爷情性总是眼空四海,目中无人。 ——《小五义》第112回
89、
商山四皓
[shāng shān sì hào]
【解释】旧时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的汉初商山的四个隐士。
【示例】一叫做东园公,一叫做夏黄公,一叫做绮里季,一叫做甪里先生。向来蛰居商山,号为商山四皓。 ——蔡东藩《前汉演义》第三十九回
90、
富有四海
[fù yǒu sì hǎi]
【解释】有:占有,享有;四海:指全国。充分享有全国的一切财富。旧时形容帝王最富有。
【出处】《荀子·荣辱》:“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91、
九洲四海
[jiǔ zhōu sì hǎi]
【解释】九洲:指中国;四海:古人认为,中国九州之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此指中国以外的地方。指中国及四周以外的地方。
【出处】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92、
室徒四壁
[shì tú sì bì]
【解释】犹言室内空无一物。比喻贫穷。
【出处】《魏书·阳固传》:“[固]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殁之日,室徒四壁,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焉。”
93、
十旬四职
[shí xún sì zhí]
【解释】旬:十天。一百天高升了四次。形容仕途非常顺利。
【出处】《周书·周瑾传》:“曾未十旬,遂迁四职,缙绅以为荣。”
94、
三清四白
[sān qīng sì bái]
【解释】指非常清白。
95、
暮四朝三
[mù sì zhāo sān]
【解释】①原指说法、做法有所变换而实质不变。②比喻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示例】婚姻簿中应细览,俺姐姐只解清谈,陪不得寻常俗物胡淫滥,使不得暮四朝三。 ——明·孙仁孺《东郭记·媒妁之言》
96、
丑声四溢
[chǒu shēng sì yì]
【解释】声:名声;溢:外流。丑恶的名声到处传播。形容臭名远扬。
【出处】《宋书·卢陵孝献王义真传》:“案车骑将军义真,凶忍之性,爰自稚弱,咸阳之酷,丑声远播。”
97、
三反四覆
[sān fǎn sì fù]
【解释】指反复无常。
【出处】清·蒋士铨《空谷香·杀舱》:“阿呀!这厮三反四覆,可恼,可恼。”
相关文章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15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