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一):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了,1961年,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周总理身体力行来到伯延,进行调查研究。然而,伯延从公社主任到群众百姓,没有人愿意说出饥饿的实情,大家的想法仅有一个—不给国家添麻烦。在一次座谈会时,周总理讲:“这次我来是想听大家的心里话,有话只管说,说错了也不要紧。”村民张二廷头一个跳起身讲:全是假话,食堂吃不饱。总理,你要是糊弄我们,再过两三年,你也会饿死的。周恩来闻言猛然一震,眼里噙满泪水:还是我这个总理没当好,我先道歉,对不起大家。四天四夜里,周总理走访了几十户农民家庭,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走访调研考察中,了解了真实情景。周总理与毛主席通话后,向大家宣布:“大食堂还要不要办下去,要伯延人民自我说了算!”由此,伯延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团体食堂的人民公社。让历史照进现实。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领导干部要牢记初心使命、脱鞋下田、怀揣为民情怀去调研,沉到一线摸情景,真情实意解难题。
一、对照初心,找准调研方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领导干部调研要奔着问题去,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应对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集中、关切的痛点难点焦点问题,聚焦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结合职责分工科学确定调研题目、调研对象、调研方式和行程安排,确保方向明、思路清、方法实。
二、秉持初心,务实选择形式。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领导干部调研具体安排要经党组织书记审定,统筹安排,防止扎堆调研;不搞层层陪同,不增加基层负担;落实好联系基层制度,到情景复杂的地方蹲点调研、“解剖麻雀”;深入基层一线,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不硬性规定次数和天数,防止脱离本职工作。倡导“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调研,用脚步丈量民生,脱鞋下田,一竿子插到底,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
三、践行初心,真心解决问题。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调查研究是途径,解决问题是目的。领导干部调研中收集到的问题意见和发现情景问题不能过筛子,要原汁原味反馈给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综合运用各类信息平台大数据分析,认真梳理调研情景,构成调研成果,做到有具体的事例支撑,有数据的统计分析,有解决的措施办法。调研中要立行立改、即查即改,能在现场给人民群众解决的,要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要和人民群众说清楚、讲明白。回去后,要列出清单、团体研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坚持工程化设计、项目化推进,一件一件解决到位。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滋养初心,讲好专题党课。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领导干部要谨记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必须坚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领导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讲,其他班子成员到分管领域或联系单位讲。党课要突出针对性,讲学习体会收获,讲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存在的差距和改善工作的思路措施,切实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坚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领导干部进取走进建设发展一线、走进脱贫攻坚一线、走进服务窗口一线、走进百姓生活一线,打造过硬作风,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把初心使命变成领导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二):
在四个昼夜里,我们可能会做一些很简便的事情,并且很早睡觉,而当我看到周总理的四个昼夜,我不由觉得鼻一酸,嘴微微一抿,因为我亲眼目睹了周总理对工作的负责,生活有多么的简朴!
回忆像一卷录像带,在我脑海中不断的回放着总理的每个动作,每句语言。
当总理去老区伯延调查的时候,最醒目的,就是完完全全的树干,叶子早已不见踪影。老区党员谎称是羊啃的,总理差点信以为真,是一个小女孩拎着一筐叶子,说是人吃的,她妈妈怀孕不能吃,这是给她奶奶吃的。小孩子的话总是最天真的,可这个小女孩说的话却差点让我潸然泪下。在想想自我天天吃的大鱼大肉,心里不禁一阵绞痛。
在中午吃饭时,总理看见了老区人民每一天的饮食,一个代食窝窝头,一碗糊糊就饱了,一车水要人走几十里路才打回来,没有牲畜拉,全靠人力。可老区的郭主任把总理请进一间屋子,里面却是红烧肉和鸡蛋,总理刚刚迈进门槛的脚,抽了回来。一看到那里,我又在想,如果这些官不贪一点,让这些红烧肉哪怕分一块给老区人民,我估计他们也颜笑眉开了。
红糖水竟连姜都没有,这看似小小的食材在那儿,却有一年半载都没看见过了。为了饮食,大家把棉花地改种成了地瓜。周总理亲自下地帮乡亲们干农活,可却老是做错,“错了错了!是这样”之类的话是经常出现的,而周总理从不反驳,只是应声说:“原先干什么事都要有经验啊!”如果换做是我,我会不会去顶嘴,如果在以前,我也不明白,可自从看完这部影片,我就明白,什么事都要有耐心的去让别人教你。
记得在邮局后面有一个小房子,关着十几个人。一次总理去邮局,那儿的人趴门缝在那看,那趴门缝的对他的同伴说了一声,看,这就是毛主席画像左边的那个!他激动不已地说着,比一个游子见到老母了还要激动。周总理真受爱戴啊,谁要周总理对人都平等呢!
镜头切换到农民学校,只听见小孩子的读书声,周总理在门前等了等,进去后,一位名叫汪教师的教师,眼泪瞬间落下,眼中流露出浓浓的情意,这是谁啊?这是任何高尚品质都能在他身上体现的周总理啊!看见打着赤脚迎接他的汪教师,我能感觉到总理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总理弯下腰来,给汪教师穿鞋,可他怎明白汪教师的脚早已肿大啊?周总理又对孩子们讲解房檐上“菁菁者莪”几个硕大的字的由来。周总理是把身份、地位看得很淡的,因为他不会觉得人与人之间有贵贱之分。
周总理生前爱别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勋章,在努力的朝着这个方向大步走着,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毛主席说的:“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了解放人民,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影片快要结束了,周总理当着老区所有党员说到:“以后如果我不能来,每年也会派人来看望你们的。”这时,旁白说了一句“之后果然是这样。”
这句话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周总理那种讲诚信的优秀品质,还让我了解到了周总理对人民的帮忙与关怀。
咔嚓!影片结束了,我早已不明白泪水流过多少回了,周总理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让我记忆深刻。这次观影,不止使我看到了周总理四天生活的缩影,还让我能够学习到周总理那种高尚品质!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三):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上世纪中期我国遭遇三年困难时期为背景,讲述1961年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到河北邯郸市武安革命老区伯延公社考察调研,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进行深入调研的感人故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阶段,与全局同志一齐观看这部影片,品味53年前的那四个昼夜,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震撼。
我们要学习周总理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认真听取群众的心声。从《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我们了解到,周总理在伯延考察期间,不走过场,深入群众中间,与乡亲们一齐喝稀粥吃代食窝窝头,亲自到田间与群众一齐插秧,为夜间上课的乡村教师穿鞋,这一系列行为无不体现出周总理的亲切谦和,体现出周总理全心全意为群众着想的拳拳心意。同时也告诉我们仅有深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与百姓应对面接触,心贴心的沟通,才能真正的体察到民意,得到第一手资料,从而做出正确的确定和决策。
我们要学习周总理清廉自律的作风,坚持一颗公仆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伯延受灾严重,周总理在考察期间,拒绝吃公社准备的红烧肉和炒鸡蛋,而是选择与乡亲们一齐吃稀粥,吃了连弟奶奶的拽面,叮嘱秘书将连弟奶奶的棺材钱送回去,周总理用自我的言行向我们阐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廉洁自律。周总理为我们树立了廉洁自律的好榜样,我们要学习周总理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和勤俭节俭的生活作风,坚定不移地践行党的优良传统,以实际行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我们要学习周总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经过调查了解到群众的真实情景和真实心意后,周总理彻夜工作,总结梳理发现的问题,在与毛主席经过电话后,向大家宣布解散大食堂,这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发现问题勇于改正的优良作风。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经过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仅有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实践群众路线,经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才能更好的实现为民务实清廉。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周总理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仅有这样,我们的党才会长盛不衰,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昌盛。我们作为一名XX工作者、一名党员,也是大家庭中的一员,要深入一线,勇于作为,敢于担当,深刻剖析我们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开诚布公的开展自我批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经过实践活动让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自我警醒,自觉来规范我们的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每个人要真诚、正直,要有正义感,不带有个人感情。要敢于给领导献言纳策,让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主人翁思想,都有团体荣誉感,都有大局观念,都能欢乐的工作和生活,更能在为单位的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贡献自我的微薄力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四):
一个国就如同一个家,家里有事情做家长的是最难过的,而国家的领导就如同一个家的家长,哪里发生问题或者底下欺上瞒下不汇报,这是家长最悲痛的事情。看完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不禁感慨,在那个时代,国家经济陷于危难之中,虽然公社主任郭凤林不愿年事已高的总理看到令人揪心的真实情景,为老百姓过得不好而感到难过,采取欺上瞒下、层层弄虚作假的态度来瞒着总理调研,出发点也许是善意的,但却严重影响中央了解实情,对地方政策做出正确确定。
由此延伸,在进入我们和平年代,作为基层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是否也应当在把工作做实、做真,让上级领导部门真正了解基层、真正感受到群众的需要,进而方便制定政策,为百姓办实事,体现“找差距、抓落实”,一切先从“真”开始。[由整理]
周总理在调研中,深入群众,把百姓的苦看在眼里、把百姓的乐当成自我的欢乐,崇高的投入到共产主义事业中去,其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和体察民情的恭谦礼让也是值得我们年轻一代的党务工作者去学习的。作为基层,在应对老百姓上门办事、寻求服务时,我们是否首先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接待来访群众,而不是敷衍了事。在在接待后将百姓的诉求真正贯彻到实处,而不是草草结束,遇到真正难以解决的事情时,也不推托,而是协助居民去找相关部门协商沟通,真心实意的为民办实事。诚然,基层工作很繁琐、很难办,每一天应对形形色色的居民与各种台账、学习资料,但把做一件是一件,做一件让别人满意一件,确实是我们应当做到的事情。期望有越来越多的基层工作者,能够真心的热爱本职工作,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说纯粹奉献这么柏拉图式精神崇高,只要做好“爱岗敬业”我想老百姓们就会对我们竖起大拇指,对我们称赞说好了。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五):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为人民所敬爱的周总理深入革命老区伯延了解民情,从公社主任安排的虚假场面里明察秋毫,觉察到浮夸之风的严重。于是他不要当地干部陪同,到群众中访贫问苦,和群众交朋友,苦口婆心、身体力行,最终让群众坦诚直言、道出实情。周总理坚定、沉稳、睿智、谦和的气质和博大、悲悯的情怀,正是他高尚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非权力影响力,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却往往胜于权力的影响力。时常听到一些干部讲,此刻人难管、兵难带,要求提了很多,道理讲了不少,效果却不佳。还有人反映一些领导说话不硬气、纠风没底气、部属不服气。原因何在?多与自身人格魅力不够有关。靠权力发号施令,能够使人服从,但未必能使人服气。古人说:“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本身不是道理,往往胜于空讲道理;不是规范,往往胜于硬性要求;不是命令,往往能让人不令而行。人格连着事业,也连着人心。领导者的人格魅力,随时随地都在感染和影响着周围的人。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去,能不能交人交心,听到真话、摸到实情,关键看能否充分发挥人格魅力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带着感情主动与官兵沟通,多说基层官兵的语言,多参加基层的活动,多听听官兵的心里话甚至牢骚话,切实把官兵当“家人”、把官兵反映的问题当成自我的事对待,着力解决与官兵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仅有这样,才能拉近与官兵的距离,更好地团结和凝聚广大官兵。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人格魅力等不来、要不来,只能来自长期的修养、严格的自律、高尚的追求。领导干部的高尚人格,体此刻勤政廉政、公而忘私上,也体此刻健康的生活方式、高雅的生活情趣上;体此刻日常的真情感人、真诚为人、帮困助人上,也体此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谦谦君子之风上。境界的高度决定人格魅力的大小,人格的完善仅有起点没有终点。领导干部应在“立言”和“立行”的高度统一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铸造贴合时代要求的健康高尚人格,以此来赢得官兵信任和发自内心的拥护支持。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六):
1961年,大病初愈的周总理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开展调研座谈,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梦想信念奋斗终生的光辉形象。周总理的“四个昼夜”,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们需要校准的“十二时辰”。
“旦时”是“再出发”的起点,我们必须校准“政治航向”。信仰坚定、梦想崇高,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是周总理毕生的写照。进入新时代,我们始终坚持思想清醒、理论预醒、行为警醒,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思想上更清醒。组织部门作为党的重要工作部门,我们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找准工作定位、努力争先进位,推动党员、干部、人才各支队伍向中心聚焦聚神聚力,在服从服务大局中实现更大作为。理论上更预醒。“学习不能急于求成”,作为负责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职能部门,在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前的“窗口期”,我们将带头强化党内教育,开展“党建元素·微系列”活动,举办“靖江入党第一人——柳溥庆”事迹图文展,用好各类教育平台,引导党员干部学懂弄通、坚守初心。行为上更警醒。这次主题教育,中央明确了8个方面专项整治任务,我们将聚焦“四个对照”,勇于直面问题,深挖根源症结,认真检视自身在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本事、政治自律等方面的不足,把主题教育当做一次检视病灶的政治体检、一次面向未来的自我革命。
“昼时”是“再奔跑”的起点,我们必须校准“民心所向”。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四个不眠夜里,周总理到一线调研,展现的公仆情怀,正是我们调研先行需要坚守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初心。调研要有“低度”。到基层调研,就像地里的麦穗,身子越低,分量越重。围绕“质量党建”,我们开展“1+5”六个课题调研,与基层党(工)委开展联合攻关,组织不一样领域的基层党员干部开展座谈访谈、结构化研讨,构成基层党建质量工程、农村党建“七个一”等一批管长远的制度机制,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调研要有“温度”。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很实在、很具体。新风行动中,我们聚焦群众身边事、关心事,组织市级机关部门认领组长项目200余个,推动解决群众身边问题1.5万余个,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调研要有“深度”。平时,我们到基层检查多、调研少,对基层党组织运行、干部队伍建设等第一手材料掌握的不够充分。今年,我们更加注重“解剖麻雀”,现场督导基层党建“书记项目”、软弱后进村整顿等工作,开展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调研式考察,跟踪评判机构改革后领导班子运行质态,将调研得出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增强组织工作聚焦中心、服务大局的本事和水平
。
“夕时”是“再攻坚”的起点,我们必须校准“问题导向”。影片中,周总理带着问题寻找根源,从群众怨言呼声中剥开善意谎言,撤销了“大锅饭”。实践中,我们更是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查找和破解工作难题,把组织优势、干部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优势。聚焦“基层所缺”。我们抓实“书记项目”,引导基层围绕本地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选题立项,累计实施“书记项目”“委员项目”“支部项目”1400余个。聚焦“干部所需”。主动对标市委要求,把市委全会部署与配班子选干部有机结合起来,事业需要什么人就配什么人、岗位缺什么人就补什么人,更多从“更适宜、更胜任”的角度衡量干部、选拔干部。聚焦“人才所想”。破除人才评价“四唯”倾向,出台《“非共识性人才”认定办法》,建立人才评审结果互认机制,取消人才评价学历、资历、论文等诸多限制,推行市场定价理念,让更多人才有用武之地。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七):
看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令人不禁深思,灾荒时期人民饿得头晕眼花,为什么还能体谅国家的困难?是什么动力让垂暮之年的老奶奶卖了寿棺,只为让总理吃上一口自我亲手做的抻面?究其原因,正是周总理所说的“大食堂解散还是保留,人民群众说了算。”正是这“让人民群众说了算”的承诺和履行,才让人民群众如此的坚定的拥护共产党。
观后,我们不仅仅感动于周总理弯腰给汪教师穿鞋;雷雨天给抢救秧苗的村民熬姜糖水。而让所有人感触最深的应当是周总理说的那句“让人民群众说了算”。为何让群众说了算?片中周总理给出了答案“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为了群众,我们依靠群众。群众冷漠,离心离德,党亡政失;群众支持,同心同德,国强民盛”,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吐出了心声。
细想一下,我国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半封建地国家,变成世界东方的巨人;能从一个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东亚病夫之国,变成56个民族大团结的统一大中华;能从一个饱受外国列强任意欺凌半殖民地的贫困之邦。变成备受世界尊重和信任的伟大民族;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党坚持让人们群众说了算。忘记了这个真理,我们党就不会有亿万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就不能走出贫穷落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常说为人民群众说了算,那就应先弄清楚新形势下怎样让人民群众说了说。首先请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有最大的参与权。让群众充分参与决策、实施和评议的全过程。我们从"工作请群众监督",期望经过群众的监督和评议,来了解群众对我们的工作的满意度。到之后,"做群众工作"就要"为群众工作",也就是"决策请群众参与"。其次坚持群众路线,让人民群众有最大的发言权。千条线,万条线,最重要就是群众路线。
我们要走群路线,就是要让老百姓说心里话,让他们打开话匣子。往往有个别领导干部对群众反映的话会采取压制或不予理睬的态度。这使得很多人感觉到“说真话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只好缄默不语。所以领导干部对群众的意见要认真对待,进取反馈,保障群众的权利,勿挫伤群众真话的勇气。所以,只要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并给大家创造敢于说真话的氛围,又何愁群众不敢说真话呢?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八):
“公而为民,官而不显”“勤政为民,廉洁为政”是周总理令人最深刻的个人写照。做人民的勤务员,心中要始终有人民。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的衣服上时刻紧扣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胸章,也始终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看纪实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被他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深情、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所折服,知群众所难,解群众所忧。他对自我工作的定位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勤务员”,一名能够为百姓做点实事的党的普通干部。在伯延公社的四个昼夜,主动融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同甘苦,不搞特殊化,注重工作方式,实事求是重调研,时刻把群众的酸与苦记在心中,殚精竭虑,苦撑危局,扎实稳步推进工作不断前进!
一个真正的人民“勤务员”,必定是时时刻刻想着人民,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这就是周总理交给我们后辈们最宝贵的财富!加入组织部大家庭半月余,一向在努力的融入到组工工作中来,以前对组织人才工作的概念是模糊的,只依稀记得旁人都在吐槽“组织部苦”“组织部加班多”“组织部……”真正接触后才发现这是因为组织部的工作太重要了,工作太繁杂了,一环扣一环,几乎能够用“牵一发都动全身”来形容。要立足岗位,调整好自我的工作节奏,摆正心态,主动进取融入到人才科的工作中去,不懂的多请教,不了解的多看材料,勤总结,多思考,不断锤炼工作敏锐度,努力把好事办好,做一个本本分分、勤勤勉勉的党员、“勤务员”。
有时总在想,为什么人民群众对于周总理的感情是如此的真挚和虔诚?是否可简而言之,是因为周总理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一向在教育着我们。家风相连汇民风,民风相融立国风。多期望周总理能看到今日中国的崛起,多期望周总理能看一眼现代社会的繁华,多期望能告诉周总理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这盛世如您所愿!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九):
我单位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全体人员观看电影故事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这段史实没有大事件,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然而,创作者们深入到伯延,实地了解到周总理在伯延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到老百姓对总理的深厚感情,油然激起了创作的灵感和热情。于是捕捉到影片的思想之魂——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景……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导演和演员把握住周总理坚定、沉稳、睿智、谦和的气质与博大、悲悯的胸怀,准确挖掘其精神特质。一场冲毁白薯秧的暴雨后,周总理一人坐在房门口,那沉思的神态,深邃的目光,把总理应对人民疾苦时的沉重、焦虑又愧疚的内心展露得淋漓尽致。影片重复出现深夜总理在伏案研究材料、书写报告的静态画面——此刻
无声胜有声——凸现出他忧国忧民,不辞辛劳,肩担历史重负的精神力量。一位亲民为民,共产党领袖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周恩来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涵盖了他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一生。
伯延人民送别周总理的热烈场面将影片推向高潮,一双双手紧紧地握别,一张张满含热泪的脸……人民和总理间亲厚的情谊在那里凸显了真善美的情思。影片结尾定格出周总理双目凝视、深思的神态。以警语式的画面告诫人们,告诫干部:中国共产党永远不能忘记人民,永远要为人民执政,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历史的记忆映照现实,传递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
我从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也学习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经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景,广大党员干部仅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十):
周恩来,对于80后的我来说,是一位从小学课本里、从电视里认识的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伟大而崇高的形象扎根于内心深处,不曾褪色。今日,他再次从银幕出此刻眼前,依然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像他身上陈旧的衣服—质朴而干净地真切。
如果从影片本身来说,虽我不是一个懂艺术的人,可是在我看来,影片所展现出来的“客观再现”本身已经摆脱了“艺术”粉饰、浮夸的束缚或者套路。没有粉墨登场、没有虚张声势、没有故作牵强,于是乎,影片的这种朴实的触角已自然而然触及到每个普通人的心灵。或许,这种真实、这种纯粹、这种灰白底色本身就是打动人心最强大的力量。
那是一个困难的年代,人们在生存线上挣扎、受难,村儿里的树叶已被摞光当粮食充饥,村主任为了“面子”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向周总理汇报虚假的现实状况,正如今日有些领导干部为了“面子”搞打肿脸充胖子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来忽悠上级领导干部。难能可贵的是,周总理没有“车轮转一转、手指一指”忽悠着“被忽悠”,而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搞起了真材实料的“调研”。他走进困难群众家、和老党员谈心请教、要求大家讲问题、摆事实、走上田间地头和农民一齐劳作……他用笔记录下他所看到的、所亲身体验到的农村问题,他用心感知着农民生存的疾苦,他用一个总理应有的忧国忧民情怀与职责态度为群众能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而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夜色中的那扇窗映着总理的身影,也照亮了那个积贫积弱年代群众们心中的期望。周总理的“四个昼夜”何尝不是对“实地调研”的最好诠释,又何尝不是对今日的领导干部如何开展“调研”的最好鞭策。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活着意味着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仅有精神不倒,眼里才能有光、脚下才能有路、未来才有期望!周总理亲自来到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伯延,他走街串巷,他为生病还坚持上课的赤脚江教师穿上那双已经不合脚的鞋,他吩咐把特意为他准备的红烧肉分给群众吃,他把自我和夫人的工资拿来给孩子买衣服、给老人备棺材……这些对于那里的、那个时代的群众,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它超乎了党关心底层群众的感动,它意味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总理和苦难群众在一齐!“在一齐”,它所传递出来的淳朴与真挚的强大情感足以让群众心里有底气、有依靠、有寄托、有信心!他用爱、用职责、用担当为群众筑起不倒的精神丰碑。
有一种眼神,充满期望,那是群众望向周总理的“信任”;有一种信念,充满力量,那是百姓对党的信仰;有一种精神,充满正能量,那是中国苦难人民生的勇气与斗志。周总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那段困难的岁月,他像每日升起的太阳一样,给苦难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带去期望、带去温暖,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年代成了人民群众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的一生需要导师,一个时代的命运需要伟人,一个民族的期望需要精神领袖。周总理,无疑是那个时代人民群众心中的精神领袖。
群众看见周总理就如突见很久不见而重逢的亲人会热泪盈眶,老大妈会那么幸福地将自我备的棺材拿去换成面粉给周总理做擀面吃……那种无法掩饰、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朴素地足以感染人心。周总理,之所以让人民群众如此爱戴,与其是说因为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党,不如说他把毕生的爱奉献给了人民群众。
“周总理”,这个饱含深情的称谓在几代人的心里,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职位,俨然已成一个爱戴的尊称、一份虔诚的怀念。席间,会听到浅浅的“唏嘘的叹息”,我明白如泉水般清澈而感动的泪水让气息的律动有了颤抖。我也深知在座的党员干部能有这样的情感流露—中国的未来值得期待!
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这是好事,可是作为领导干部,依然不能放松自我身上的职责与使命,因为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贫富差距、民生问题、国际挑战依然严峻。中国的未来依然需要越来越多像周总理一样的领导干部,真正拥有一颗纯粹为人民服务之心,真正坚定民族复兴的信念,真正肩负起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重任,把自我真正融入人民群众中,融入国家的命运中。
干群的血肉关系不可模糊、更不可疏远。民心聚需要干群同呼吸、共命运,国家昌需要干群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今日,有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甚至伤害群众,有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于人民的幸福不顾、于国家的前途不顾,这样的所作所为、这样的思想境界于“领导干部”的身份与职责是何等不相称、又是何等羞愧与渺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在我看来,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它所传播的正能量,期望能让“迷途”的党员干部自警、自省、自我鞭策、重塑信念、坚定使命,也期望我们的党员干部能够少一分浮躁、少一分急功近利,多一份脚踏实地、多一份求真务实、多一份为这个国家真正做点什么的歇斯底里,为“中国梦”的腾飞多一份纯粹的偏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十一):
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干部下乡与群众同吃一锅饭、同住一个炕、一同劳动,能够体验群众之生活不易,能品出老百姓的人生百态,更能拉近干群关系。然而,如今,一些人却把下乡当成了度假,吃美食、赏美景、拍美照,过得那叫一个滋润。笔者以为,如此舒服的“三同”纯属念歪了下乡的“同心经”。
记得几年前,笔者看过的一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的就是困难时期,中央领导亲赴受灾区域调研、体察民情的故事。那个时候,即便是领导人,也是轻车简从,不但没有毫无负担的享受老乡们准备的肉和鸡蛋,心里反而会更加沉重,坚持与群众一齐吃树叶喝菜汤。这虽是一部电影,但它却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群众同甘共苦、与人民亲密无间的缩影,还原了干部与群众同心同德的真实情感,令人感动更令人敬佩。反观有些机关干部,一个简单的劳动姿势都是“摆拍”,到果园剪枝的“咔嚓”声都盖不住技术员心里的“咯噔”声。试问,这样的同劳动还有什么意义?如此“帮忙”都不够添的乱多,群众焉能有“同心”之感?
不可否认,在社会全面提高的今日,再要求干部像上个世纪那样与群众同劳动确实有些困难,毕竟机械现代化程度已经高过了上个世纪数倍,地里农活也不用完全依靠人力。可是,笔者以为,既然社会提高了,那么领导干部也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三同”。不论是在什么年代,干部下乡搞“三同”的核心和关键都是与群众“同心”。那么,在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的今日,干部更应当把心放在群众身上,与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能够不懂劳动窍门,但要有认真的学习姿态;能够不风里来泥里去,但要掌握民情的“晴雨表”;能够暂时解决不来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和矛盾,但要有必须帮忙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诚心。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十二):
临近“七一”建党节,以怎样的方式去庆祝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呢?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铭记苦难或许是打开“七一”建党节的正确方式。铭记苦难,要以历史为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仅必修,并且必须修好。”一部中国近代史是苦难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信仰的历史,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奋斗的历史,一部改革开放历史是创新的历史。96年的风雨征程,共产党人创造的奇迹、积累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今日,作为年轻的共产党员,成为一个拥有96年历史的光荣的党的一员,既需要向前看,也需要向后看,对党的历史能透视多深,对未来的展望就会有多远。党的历史中有信仰、有意志,有目标、有方向,有宗旨、有传统,有成就、有警示,有勇气、有定力。党史写的是历史,叙的是奋斗,述的是大道,探索的是规律,启示的是当下,烛照的是未来,它蕴藏着资政育人的丰厚滋养,能够给我们供给无穷的智慧、丰富的营养和前行的强大力量。
铭记苦难,要以伟人为鉴。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当60年代初应对自然灾害,影片再现了周恩来总理亲赴河北邯郸革命老区,用四个昼夜深入农户、深入群众走访调查的故事。影片中的场景让人哽咽不已,泪流满面,心灵也受到极大震撼。周总理与农民一齐喝树叶呼呼,吃代食窝窝头;狂风暴雨夜,和社员一齐冒雨保护被暴雨冲刷的地瓜秧苗;在地里喝群众盛的水时,想到伯延村群众吃水困难,他仅喝了一小口。苦难面前,周总理和群众一齐抗,产生了何等感人的力量。今日,我们的日子好过了,但影片犹如当头一棒。重温老一辈子革命人的优秀品质,看到从苦难中迸出的力量与智慧,对于当下我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依旧有着巨大的精神推动力。
铭记苦难,要以榜样为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榜样是我们知行合一的最为样板。贫穷的山乡,李保国一心为民,被称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繁华的都市,邹碧华甘当“燃灯者”,被誉为“活在身边的梦想”;改革的大道上,廖俊波愿做“樵夫”,为万家灯火负重前行……以身边的先进典型为榜样,就能用行动不断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十三):
工作中不断的下乡督查,让我猛然间想起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影片以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跃进为背景,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周总理是下乡调研,作为中央的首长,这样的调研更是意义非凡。
影片2013年7月12日首映。第一次看,是单位组织,记得那时候正好怀孕,同事们还开玩笑,说这样的胎教多正统。大概6年的时间过去了,当时的感动和眼角的泪水,我还清楚的记得。笔者由下乡督查想到的是那句话:“悄悄问清楚,那桌上的鸡蛋和肉一共多少钱,回头悄悄补给他们”邓大姐如是说。
工作中,听闻一件工作,有三个督查队伍来督查,笔者思考三个问题,一是检查督查考核如此之多,二是被督查检查考核单位有负担,三是这样的意义何在?记得有个领导讲话,就问:都在督查,都在考核,那谁来落实?
此刻公款消费把控的严上加严,上级的督查、检查、考核一茬之后一茬,有的县、乡镇一天能接待几波的上级检查,有督查、检查便有招待,有招待便有支出。三公经费管控严格,如何做好支出变成了接待单位的难题。然而,上级的检查督查固然有必须道理,基层肩负年也提了又提,然而,乡一级、县一级,又哪个敢说:督查检查减少了?
大禹根据水土流向特点,变阻为导,因水之力、创造性地提出了“疏川导滞”的疏浚、排洪、治水的总体策,开创了治水新局。遇到问题,我们是不是不能尝试从上而下的改变,而不是光从下围追堵截。想到这部电影,便是想到:若是每个督查检查的队伍,都是带着饭费的,被督查检查单位按照饭费招待,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高尔纯指出,《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虽然是历史题材,但它的参照系始终是现实生活,是用历史来关照现实:周恩来到伯延公社调研的基础就是要听真话,但时隔半个世纪,这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十四):
一场冲毁白薯秧的暴雨后,周总理一人坐在房门口,那沉思的神态,深邃的目光,像一阵细雨洒落我心底,叫人难忘记,那是你的眼神,明亮又美丽,啊~咱们共产党人的初心。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经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讲述了1961年,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总理的初心。
从周总理听戏、吃面,看到亲民爱民的初心。周总理听连弟奶奶唱落子戏,吃连弟奶奶用卖掉棺材给他做的拽面,不忍拂了老人家一片心意,悄悄地让身边的人给赎回棺材;他拉着第一任老支书郭百岁的手唤声“老哥哥”听到真心话;他和乡亲们一齐捧着稀粥吃代食窝头;他和老乡一齐下地插白薯秧……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不忘初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始终把老百姓的冷暖疾苦挂在心头的情怀,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精神。
从周总理调研食堂问题,看到真情为民的初心。针对“公社食堂办不办”的问题,周总理在伯延调研。他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异常敏锐。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比较,已让他察觉到情景的异常。他更从公社主任郭凤林安排的虚假场面里,明察毫秋,觉察到浮夸风的严重,他甩开干部深入到群众中访贫问苦,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景。周总理与毛主席通话后,向大家宣布:“大食堂还要不要办下去,要伯延人民自我说了算!”各家各户升起了炊烟,解散了食堂,老百姓重新有了吃饭的自主权。伯延在全国人民公社中第一个取消团体食堂,那里面没有推诿,没有拖延,我们看到的都是担当,是大义,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行径和情怀。这样的总理谁不爱,这样的领袖谁不喜欢?这样为民着想的党谁不拥护?
从周总理道歉,看到真诚为民的初心。了解到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职责啊!”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听取群众呼声的虚怀若谷,令人感动。一场冲毁白薯秧的暴雨后,周总理一人坐在房门口,那沉思的神态,深邃的目光,淋漓尽致地展露总理应对人民疾苦的沉重、焦虑又愧疚的内心世界。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让我感动,也让我思考。不忘初心不仅仅需要中央领导带头垂范,更需要全党干部党员上下一致,同心协力。当前,有少数领导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不愿意下基层、上一线,下基层要么走马观花,隔着玻璃看、坐着车子转,不真正深入基层;有些人不遵循科学规律,乱决策、乱拍板,牺牲了群众利益,侵害了百姓权益;有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甚至伤害群众,有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于人民的幸福不顾、于国家的前途不顾,这样的所作所为、这样的思想境界于“领导干部”的身份与职责是何等不相称、又是何等羞愧与渺小,想来他们看到这部影片,也该有所触动吧。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人民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周恩来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相信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广大党员干部会由衷地不忘初心,也能够反求诸己,完成一次思想的跃升,解决侵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重点解决扶贫及民生等方面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十五):
这部电影讲述了1961年全国大搞浮夸风、大锅饭,却不幸遭逢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向苏联还债期间,大病初愈的周总理亲自到革命老区武安县伯延村调研,在将近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基层,调研实情,最终发现了大锅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第一个取消了人民公社,为老百姓解决了最迫切的问题。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入群众,扎实调研、体察民情的优良作风和对百姓和谐可亲,与民一体的亲和风范。
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资料,是我党长期以来构成的优良作风。在总理调研依始,以村主任郭凤林为首的伯延群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编制了善意的谎言。总理坚持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了解真实情景不罢休的工作作风,敏锐洞察,经过树叶掉光了叶子而食堂却有红烧肉,确定出问题很严重。不听村领导班子一面之词,走乡串户,深入田间地头,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用自我的真诚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我的心声。
影片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构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一是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职责啊!”二是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日,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一齐喝树叶糊糊吃代食窝头,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他和老乡一齐下地插白薯秧,他让邓大姐给孕妇送开塞露,他让秘书找来马车运水,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动情地描绘出周总理把农民的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爱民之情;连弟奶奶卖了寿棺,只为让总理吃上一口自我亲手做的抻面,伯延村民在总理离开伯延村的清晨,男女老幼围着村口水泄不通,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真情。一个个感人的场景,充分展现了周总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那样一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中央领导挂念着人民群州,群众用自我的方式不给党添“麻烦”………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是何等珍贵。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让我们深有感悟,总理已离我们而去,那段艰苦的岁月也已逝入历史的长河,但我党的光荣传统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经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景,广大党员干部仅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看过之后,中心党员纷纷表示,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踏实工作,进取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质检信息化事业作贡献。
相关文章
上面是“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范文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1319.html